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回 邂逅中途女兒劫獄綢缪良夜壯士乞婚
關燈
小
中
大
華微笑道:“前數天我離開潞安州,要想到太原來走走,在路上忽聽人說,這裡金雞山上有一夥綠林英雄,内中有個姓楊的是個美少年,還有姓項的弟兄二人。
我靈機一動,料定楊兄必在山上,所以不揣冒昧,上山探訪。
果然舊雨重逢,巧極了,使我心裡非常快慰的。
” 楊乃光和項氏弟兄也都十分高興。
項雷又命廚上早預備筵席,為鄭耀華洗塵。
大家坐着飲酒談心。
飲至半酣,鄭耀華忽然對楊乃光說道:“小弟有一件事情,要請諸位兄長幫忙。
” 楊乃光道:“耀華兄有什麼事,請你告訴我們。
大家是自己弟兄,當然肯相助的。
耀華兄的事就是我們的事,雖赴湯蹈火,亦所不辭。
” 鄭耀華喝了一口酒,又說道:“你們大概知道,先父雖然早已作古,而我還有一個胞妹,名喚秋華,以前嫁與洛陽鄧家堡青面虎鄧衖為妻,那鄧氏弟兄号稱洛陽七怪,在中原地方是很有聲名的,誰人敢惹動他們!不料去年一個書生,姓譚名永清的,來做洛陽太守,竟把那鐵壁銅牆的鄧家堡破去,把鄧氏弟兄殺的殺,擒的擒,隻有兩三個免脫。
我妹妹和妹夫鄧衖都在仇人手下而死。
我得了這個消息,十分痛心,誓欲為我妹妹複仇。
” 楊乃光道:“那個姓譚的既是個書生,他手下的捕役未必見得有何本領。
鄧氏七怪我也一向聞名的,怎會敗在他們手裡呢?” 鄭耀華道:“起先我也有些奇怪,後來細細探聽,方知那譚永清自己雖沒有力量,而有許多劍俠,不知從哪裡來的,相助着他,卻搗毀鄧家堡。
在他手下有一奇人,名喚公孫龍的,劍術高強,是他貼身的侍衛。
洛陽地方人都知道的。
因此我一個人不敢冒險前去複仇,非得如楊兄這樣遠勝于弟的豪傑,不足制勝。
所以我要請求你幫助。
” 楊乃光笑道:“你号稱活閻羅的尚且未敢孟浪從事,我楊乃光有什麼能為呢?”項雷卻嚷起來道:“你們不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那公孫龍又不是三頭六臂的人,有了楊兄和鄭兄,難道還怕對付不了嗎?小弟也願前去相助一臂之力,代鄭兄胞妹和鄧氏弟兄複仇。
叫那些瘟官不敢輕視我們江湖上的好漢。
” 鄭耀華點頭道:“很好,有你們兩位相助,自然也不怕了。
”遂又幹了一杯。
大家談談說說,興緻甚佳。
項氏弟兄于是又留鄭耀華住在山上,天天歡聚。
鄭耀華急切複仇,屢催楊乃光動身。
楊乃光遂和項雷結伴同行,留項雪把守山寨。
蓮姑也願跟随前去,楊乃光自然願意帶她一同走。
四人端整行囊,各帶兵刃,别了項雪,離了金雞山,趕奔洛陽而去。
進得洛陽城,住下一家小客寓,便探聽衙門裡的消息。
上下人等莫不稱道譚永清的德政,不愧是個循吏。
但他們急于報私仇,而不顧公義了。
楊乃光便和鄭耀華、項雷踅足到府衙前面來窺探動靜。
恰逢譚永清太守打道回府,他們悄悄地站在一邊偷窺。
隻見一肩綠呢大轎之内,坐着一個面貌和善的官員,靠着扶手闆,态度十分莊嚴。
他們本想乘此下手,一則未帶兵器,沒有預備。
二則又見太守轎前有一匹高頭大馬,下面坐着一個紫袍少年,腰懸雙劍,面貌十分清秀,氣宇異常軒昂,一望而知是有能耐的人。
所以不敢動手,免得壞事。
那紫袍少年無意中瞧見了三人,馬已過去了,又回轉頭來向三人很注意地看了一眼。
