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一點精神(1)
關燈
小
中
大
§§§第1節鳳凰
(遊俠者精神。
) 這是從一個作品裡摘錄出關于鳳凰的輪廓。
一個好事的人,若從百年前某種較舊一點的地圖上尋找,一定可在黔北、川東、湘西一處極偏僻的角隅上,發現了一個名為“鎮筸”的小點。
那裡同别的小點一樣,事實上應有一個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頓了數千戶人口的,不過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通、物産、經濟的情形下面,成為那個城市榮枯的因緣。
這一個地方,卻以另外一種意義無所依附而獨立存在。
試将那個用粗糙而堅實巨大石頭砌成的圓城作為中心,向四方展開,圍繞了這邊疆僻地的孤城,約有五百餘苗寨,各有千總守備鎮守其間。
有數十屯倉,每年屯數萬石糧食為公家所有。
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營汛。
碉堡各用大石作成,位置在山頂頭,随了山嶺脈絡蜿蜒各處;營汛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極有秩序。
這些東西是在一百八十年前,按照一種精密的計劃,各保持到相當距離,在周圍數百裡内,平均分配下來,解決了退守一隅常作蠢動的邊苗叛變的。
兩世紀來滿清的暴政,以及因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赤了每一條官道同每一個碉堡。
到如今,一切完事了。
碉堡多數業已殘毀了,營汛多數成為民房了,人民已大半同化了。
落日黃昏時節,站到那個巍然獨在萬山環繞的孤城高處,眺望那些遠近殘毀碉堡,還可依稀想見當時角鼓火炬傳警告急的光景。
這地方到今日此時,因為另一軍事重心,一切皆以一種迅速的姿勢在改變,在進步,同時這種進步,也就正消滅到過去一切。
……地方統治者分數種,最上為天神,其次為官,又其次才為村長同執行巫術的神的侍奉者。
人人潔身信神,守法愛官。
每家俱有兵役,可按月各到營上領取一點銀子,一分米糧,且可從官家領取二百年前被政府所沒收的公田播種。
這地方本名鎮筸城,後改鳳凰廳,入民國後,改名鳳凰縣。
清時辰沅永靖兵備道,鎮筸鎮總兵均駐節此地。
辛亥革命後,湘西鎮守使,辰沅道,仍在此辦公。
除屯谷外,國家每月約用銀六萬到八萬兩經營此小小山城。
地方居民不過五六千,駐防各處的正規兵士卻有七千。
由于環境不同,直到現在其地綠營兵役制度尚保存不廢,為中國綠營軍制唯一殘留之物。
(引自《鳳子》)苗人放蠱的傳說,由這個地方出發。
辰州符的實驗者,以這個地方為集中地。
三楚子弟的遊俠氣概,這個地方因屯丁子弟兵制度,所以保留得特别多。
在宗教儀式上,這個地方有很多特别處,宗教情緒(好鬼信巫的情緒)因社會環境特殊,熱烈專誠到不可想象。
湘西之所以成為問題,這個地方人應當負較多責任。
湘西的将來,不拘好或壞,這個地方人的關系都特别大。
湘西的神秘,隻有這一個區域不易了解,值得了解。
它的地域已深入苗區,文化比沅水流域任何一縣都差得多,然而民國以來湖南的政治家熊希齡先生,卻出生在那個小小縣城裡。
地方可說充滿了迷信,然而那點迷信,卻被曆史很巧妙的糅合在軍人武德裡,因此反而增加了軍人的勇敢性與團結性。
去年在嘉善守興登堡國防線抗敵時,作戰之沉着,犧牲之壯烈,就見出迷信實無礙于它的軍人職務。
縣城一個完全小學也辦不好,可是許多青年卻在部隊中當過一陣兵後,輾轉努力,得入正式大學,或陸軍大學,成績都很好。
一些由行伍出身的軍人,常識且異常豐富;個人的浪漫情緒與曆史的宗教情緒結合為一,便成遊俠者精神,領導得人,就可成為衛國守土的模範軍人。
這種遊俠精神若用不得其當,自然也可以見出種種短處。
或一與領導者離開,即不免在許多事上精力浪費。
甚焉者即糜爛地方,尚不自知。
總之,這個地方的人格與道德,應當歸入另一型範。
由于曆史環境不同,它的發展也就不同。
鳳凰軍校階級不獨支配了鳳凰,且支配了湘西沅水流域二十縣。
它的弱點與二十年來中國一般軍人弱點相似,即知道管理群衆,不大知道教育群衆。
知道管理群衆,因此在統治下社會秩序尚無問題。
不大知道教育群衆,因此一切進步的理想都難實現。
地方邊僻,且易受人控制,如數年前領導者陳渠珍被何鍵壓迫離職,外來貪污與本地土劣即打成一片,地方受剝削宰割,毫無辦法。
民性既剛直,團結性又強,領導者如能将這種優點成為一個教育原則,使湘西群衆普遍化,人人各有一種自尊和自信心,認為湘西人可以把湘西弄好,這工作人人有份,是每人責任也是每人權利,能夠這樣,湘西之明日,就大不相同了。
典籍上關于雲貴放蠱的記載,放蠱必與仇怨有關,仇怨又與男女事有關。
換言之,就是新歡舊愛得失之際,蠱可以應用作争奪工具或報複工具。
中蠱者非狂即死,惟系鈴人可以解鈴。
這倒是蠱字古典的說明,與本意相去不遠。
看看貴州小鄉鎮上任何小攤子上都可以公開的買紅砒,就可知道蠱并無如何神秘可言了。
