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拿周取紗帽座客皆驚 乘夜抱血孩漁翁得利

關燈
得好,也拿的好。

    ”内中有一個鄰人道:“拿了筆墨,日後會讀書的。

    ”又有一個鄰人道:“拿了印子,日後也做官的。

    ”稱贊一句,覺得淡淡無味。

    此時,宮芳還有兩個姐夫在座,向與宮芳不投,見内侄兒拿了紗帽圓領,默默無言,心中以為未必其然。

    如今見林家登郎拿了筆硯印子,便撫掌大贊道:“妙!妙!林侄兒他年必是翰苑名儒,腰懸印绶之品,恐吾家内侄不及也。

    ”宮芳不悅,衆親民覺怪他多言。

    宮芳即喚管家們将物件收進,收過紅氈,随即排宴。

    是日,衆親們行令猜拳擲色,直鬧到不亦樂乎,然後别散。

     是年,燕娘又有孕了。

    将近臨盆,道此番必定又是男喜,到箱中去撿襁褓的小衣,因撿着昔年所繡的七子圖。

    内中有一幅透油的,原是與鳳娘換的。

    看了,心中忖道:“這一幅原是林家的,果然不順,如頭胎溺了三個女。

    虧得母親描過,如今生了壽春。

    正在想念之時,隻見周才娘子走來,燕娘便随手兒将油透這一幅繡譜付與周才娘子道:“這譜是我做女兒的時節繡的,如今用它不着,你拿去用了罷。

    ”周才娘子接了而去。

     到次年二月初三午時,燕娘又生一女。

    宮芳道:“如今便收養了罷。

    ”燕娘道:“看得你兩個姑娘,隻要劫取娘家;兩個姑夫,隻要笑話我們,收了她,苦了壽春。

    隻是溺死了罷。

    ”宮芳因妻子要溺,道:“兩次提水不利,如今叫周才抱到城外僻靜處,撒在河邊,料她也活不成。

    ”周才娘子抱了女孩,便到自己房中,私下把一件天藍舊棉衣包了女孩,叫丈夫到河邊去放得好些,或者有人收養,救了她一命也好。

    随即又将這一幅油透的繡譜包在外面,以防日後相逢。

    周才到城外,果然放在好處不提。

     且說城外有一個窮漢,姓鮑名良,同妻單氏。

    年有四十,并無子女,所靠捉魚營生。

    是日五更,拿了魚網出門,欲往江邊打魚。

    走過河邊,聽見孩子哭聲,近前抱起來,是一個血孩,将手一摸,是個女兒。

    想道:“我家婦人日日燒天香,拜觀音,求一個男女,不能夠得。

    好歹抱回,與我婦人商量,萬一養得成人,日後也好靠老。

    把血孩藏在懷中,提了魚網回家。

    天還未明,單氏點起燈來看時,隻見端端正正、秀秀麗麗的好一個孩子,歡喜無極。

    又見外面包着一個繡譜,雖然油透,但覺彩色煌煌。

    鮑良道:“此必是富貴人家女兒,因多了,故此抛棄,可将繡譜存着,日後或有相逢也未可知。

    ”單氏解下誘譜,将血孩緊緊抱在懷裡,溫存一晌,那血孩竟嗤嗤地睡去了。

    單氏道:“替她取個名。

    ”鮑良道:“日後招個折桂的丈夫,叫桂娥何如?”單氏道:“便是。

    ”漸漸天明,鮑良到鄰家讨些乳來放着,吃了早飯,又提了魚網,拿個籃兒,到大河邊。

    看見河中一處有許多水泡發起來,就立定了,撒手一網打去。

    見網中來得豁辣,就脫衣下水去摸。

    摸着是一個大魚,用力将網兒拖将起來,原來是個鯉魚,約來竟有二十斤。

    鮑良打了兩個寒噤,忙忙穿衣。

    河中有一隻畫船咿咿喔喔地搖來,那人看見,叫一聲:“鮑阿哥,你今日造化,捉了這個大魚。

    ”鮑良擡頭一看,原來是梅翰林府中的大叔姚三官,回言道:“便是,今日果然造化。

    請問姚大叔往哪裡去?”姚三官道:“我們梅老爺的小官今日上學讀書,去接相公開館。

    這魚我們府中要買,你可拿去我老爺買了,決不虧你的。

    ”鮑良道:“既如此,我就去。

    ”随即把籃盛了魚。

    見魚兒一跳一躍,把魚網壓在上面,一竟入城,走到梅府門前。

     原來梅翰林單生一子,年隻七歲,是頭一次上學讀書,特選二月初三,是文昌生日開館。

    要祈禱文昌,牲醴俱已全備,隻少一尾鯉魚,已着管家們到街坊尋覓,不能湊巧。

    梅翰林領了兒子裡邊踱出來,意欲候接先生。

    走到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