三人等譚永清的官轎進衙後,又到府衙四周去察看途徑,見牆壁雖然很高,而東邊有一處牆旁,正有一株高大的桐樹,正有接腳上牆。
三人記好了,才回轉客寓,告訴了蓮姑。
守到晚餐以後,四人關了房門,假作安睡,一齊脫去外邊的衣服,取出兵刃,聽聽四面人聲已靜,遂開了窗一齊跳到庭中。
又把窗戶掩上,輕輕跳上屋面,越牆而去。
洛陽地方人民睡得很早,街巷裡又沒有路燈,早已沒有人行走。
四人夜間的眼光很好,楊乃光當先引導,項雷押後,鄭耀華、蓮姑居中。
四人施展飛行功夫,撲奔縣衙而來。
不多時已至府衙東側日裡看定的地方,大家先攀桐樹而上,楊乃光第一個先飛身跳上高牆,身輕如燕,果然不愧一陣風三字的大名。
蓮姑等三人也跟着跳上了高牆,飛檐走壁,向裡面飛奔而去。
楊乃光越過三重屋脊,聽聽下面毫無聲響,停住腳步,向四下裡瞧。
隻見西面有一座閣樓,閣中燈光亮着,回頭便對三人說道:“這閣子瞧上去很是宏麗,大概是那太守批閱公牍的所在。
此時尚未熄燈,也許那太守正在裡面,我們過去把他一刀兩段,豈不爽快?”鄭耀華點頭說一聲是。
于是四人鶴伏鹭行,向那閣了悄悄地走過去。
那邊屋面很是平坦,四人在窗前一字兒立定,聽裡面沒有什麼聲音。
鄭耀華将窗紙濕透,戳了一個小孔,一眼向裡瞧看。
見正中那書桌前坐着一位官員,在那裡看書,認得就是日間在衙門前窺見的那個譚永清太守。
身邊沒有一人,此時正好下手,遂回頭向三人暗暗打了一個招呼,将手中錘猛力擊開窗戶,托地跳将進去,手起一錘,觑準譚永清太守頭上打下。
那看書的譚永清一言未發,早已仰後而倒。
但是鄭耀華的錘擊下時,手中軟綿綿的覺得有些異樣,不由一楞。
同時很快地在他頭上落下一個很大的鐵罩子來,恰巧把鄭耀華罩在裡面。
罩子裡四下伸出許多小鐵鈎,把他緊緊鈎住,不能活動。
楊乃光等在閣外看得清楚,知道不妙,自己已中了他人的詭計。
剛想進去救援,忽聽閣上長嘯一聲,有一人飛躍而下,手中挺着兩口明晃晃的寶劍,向他們喝道:“強徒!膽敢行刺太守!這真是飛蛾投火,自來送死了。
” 楊乃光認識此人就是日間所見的那個紫袍少年,大概便是鄭耀華所說的奇人公孫龍了。
遂說道:“你休要發狂,我們今日前來,是要代鄧氏弟兄複仇的。
狗官究竟在哪裡躲避?快快獻出,方饒你的性命!” 楊乃光的話還未說完,一道白光已到了他的頸邊。
他急忙把手中劍去招架,和那人交戰起來。
那人的劍光閃爍不定,把楊乃光裹在裡面。
蓮姑知道遇了能人,不可輕視,連忙舞動寶劍,跳過去相助。
項雷也掄起雙刀,刺入白光裡面,三個人一齊向那人狠鬥。
那人不慌不忙,施展身手,雙劍如龍飛鳳舞,不可捉摸。
鬥到十數回合,當的一聲,項雷的左手刀早已削作兩截,一劍向項雷頭上掃去。
項雷急忙閃避時,肩上已被劍鋒帶着,削去一小條肉,鮮血淋漓,隻得忍痛退下,自己撕了一小塊布去紮縛傷口。
楊乃光見那人如此厲害。
确乎是生平第一次遇到的勁敵,咬着牙齒,用盡平生本領去和那人肉搏。
蓮姑也是如此,且覺得此人的劍術尚在李天豪之上,看來今天不能取勝了。
三人在閣前走馬燈般又鬥了三十餘合,又聽得閣下一片聲喧,有許多人擁至,燈籠火把,照耀如晝,高聲大喊:“捉刺客哪,不要放走了刺客!”此時楊乃光和蓮姑心中都有些驚慌,那人的劍光格外矯捷。
楊乃光估料久戰下去一定都要失風,不得已虛晃一劍,跳出圈子,對蓮姑說一聲:“走吧!”蓮姑也就跟着退走。