但蠱在湘西卻有另外一種意義,與巫,與此外少女的落洞緻死
) 這是從一個作品裡摘錄出關于鳳凰的輪廓。
一個好事的人,若從百年前某種較舊一點的地圖上尋找,一定可在黔北、川東、湘西一處極偏僻的角隅上,發現了一個名為“鎮筸”的小點。
那裡同别的小點一樣,事實上應有一個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頓了數千戶人口的,不過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通、物産、經濟的情形下面,成為那個城市榮枯的因緣。
這一個地方,卻以另外一種意義無所依附而獨立存在。
試将那個用粗糙而堅實巨大石頭砌成的圓城作為中心,向四方展開,圍繞了這邊疆僻地的孤城,約有五百餘苗寨,各有千總守備鎮守其間。
有數十屯倉,每年屯數萬石糧食為公家所有。
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營汛。
碉堡各用大石作成,位置在山頂頭,随了山嶺脈絡蜿蜒各處;營汛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極有秩序。
這些東西是在一百八十年前,按照一種精密的計劃,各保持到相當距離,在周圍數百裡内,平均分配下來,解決了退守一隅常作蠢動的邊苗叛變的。
兩世紀來滿清的暴政,以及因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赤了每一條官道同每一個碉堡。
到如今,一切完事了。
碉堡多數業已殘毀了,營汛多數成為民房了,人民已大半同化了。
落日黃昏時節,站到那個巍然獨在萬山環繞的孤城高處,眺望那些遠近殘毀碉堡,還可依稀想見當時角鼓火炬傳警告急的光景。
這地方到今日此時,因為另一軍事重心,一切皆以一種迅速的姿勢在改變,在進步,同時這種進步,也就正消滅到過去一切。
……地方統治者分數種,最上為天神,其次為官,又其次才為村長同執行巫術的神的侍奉者。
人人潔身信神,守法愛官。
每家俱有兵役,可按月各到營上領取一點銀子,一分米糧,且可從官家領取二百年前被政府所沒收的公田播種。
這地方本名鎮筸城,後改鳳凰廳,入民國後,改名鳳凰縣。
清時辰沅永靖兵備道,鎮筸鎮總兵均駐節此地。
辛亥革命後,湘西鎮守使,辰沅道,仍在此辦公。
除屯谷外,國家每月約用銀六萬到八萬兩經營此小小山城。
地方居民不過五六千,駐防各處的正規兵士卻有七千。
由于環境不同,直到現在其地綠營兵役制度尚保存不廢,為中國綠營軍制唯一殘留之物。
(引自《鳳子》)苗人放蠱的傳說,由這個地方出發。
辰州符的實驗者,以這個地方為集中地。
三楚子弟的遊俠氣概,這個地方因屯丁子弟兵制度,所以保留得特别多。
在宗教儀式上,這個地方有很多特别處,宗教情緒(好鬼信巫的情緒)因社會環境特殊,熱烈專誠到不可想象。
湘西之所以成為問題,這個地方人應當負較多責任。
湘西的将來,不拘好或壞,這個地方人的關系都特别大。
湘西的神秘,隻有這一個區域不易了解,值得了解。
它的地域已深入苗區,文化比沅水流域任何一縣都差得多,然而民國以來湖南的政治家熊希齡先生,卻出生在那個小小縣城裡。
地方可說充滿了迷信,然而那點迷信,卻被曆史很巧妙的糅合在軍人武德裡,因此反而增加了軍人的勇敢性與團結性。
去年在嘉善守興登堡國防線抗敵時,作戰之沉着,犧牲之壯烈,就見出迷信實無礙于它的軍人職務。
縣城一個完全小學也辦不好,可是許多青年卻在部隊中當過一陣兵後,輾轉努力,得入正式大學,或陸軍大學,成績都很好。
一些由行伍出身的軍人,常識且異常豐富;個人的浪漫情緒與曆史的宗教情緒結合為一,便成遊俠者精神,領導得人,就可成為衛國守土的模範軍人。
這種遊俠精神若用不得其當,自然也可以見出種種短處。
或一與領導者離開,即不免在許多事上精力浪費。
甚焉者即糜爛地方,尚不自知。
總之,這個地方的人格與道德,應當歸入另一型範。
由于曆史環境不同,它的發展也就不同。
鳳凰軍校階級不獨支配了鳳凰,且支配了湘西沅水流域二十縣。
它的弱點與二十年來中國一般軍人弱點相似,即知道管理群衆,不大知道教育群衆。
知道管理群衆,因此在統治下社會秩序尚無問題。
不大知道教育群衆,因此一切進步的理想都難實現。
地方邊僻,且易受人控制,如數年前領導者陳渠珍被何鍵壓迫離職,外來貪污與本地土劣即打成一片,地方受剝削宰割,毫無辦法。
民性既剛直,團結性又強,領導者如能将這種優點成為一個教育原則,使湘西群衆普遍化,人人各有一種自尊和自信心,認為湘西人可以把湘西弄好,這工作人人有份,是每人責任也是每人權利,能夠這樣,湘西之明日,就大不相同了。
典籍上關于雲貴放蠱的記載,放蠱必與仇怨有關,仇怨又與男女事有關。
換言之,就是新歡舊愛得失之際,蠱可以應用作争奪工具或報複工具。
中蠱者非狂即死,惟系鈴人可以解鈴。
這倒是蠱字古典的說明,與本意相去不遠。
看看貴州小鄉鎮上任何小攤子上都可以公開的買紅砒,就可知道蠱并無如何神秘可言了。
但蠱在湘西卻有另外一種意義,與巫,與此外少女的落洞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