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人生有何意義(5)

關燈
我有一課水上教育受得極離奇,是二十七年前在常德府那半年流宕。

    這個城市從地圖上看,即可知接連洞庭,貫串黔川,扼住湘西的咽喉,是一個在經濟上軍略上都不可忽略的城市。

    城市的位置似乎浸在水中或水下,因為每年有好幾個月城四面都是一片大水包圍,水線且比城中民房還高。

    保護到二十萬居民不至于成為魚鼈,全靠上遊四十裡幾道堅固的長堤,和一個高及數丈的磚砌大城。

    常德沿河有四個城門,計西門、上南門、中南門、下南門。

    城門外有一條延長數裡的長街,上邊一點是年有百十萬擔“湖蓮”的加工轉口站。

    此外賣牛肉狗肉、開染坊糖坊和收桐油、朱砂、水銀、白蠟、生漆、五倍子的大小莊号,生産出售水上人所不可少的竹木圓器及大小船隻上所必需的席棚、竹纜、鋼鑽頭、大小鐵錨雜物店鋪,在這條河街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各有不同的處所。

     最動人的是那些等待主顧、各用特制木架支撐,上蓋罩棚,身長五七丈的大木桅,和倉庫堆店堆積如山的作船帆用的厚白帆布,聯想到它們在“揚揚萬斛船,影若揚白虹”三桅五艙大船上應用時的壯觀景象和偉大作用,不覺更令人神往傾心。

     這條河街某一段是什麼樣子,有什麼東西,發出什麼不同氣味,到如今我始終還記得清清楚楚。

    這個城市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有其重要意義,因此抗日戰争末兩年,最激烈的一役,即中外報刊記載所謂“中國谷倉争奪戰”的一役中,十萬戶人家終于在所預料情形下,完全毀于炮火中。

    沅水流域竹木原料雖特别富裕,複興重建也必然比中國任何一地容易。

     不過那個原來的水上美麗古典城市,有曆史性市容,有曆史性人事,就已早于烈烈火焰中消失,後來者除了從我過去作的簡單叙述,還能得到個大略印象,此外再也無從尋覓了。

    有形的和無形的都一律毀掉了。

    然而有些東西,卻似乎還值得用少量文字或在多數人情感中保留下來,對于明日社會重造工作上,有其長遠的意義。

     常德既是延長千裡一條沅水和十來條支流十多個縣份百數十萬人民生産竹、木、油、漆、棉、麻、煙草、藥材原料的集中站,及東南沿海鱿魚、海帶、淮鹽及一切輕工業品貨物向上轉移的總碼頭,船隻向上可達川東、黔東,向下毗連洞庭、長江,地方人事自然也就相當複雜。

    城門口照例有軍事機關和稅收機關各種堂皇布告,同時也有當地黨部無效果的政治宣傳品,和廣東、上海藥房出賣壯陽、補虛僞藥,及“活神仙”“王鐵嘴”一類看相算命騙人的各種廣告,各自占據城牆一部分。

    這幾乎也是全國同類城市景象。

    大街上多的是和商品轉銷有關的接洽事務的大小老闆夥計忙匆匆地來去,更多的是經營最古職業的人物,這些人在水上雖各有一定住處,在街上依然随地可以碰到。

    責任大,工作忙,性質雜,人數多,真正在維持這個水邊城市的繁榮,支配一切活動的,還是水上那幾千隻大小船隻和那幾萬駕船人。

    其中“麻陽佬” 占比例特重,這些人如何使用他們各不相同各有個性的水上工具,按照不同的行規、不同的禁忌掙紮生活并生兒育女,我雖說不上十分清楚,卻有一定常識。

    所以,抗戰初期,寫了個關于湘西問題的小書時,《常德的船》那一章,内中主要部分,便是介紹占據一條延長千裡沅水的麻陽船隻和駕船人的種種,在那一章小文結尾說: 常德本身也類乎一隻旱船,……常德縣沿沅水上行九十裡,即到千五百年前武陵漁人迷路問津的桃源。

    ……那裡河上遊一點,有個省立女子第二師範學校。

     五四運動影響到湖南時,談男女解放,自由平等,剪發戀愛,最先提出要求并争取實現它的,就是這個學校一群女學生。

     這隻旱船上不僅裝了社會上幾個知名人士,我還忘了提及幾個女學生。

    這裡有因肺病死去的川東王小姐,有芷江楊小姐,還有……一群單純熱情的女孩子,離開學校離開家庭後,大都暫時寄居到這個學校裡,作為一個臨時跳闆,預備整頓行裝,堅強翅膀,好向廣大社會飛去。

    書雖讀得不怎麼多,卻為《新青年》一類刊物煽起了青春的狂熱,帶了點點錢和滿腦子進步社會理想和個人生活幻想,打量向北平、上海跑去,接受她們各自不同的命運。

     這些女孩子和現代史的發展,曾有過密切的聯系。

    另外有幾個性情比較溫和穩定,又不拟作升學準備的,便作了那個女學校的教員。

    當時年紀大的都還不過二十來歲,差不多都有個相同社會背景,出身于小資産階級或小官僚地主家庭,照習慣,自幼即由家庭許了人家,畢業回家第一件事即等待完婚。

    既和家庭鬧革命,經濟來源斷絕,向京滬跑去的,難望有升大學機會,生活自然相當狼狽。

    一時隻能在相互照顧中維持,走回頭路卻不甘心。

     猶幸社會風氣正注重儉樸,人之師需為表率,作教員的衣着化妝品不必費錢,所以每月收入雖不多,最高月薪不過三十六元,居然有人能把收入一半接濟升學的親友。

    教員中有一位年紀較長,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