三人齊望原處奔逃,那人在後追來。
到得牆邊,三人翻身跳下,見背後兩道白光在桐樹上旋繞一轉,桐樹葉紛紛下堕,楊乃光等見了更是吃驚。
幸虧不再追來,三人方才很狼狽地逃回客寓。
坐定後,楊乃光透了一口氣,向二人低聲說道:“今夜我們遇見了真的劍俠了,大概那人就是公孫龍,果然不錯,姓譚的有此人保護,自可高枕無憂,無怪鄭耀華要請人相助了。
我們幸虧逃遁得快,否則恐怕一個也休想回來。
” 蓮姑歎道:“隻是送去了鄭耀華,我們怎能對得起他?将來給人家知道了,要責備我們不講義氣,丢了他各自逃生。
” 8 楊乃光道:“我心裡也是難過得很,且待明天探明白了消息,再想營救耀華兄的道理吧。
”又問項雷肩上的傷勢如何,項雷答道:“傷勢還輕,沒有大礙。
不過這一遭我們大大地吃虧了。
”三人一齊長籲短歎,更不定心去安睡,坐守到天明。
楊乃光早餐也沒有吃,披上長衣溜到外邊去探聽消息。
聽人家都在講論此事,方知昨夜鄭耀華被擒獲後,太守立刻審問口供,要他招出羽黨。
但是鄭耀華隻說大丈夫做事一身當,此來是想為他的妹妹複仇的。
既然不幸被擒,情願速死。
又把太守罵了一頓。
太守恐怕餘黨劫獄,連夜即把耀華在衙門内正法,先斬後奏。
楊乃光聽了這消息,心中又驚又悲,隻得回去報告與蓮姑、項雷二人知道。
原來公孫龍自助譚永清破滅鄧家堡以後,荒江女俠等一行人當時就動身上昆侖山去了。
薛煥、滕固住了兼旬,也北上赴龍骧寨去了,剩下公孫龍一人侍衛譚永清。
他因鄧氏七怪那時尚未盡行誅滅,漏網的羽黨尚多,所以特地在那閣上,将棉花和布紮扮好一個假人,耳目口鼻酷肖譚永清的狀貌,常常坐在那裡。
身上做好機關,倘有人來行刺時,隻要這棉花人一倒下去,上面就有一個大鐵罩落下來,可将刺客活活擒住。
自從他裝置了這個機關以後,一直太平無事,一向沒有人來。
昨天恰巧他侍衛着譚永清出去,回衙時他在馬上一眼瞧見了旁邊站着的楊乃光等三人,見他們目光灼灼,盡向轎中注視,行徑非常可疑。
暗想今夜不可不防,遂去告訴了譚永清,請他安坐卧室,室内前後派着許多捕役們暗中保護。
又在閣上點亮明燈,重行布置一番,以釣魚兒一鈎。
他自己挾雙劍,着黑衣,伏在閣子的屋面上,等候刺客到來。
果然魚兒上鈎了。
他因楊乃光等三人武藝都不平常,抱着窮寇莫追之旨,恐防他們或有什麼暗器,所以并不窮追。
回至閣上,将鄭耀華從罩内取出捆縛了,即請譚永清當夜坐堂審問口供。
耀華氣得一句話也都不肯說。
譚永清把他上了刑罰後,鄭耀華不過承認自己是個刺客,為他的妹妹複仇。
又對譚永清、公孫龍亂罵數句。
依着譚永清的意思,要将鄭耀華暫行收監,等到捉得羽黨後一同發落。
但是公孫龍卻勸譚永清趕緊把刺客治以死刑,因恐餘黨要來劫獄,反而不美。
譚永清聽了這話,立刻吩咐将鄭耀華推出去枭首示衆,一面又令捕役到城内外去,嚴加緝拿刺客的餘黨到案。
楊乃光等得到這個消息以後,覺得此間不可逗留,不如歸去,以後再來想法複仇。
于是三人付了房飯錢,懷着鬼胎,離了客寓,溜出城關。
幸喜沒有人知覺,一路回金雞山去。
三人都覺得十分乏味,因為此行不但沒有成功,反送去了活閻王鄭耀華,是大大恥辱的事。
楊乃光很想去找幾個朋友,一同再到洛陽去對付那個奇人公孫龍,隻因項雷受了傷,不得不先回山寨。
