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第一期 署名沈從文(3)
關燈
小
中
大
至于和土地相依為命的農民,在莊稼豐收蔬果成熟的當前,自然會更加興奮快樂。
先是動員全家長幼,提壺挈瓶,于歡呼歡笑聲中,一同下田,将半年來辛苦經營,散布畦町隴畝間的生産物,成束成筐,捆載回家。
随後是換上漿洗幹淨衣服,把收獲物大車小車,陸續搬運入城。
換取棉花布匹鹽糖雜物,好準備寒冬殺豬過年!城鄉物資對流,以及物産轉口出國,公私交通機構,必因貨運顯得工作忙碌而活潑。
經常收入增加,服務人員的年終雙份獎金夢,過不久即必然見諸事實。
各關客運車船工具,因相互競争而大加改良,更見得安全方便。
介于農村和城市,生産和消費,兩者間的工商二業,由于原料吸收和生産品轉移分配,不待說,都将形成一種季節性的連鎖繁榮。
社會既逐漸進入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一些人的理性情感,當然也完全恢複了正常作用,把另一時萬千人于情緒凝固仇恨傳染情形中的戰争死亡,看成一回不會重複的噩夢!……這種種本來都十分自然,因為試算算日子,中國已勝利複員二年。
戰敗國家和殖民地解放的區域大都已由混亂解體到恢複常态,更何況一個勝利大國!但是這個秋天景物畫如今展開看來卻似乎十分荒謬,近于一種童話插圖。
事實恰恰相反,全民族當前,卻正如被魔咒迷惑,成為夢遊之大集團,面臨一道無底深淵,實不知應當如何方能夠把噩夢喚醒。
士農工商古之四民,所有理想願望或事業基礎,在現實情況下,都不免癱瘓塌圮,形成一堆不堪收拾的破碎。
試到街上對行路人稍稍注意,不是枯槁憔悴,現出一種悲苦相,即是呆鈍麻木,現出一種憨子相。
即上層組織結構中少數又少數負責者,在地位上或習慣上,還裝作對國家社會前途抱個完全樂觀态度,勉強支持下去,試從他眼角額際去搜尋,也終可發現那點無從掩飾的沉痛和焦心。
前不多久日子,有個記者走到一所大學教授宿舍中,作過一度善意訪問,把這些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群,作了些凄慘素描。
這個記者雖謹慎用筆畫出了幾場動人外景,可不會寫到内心。
想不到這群有訓練的黔婁先生,窮苦生活究竟還擔當得住,(若擔當不了,必早已改了業!)他們還有個比現實生活分量更沉重的擔負,即每天攤開報紙時,那一串專電要聞帶來的克服,占領,失陷,緊張,修理,破壞,以及國外什麼會場上的僵持,舌戰,否決,退席,不祥局勢的延長與擴大,和顯明對峙的劍拔弩張,真不免要想到這個國家咋個了!頭腦單純寄食于“朝”的,以及情感熱烈和希望于“野”的,面前雖同樣是那麼一張報紙,說不定都能于專電要聞上得到點“打得好”“作得對”的自足自信。
并用之為根據,作種種快樂推論結論。
事實上日子過得雖也十分沉重、單調、空虛、憊懶,卻共同由“信”出發,把生命化零為整,見得單純得多也頑硬得多。
至于這個人近中年的書呆子群呢?正由于對近三十年社會全部發展,有個較深刻認識,對一般文化,又有種深湛的愛,對世界将來,人類前途,并且還永遠保留了點天真的憧憬,終認為戰争是社會變态,是不得已,是人類心智進步失調所形成的一種暫時挫敗現象。
“越戰越勇”雖有人,一國元氣都必然為之完全斫喪。
目下負責者,十年二十年後,必然恩怨都消,同歸于土,下一代可還得收拾破碎,來于焚燒轟炸之餘的廢墟上,和荒蕪千裡土地上,重造一個國家。
他明白當前的發展,對于國力實包含了多大犧牲。
每一種“打得好”“作得痛快”的印象,都必然是在另外一片土地上,用千萬善良無辜人民的血和淚堆成。
凡是某一地方有過兩個以上不同消息的,那地方就必然有更猛烈的火在燃燒,更多的血在泛濫!這民族自殺悲劇的終結,既一時無望于噩夢自然覺醒,話說回來,就還應當承認是“人謀不臧,并非一夙命必然!”試稍作檢讨,即可知一面是士大夫的本來習慣,對一個上層統治組織,不免過分縱容,作成個“官僚萬能”的局面。
一面是學校教育制度分工過細,尤其是文哲方面弱點更形顯著,所學轉入枝節瑣細,缺少取精用宏得大體深的綜合基礎,作成個“思想貧困”的局面。
一個國家若把“官僚萬能”和“思想貧困”局面,不自覺維持到二十年長久時間,社會組織求其不退化,不惡化,不分解,不崩毀,如何可得?人謀不臧既非單純怨譴可以補救,于是引起了三種新的發展,作為對于當前的否定,以及轉機的企圖!一是政治上第三方面的嘗試,二是學術獨立的重呼,三是文化思想運動更新的綜合。
第一種嘗試遭遇挫折,人事粘合不得法,本身脆薄而寄托希望又過大,欲收綏靖時局平衡兩大之功,當然不易見功。
然“政治”二字若在字典上還有意義,第三方面又有重造,将來自然有其光輝前途。
第二種呼聲剛剛提出,有于分崩離析中保存人的心智資源意義,很顯明将引起多方面重視,不僅擁有這種資源的青年并開發這種資源的學人,必有同感,即正在大規模耗費國力民力作賭注的人,也沒有人會說明天不要這個還能像個國家的! 可是事情在目前
