第三十七回 小白猿大顯身手 程咬金搬弄是非

關燈
單雄信打開寶盒,“三星白玉人”竟不翼而飛,裡邊裝的竟是一塊半頭磚。

    羅成一看,一陣冷笑,譏諷地說:“好個白玉人!”單雄信本想露臉,反倒露醜,直氣得他五髒冒火,七竅生煙,本想發作,在這壽堂又怕吓着老太太。

    他強忍怒火,命人把東西收起來,到了前院,問大夥兒:“衆位!這是誰和單某開玩笑,請把寶物還給我,如若不然,休怪單某翻臉。

    ”衆人面面相觑。

    正在這時,忽聽房上有人喊道:“姓單的!你不要冤枉好人,偷東西的來了!”随着聲音,從房上跳下一個人來。

    隻見他左手托着“三星白玉人”,右手提着“萬壽珍珠燈”,肩上扛着“珍珠冠”和“水火袍”。

    羅成一看,正是半路上截道的那個小個子,不由得火往上撞。

    單雄信更是生氣,他分開衆人來到小個子跟前問:“你是何人,膽敢無禮!”王伯黨也是氣得渾身顫抖,拉出寶劍就要動手。

    秦瓊一看不好,急忙攔住王伯黨,來到小個子面前一拱手:“朋友哪裡來?可認識秦瓊嗎?”小個子一笑,忙把幾件主物放下,向秦瓊施禮道:“二哥一向可好!小弟這裡有禮了。

    ”秦瓊問:“請問英雄貴姓大名,你我素不相識,這二哥從何論起?”小個子忙從懷中取出一封書信,遞給秦瓊,說:“請你看看這個就明白了。

    ”秦瓊把信打開,原來是京兆三元縣白雲觀觀主李靖所寫。

    大意是:“秦瓊見字如悉,我收了個徒弟名叫侯君基,外号小白猿,是江西人氏,此人和我學藝五年,輕身功夫甚好,人品端正,武藝高強,現已滿徒,我命他持書前去找你,幫你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千萬千萬!李靖。

    ”這個李靖乃隋朝有名的風塵三俠之一,秦瓊待之如師,見信如見人,轉怒為喜,把信交給單雄信等人傳看。

    然後問:“原來是侯賢弟,既然是李老師所遣,為何不速來見秦瓊?”侯君基說:“說出來請二哥莫怪,隻因小弟頑皮,偷了幾位哥哥的東西,惹得衆位哥哥煩惱。

    ” 這個侯君基乃是本書的主要英雄,名列十絕之内。

    這十絕是:秦瓊交友為一絕,程咬金頭三斧為二絕,徐懋功足智多謀為三絕,羅成花槍和狠毒為四絕,姜松的神槍為五絕,王伯黨忠于李密為六絕,單雄信忠君不變節為七絕,謝映登神射為八絕,尚師徒的四寶為九絕,侯君基的輕身功夫為十絕。

    侯君基是江西紅桃山人,自幼父母雙亡,流落江湖,後被鎮江镳師金雞獨立老白猿侯登山收養,傳授武藝。

    因見侯君基小巧玲珑,快似猿猴,所以取綽号小白猿。

    侯登山年老多病,侯君基藝業未成,所以把他托付給三元李靖。

    李靖本不願收徒,隻因情面難卻,才把他收下,傳授各種輕身功夫。

    他善使一把金背鬼頭刀,幾年滿徒,李靖打發他來投秦瓊。

    侯君基雖然不認識秦瓊,卻早有耳聞。

    他想,我學藝剛滿,無有名聲,貌不驚人,就這樣去了,豈不被人小看。

    他來到濟南,聽說秦瓊為母祝壽,将有天下各路英雄聚會,不禁有點犯愁,心想:自己一身之外别無長物,空手拜壽,豈不惹天下英雄們恥笑。

    又一想:我不如在他們面前顯一顯身手,叫他們知道我也非等閑之輩,自然就不能對我恥笑、輕視了。

    所以他先偷了羅成的兩件寶,留下單通的名字。

    他偷羅成是想看看羅成究竟有多大本事,經過比試,方知羅成名不虛傳。

    單雄信是綠林人的總瓢把子,他有些不服氣,就故意留下他的名字,給他出個難題。

    後來又在“賈柳樓”放火用了個調虎離山之計,把寶燈盜走,躲在房檐上歇息。

    單軸到後院去,他在後邊跟着。

    單軸第一次看,“三星白玉人”還在盒裡,回去向單雄信回報,侯君基趁此機會進庫房把“三星白玉人”盜走,往寶盒裡放了半塊磚頭,又原封蓋好。

    單軸第二次來取“三星白玉人”沒打開看,就背在了身上,到了秦府單雄信才當衆出了醜。

    小白猿把這些經過說了一遍,并直向王伯黨、單雄信賠禮,說:“二位仁兄,都怪小弟頑皮、無知,觸犯二位兄長,請仁兄們發落,小弟願領!”說罷跪下磕頭。

    王伯黨、單雄信見他如此,隻好一笑作罷。

    單通說:“賢弟免禮!愚兄不怪!”王伯黨也客氣了幾句。

    侯君基又來到羅成面前說:“少保千歲,您大人不見小人怪,您千萬不要生我的氣,我給您磕個頭吧!您要不解氣的話,您怎麼收拾我都行。

    ”羅成也是個愛面子的人,東西有了,又賠了不是,自然消了氣,也客氣了幾句。

    徐懋功說:“好了,都是一家人,就快請回‘賈柳樓’歇息去吧!”侯君基忙把寶物歸還原主。

    羅成、王伯黨、單雄信又把這些失而複得的寶物獻給秦母,然後一起回到“賈柳樓”。

     第二天樓上盛排筵席,衆人開懷暢飲。

    秦瓊正陪着衆人吃酒,有人來報:青州、曹州、兖州三位府台大人過府祝壽,請秦瓊速回,秦瓊急忙起身告辭,但又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