然而等到他們回到山頭時,在山下忽然遇見一個喽羅,徘徊道旁,瞧見項雷等回來,便伏在地上向他們大哭。
項雷等三人不知因何事情,一齊呆呆地發怔。
我靈機一動,料定楊兄必在山上,所以不揣冒昧,上山探訪。
果然舊雨重逢,巧極了,使我心裡非常快慰的。
” 楊乃光和項氏弟兄也都十分高興。
項雷又命廚上早預備筵席,為鄭耀華洗塵。
大家坐着飲酒談心。
飲至半酣,鄭耀華忽然對楊乃光說道:“小弟有一件事情,要請諸位兄長幫忙。
” 楊乃光道:“耀華兄有什麼事,請你告訴我們。
大家是自己弟兄,當然肯相助的。
耀華兄的事就是我們的事,雖赴湯蹈火,亦所不辭。
” 鄭耀華喝了一口酒,又說道:“你們大概知道,先父雖然早已作古,而我還有一個胞妹,名喚秋華,以前嫁與洛陽鄧家堡青面虎鄧衖為妻,那鄧氏弟兄号稱洛陽七怪,在中原地方是很有聲名的,誰人敢惹動他們!不料去年一個書生,姓譚名永清的,來做洛陽太守,竟把那鐵壁銅牆的鄧家堡破去,把鄧氏弟兄殺的殺,擒的擒,隻有兩三個免脫。
我妹妹和妹夫鄧衖都在仇人手下而死。
我得了這個消息,十分痛心,誓欲為我妹妹複仇。
” 楊乃光道:“那個姓譚的既是個書生,他手下的捕役未必見得有何本領。
鄧氏七怪我也一向聞名的,怎會敗在他們手裡呢?” 鄭耀華道:“起先我也有些奇怪,後來細細探聽,方知那譚永清自己雖沒有力量,而有許多劍俠,不知從哪裡來的,相助着他,卻搗毀鄧家堡。
在他手下有一奇人,名喚公孫龍的,劍術高強,是他貼身的侍衛。
洛陽地方人都知道的。
因此我一個人不敢冒險前去複仇,非得如楊兄這樣遠勝于弟的豪傑,不足制勝。
所以我要請求你幫助。
” 楊乃光笑道:“你号稱活閻羅的尚且未敢孟浪從事,我楊乃光有什麼能為呢?”項雷卻嚷起來道:“你們不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那公孫龍又不是三頭六臂的人,有了楊兄和鄭兄,難道還怕對付不了嗎?小弟也願前去相助一臂之力,代鄭兄胞妹和鄧氏弟兄複仇。
叫那些瘟官不敢輕視我們江湖上的好漢。
” 鄭耀華點頭道:“很好,有你們兩位相助,自然也不怕了。
”遂又幹了一杯。
大家談談說說,興緻甚佳。
項氏弟兄于是又留鄭耀華住在山上,天天歡聚。
鄭耀華急切複仇,屢催楊乃光動身。
楊乃光遂和項雷結伴同行,留項雪把守山寨。
蓮姑也願跟随前去,楊乃光自然願意帶她一同走。
四人端整行囊,各帶兵刃,别了項雪,離了金雞山,趕奔洛陽而去。
進得洛陽城,住下一家小客寓,便探聽衙門裡的消息。
上下人等莫不稱道譚永清的德政,不愧是個循吏。
但他們急于報私仇,而不顧公義了。
楊乃光便和鄭耀華、項雷踅足到府衙前面來窺探動靜。
恰逢譚永清太守打道回府,他們悄悄地站在一邊偷窺。
隻見一肩綠呢大轎之内,坐着一個面貌和善的官員,靠着扶手闆,态度十分莊嚴。
他們本想乘此下手,一則未帶兵器,沒有預備。
二則又見太守轎前有一匹高頭大馬,下面坐着一個紫袍少年,腰懸雙劍,面貌十分清秀,氣宇異常軒昂,一望而知是有能耐的人。
所以不敢動手,免得壞事。
那紫袍少年無意中瞧見了三人,馬已過去了,又回轉頭來向三人很注意地看了一眼。
三人等譚永清的官轎進衙後,又到府衙四周去察看途徑,見牆壁雖然很高,而東邊有一處牆旁,正有一株高大的桐樹,正有接腳上牆。
三人記好了,才回轉客寓,告訴了蓮姑。