先是動員全家長幼,提壺挈瓶,于歡呼歡笑聲中,一同下田,将半年來辛苦經營,散布畦町隴畝間的生産物,成束成筐,捆載回家。
随後是換上漿洗幹淨衣服,把收獲物大車小車,陸續搬運入城。
換取棉花布匹鹽糖雜物,好準備寒冬殺豬過年!城鄉物資對流,以及物産轉口出國,公私交通機構,必因貨運顯得工作忙碌而活潑。
經常收入增加,服務人員的年終雙份獎金夢,過不久即必然見諸事實。
各關客運車船工具,因相互競争而大加改良,更見得安全方便。
介于農村和城市,生産和消費,兩者間的工商二業,由于原料吸收和生産品轉移分配,不待說,都将形成一種季節性的連鎖繁榮。
社會既逐漸進入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一些人的理性情感,當然也完全恢複了正常作用,把另一時萬千人于情緒凝固仇恨傳染情形中的戰争死亡,看成一回不會重複的噩夢!……這種種本來都十分自然,因為試算算日子,中國已勝利複員二年。
戰敗國家和殖民地解放的區域大都已由混亂解體到恢複常态,更何況一個勝利大國!但是這個秋天景物畫如今展開看來卻似乎十分荒謬,近于一種童話插圖。
事實恰恰相反,全民族當前,卻正如被魔咒迷惑,成為夢遊之大集團,面臨一道無底深淵,實不知應當如何方能夠把噩夢喚醒。
士農工商古之四民,所有理想願望或事業基礎,在現實情況下,都不免癱瘓塌圮,形成一堆不堪收拾的破碎。
試到街上對行路人稍稍注意,不是枯槁憔悴,現出一種悲苦相,即是呆鈍麻木,現出一種憨子相。
即上層組織結構中少數又少數負責者,在地位上或習慣上,還裝作對國家社會前途抱個完全樂觀态度,勉強支持下去,試從他眼角額際去搜尋,也終可發現那點無從掩飾的沉痛和焦心。
前不多久日子,有個記者走到一所大學教授宿舍中,作過一度善意訪問,把這些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群,作了些凄慘素描。
這個記者雖謹慎用筆畫出了幾場動人外景,可不會寫到内心。
想不到這群有訓練的黔婁先生,窮苦生活究竟還擔當得住,(若擔當不了,必早已改了業!)他們還有個比現實生活分量更沉重的擔負,即每天攤開報紙時,那一串專電要聞帶來的克服,占領,失陷,緊張,修理,破壞,以及國外什麼會場上的僵持,舌戰,否決,退席,不祥局勢的延長與擴大,和顯明對峙的劍拔弩張,真不免要想到這個國家咋個了!頭腦單純寄食于“朝”的,以及情感熱烈和希望于“野”的,面前雖同樣是那麼一張報紙,說不定都能于專電要聞上得到點“打得好”“作得對”的自足自信。
并用之為根據,作種種快樂推論結論。
事實上日子過得雖也十分沉重、單調、空虛、憊懶,卻共同由“信”出發,把生命化零為整,見得單純得多也頑硬得多。
至于這個人近中年的書呆子群呢?正由于對近三十年社會全部發展,有個較深刻認識,對一般文化,又有種深湛的愛,對世界将來,人類前途,并且還永遠保留了點天真的憧憬,終認為戰争是社會變态,是不得已,是人類心智進步失調所形成的一種暫時挫敗現象。
“越戰越勇”雖有人,一國元氣都必然為之完全斫喪。
目下負責者,十年二十年後,必然恩怨都消,同歸于土,下一代可還得收拾破碎,來于焚燒轟炸之餘的廢墟上,和荒蕪千裡土地上,重造一個國家。
他明白當前的發展,對于國力實包含了多大犧牲。
每一種“打得好”“作得痛快”的印象,都必然是在另外一片土地上,用千萬善良無辜人民的血和淚堆成。
凡是某一地方有過兩個以上不同消息的,那地方就必然有更猛烈的火在燃燒,更多的血在泛濫!這民族自殺悲劇的終結,既一時無望于噩夢自然覺醒,話說回來,就還應當承認是“人謀不臧,并非一夙命必然!”試稍作檢讨,即可知一面是士大夫的本來習慣,對一個上層統治組織,不免過分縱容,作成個“官僚萬能”的局面。
一面是學校教育制度分工過細,尤其是文哲方面弱點更形顯著,所學轉入枝節瑣細,缺少取精用宏得大體深的綜合基礎,作成個“思想貧困”的局面。
一個國家若把“官僚萬能”和“思想貧困”局面,不自覺維持到二十年長久時間,社會組織求其不退化,不惡化,不分解,不崩毀,如何可得?人謀不臧既非單純怨譴可以補救,于是引起了三種新的發展,作為對于當前的否定,以及轉機的企圖!一是政治上第三方面的嘗試,二是學術獨立的重呼,三是文化思想運動更新的綜合。
第一種嘗試遭遇挫折,人事粘合不得法,本身脆薄而寄托希望又過大,欲收綏靖時局平衡兩大之功,當然不易見功。
然“政治”二字若在字典上還有意義,第三方面又有重造,将來自然有其光輝前途。
第二種呼聲剛剛提出,有于分崩離析中保存人的心智資源意義,很顯明将引起多方面重視,不僅擁有這種資源的青年并開發這種資源的學人,必有同感,即正在大規模耗費國力民力作賭注的人,也沒有人會說明天不要這個還能像個國家的! 可是事情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