守到晚餐以後,四人關了房門,假作安睡,一齊脫去外邊的衣服,取出兵刃,聽聽四面人聲已靜,遂開了窗一齊跳到庭中。
又把窗戶掩上,輕輕跳上屋面,越牆而去。
洛陽地方人民睡得很早,街巷裡又沒有路燈,早已沒有人行走。
四人夜間的眼光很好,楊乃光當先引導,項雷押後,鄭耀華、蓮姑居中。
四人施展飛行功夫,撲奔縣衙而來。
不多時已至府衙東側日裡看定的地方,大家先攀桐樹而上,楊乃光第一個先飛身跳上高牆,身輕如燕,果然不愧一陣風三字的大名。
蓮姑等三人也跟着跳上了高牆,飛檐走壁,向裡面飛奔而去。
楊乃光越過三重屋脊,聽聽下面毫無聲響,停住腳步,向四下裡瞧。
隻見西面有一座閣樓,閣中燈光亮着,回頭便對三人說道:“這閣子瞧上去很是宏麗,大概是那太守批閱公牍的所在。
此時尚未熄燈,也許那太守正在裡面,我們過去把他一刀兩段,豈不爽快?”鄭耀華點頭說一聲是。
于是四人鶴伏鹭行,向那閣了悄悄地走過去。
那邊屋面很是平坦,四人在窗前一字兒立定,聽裡面沒有什麼聲音。
鄭耀華将窗紙濕透,戳了一個小孔,一眼向裡瞧看。
見正中那書桌前坐着一位官員,在那裡看書,認得就是日間在衙門前窺見的那個譚永清太守。
身邊沒有一人,此時正好下手,遂回頭向三人暗暗打了一個招呼,将手中錘猛力擊開窗戶,托地跳将進去,手起一錘,觑準譚永清太守頭上打下。
那看書的譚永清一言未發,早已仰後而倒。
但是鄭耀華的錘擊下時,手中軟綿綿的覺得有些異樣,不由一楞。
同時很快地在他頭上落下一個很大的鐵罩子來,恰巧把鄭耀華罩在裡面。
罩子裡四下伸出許多小鐵鈎,把他緊緊鈎住,不能活動。
楊乃光等在閣外看得清楚,知道不妙,自己已中了他人的詭計。
剛想進去救援,忽聽閣上長嘯一聲,有一人飛躍而下,手中挺着兩口明晃晃的寶劍,向他們喝道:“強徒!膽敢行刺太守!這真是飛蛾投火,自來送死了。
” 楊乃光認識此人就是日間所見的那個紫袍少年,大概便是鄭耀華所說的奇人公孫龍了。
遂說道:“你休要發狂,我們今日前來,是要代鄧氏弟兄複仇的。
狗官究竟在哪裡躲避?快快獻出,方饒你的性命!” 楊乃光的話還未說完,一道白光已到了他的頸邊。
他急忙把手中劍去招架,和那人交戰起來。
那人的劍光閃爍不定,把楊乃光裹在裡面。
蓮姑知道遇了能人,不可輕視,連忙舞動寶劍,跳過去相助。
項雷也掄起雙刀,刺入白光裡面,三個人一齊向那人狠鬥。
那人不慌不忙,施展身手,雙劍如龍飛鳳舞,不可捉摸。
鬥到十數回合,當的一聲,項雷的左手刀早已削作兩截,一劍向項雷頭上掃去。
項雷急忙閃避時,肩上已被劍鋒帶着,削去一小條肉,鮮血淋漓,隻得忍痛退下,自己撕了一小塊布去紮縛傷口。
楊乃光見那人如此厲害。
确乎是生平第一次遇到的勁敵,咬着牙齒,用盡平生本領去和那人肉搏。
蓮姑也是如此,且覺得此人的劍術尚在李天豪之上,看來今天不能取勝了。
三人在閣前走馬燈般又鬥了三十餘合,又聽得閣下一片聲喧,有許多人擁至,燈籠火把,照耀如晝,高聲大喊:“捉刺客哪,不要放走了刺客!”此時楊乃光和蓮姑心中都有些驚慌,那人的劍光格外矯捷。
楊乃光估料久戰下去一定都要失風,不得已虛晃一劍,跳出圈子,對蓮姑說一聲:“走吧!”蓮姑也就跟着退走。
三人齊望原處奔逃,那人在後追來。
到得牆邊,三人翻身跳下,見背後兩道白光在桐樹上旋繞一轉,桐樹葉紛紛下堕,楊乃光等見了更是吃驚。
幸虧不再追來,三人方才很狼狽地逃回客寓。
坐定後,楊乃光透了一口氣,向二人低聲說道:“今夜我們遇見了真的劍俠了,大概那人就是公孫龍,果然不錯,姓譚的有此人保護,自可高枕無憂,無怪鄭耀華要請人相助了。
我們幸虧逃遁得快,否則恐怕一個也休想回來。
” 蓮姑歎道:“隻是送去了鄭耀華,我們怎能對得起他?将來給人家知道了,要責備我們不講義氣,丢了他各自逃生。
” 8 楊乃光道:“我心裡也是難過得很,且待明天探明白了消息,再想營救耀華兄的道理吧。
”又問項雷肩上的傷勢如何,項雷答道:“傷勢還輕,沒有大礙。
不過這一遭我們大大地吃虧了。
”三人一齊長籲短歎,更不定心去安睡,坐守到天明。
楊乃光早餐也沒有吃,披上長衣溜到外邊去探聽消息。
聽人家都在講論此事,方知昨夜鄭耀華被擒獲後,太守立刻審問口供,要他招出羽黨。
但是鄭耀華隻說大丈夫做事一身當,此來是想為他的妹妹複仇的。
既然不幸被擒,情願速死。
又把太守罵了一頓。
太守恐怕餘黨劫獄,連夜即把耀華在衙門内正法,先斬後奏。
楊乃光聽了這消息,心中又驚又悲,隻得回去報告與蓮姑、項雷二人知道。
原來公孫龍自助譚永清破滅鄧家堡以後,荒江女俠等一行人當時就動身上昆侖山去了。
薛煥、滕固住了兼旬,也北上赴龍骧寨去了,剩下公孫龍一人侍衛譚永清。
他因鄧氏七怪那時尚未盡行誅滅,漏網的羽黨尚多,所以特地在那閣上,将棉花和布紮扮好一個假人,耳目口鼻酷肖譚永清的狀貌,常常坐在那裡。
身上做好機關,倘有人來行刺時,隻要這棉花人一倒下去,上面就有一個大鐵罩落下來,可将刺客活活擒住。
自從他裝置了這個機關以後,一直太平無事,一向沒有人來。
昨天恰巧他侍衛着譚永清出去,回衙時他在馬上一眼瞧見了旁邊站着的楊乃光等三人,見他們目光灼灼,盡向轎中注視,行徑非常可疑。
暗想今夜不可不防,遂去告訴了譚永清,請他安坐卧室,室内前後派着許多捕役們暗中保護。
又在閣上點亮明燈,重行布置一番,以釣魚兒一鈎。
他自己挾雙劍,着黑衣,伏在閣子的屋面上,等候刺客到來。
果然魚兒上鈎了。
他因楊乃光等三人武藝都不平常,抱着窮寇莫追之旨,恐防他們或有什麼暗器,所以并不窮追。
回至閣上,将鄭耀華從罩内取出捆縛了,即請譚永清當夜坐堂審問口供。
耀華氣得一句話也都不肯說。
譚永清把他上了刑罰後,鄭耀華不過承認自己是個刺客,為他的妹妹複仇。
又對譚永清、公孫龍亂罵數句。
依着譚永清的意思,要将鄭耀華暫行收監,等到捉得羽黨後一同發落。
但是公孫龍卻勸譚永清趕緊把刺客治以死刑,因恐餘黨要來劫獄,反而不美。
譚永清聽了這話,立刻吩咐将鄭耀華推出去枭首示衆,一面又令捕役到城内外去,嚴加緝拿刺客的餘黨到案。
楊乃光等得到這個消息以後,覺得此間不可逗留,不如歸去,以後再來想法複仇。
于是三人付了房飯錢,懷着鬼胎,離了客寓,溜出城關。
幸喜沒有人知覺,一路回金雞山去。
三人都覺得十分乏味,因為此行不但沒有成功,反送去了活閻王鄭耀華,是大大恥辱的事。
楊乃光很想去找幾個朋友,一同再到洛陽去對付那個奇人公孫龍,隻因項雷受了傷,不得不先回山寨。
然而等到他們回到山頭時,在山下忽然遇見一個喽羅,徘徊道旁,瞧見項雷等回來,便伏在地上向他們大哭。
項雷等三人不知因何事情,一齊呆呆地發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