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長安捷報狀元郎 金陵錦衣歸故裡

關燈
詞曰: 藜大映寒膻,鐵硯磨穿,春雷忽向禹門喧。

    嚼盡黃□商徵韻,選中青錢。

    禦試綠袍鮮,豐□翩翩,紫騎嘶到杏花邊。

    十裡玉樓争注目,魂煞婵娟。

     《右調浪淘沙》 再說文英中後,心中快樂異常,取出闱牍速刻朱卷,寫下許多拜帖,以待朱卷完工,便可往拜親友并諸同年。

    将及十馀日方□闆完。

    連忙完得印訂事務,又是十多日,文英□得出門拜客。

    文英家中向來原是乏價的,此時竟有三匹人跟随。

     不知世俗惡薄專有一種人等,一科新舉人出,便去投靠著,名曰:“靠新貴。

    ”待得官高位顯,家主有了勢力,他便虎視眈眈擇人而食,豈是些賢良人物! 卻說天表是個勢利人,起初謀害文英,又要轉嫁侄女,一見文英中了,便備下許多盛禮緻恭伏罪。

     文英拜客回家,他便伛偻足恭出外相迎,笑容滿面,如坐人於春風和氣之中。

    文英見他禮物樂得收下。

     又看此鞠躬之狀,前日之事就消釋了。

    及至見了夫人,甜言美語,百般奉承,嘻嘻笑道:“嫂嫂今日有了好女婿,連我臉上加了十分光彩。

    ”夫人道:“前日被你捉奸到官,使我女兒出乖露醜,就有些光彩也與你無涉。

    他今日舉已中了,你快去做怎樣的大官,在此何幹?”天表滿面羞慚,坐立不安。

    少頃小姐出來,又假意說道:“侄婿之中,隻因我前次激勵得緊,他方肯苦志寒窗,今日幸登金榜,你看這次叔叔有功麽?” 小姐背面不應,他又笑戲這:“做了舉人奶奶,把阿叔都不瞅不睬了!卻無是理。

    ”小姐勃然怒道:“前後門攔埋伏多兇,不知誰人毒策?若非巧計脫身,怎有今日,忍心害理,其此為甚!”天表甚覺沒趣,怏怏而出。

     文英為著大座師在館,日日清晨要去參見。

    那些同年都來同谒,參過座師,又要往謝按台并各房師。

    衆人随自散去。

    文英拜完同年,那回拜送朱卷的紛紛到來,文英應接不暇。

     親友中,有當日未曾送賀信的,如今又來補送。

    文英隻得将前番的、現今的,一一請來看戲飲酒,以了此局。

    那張子将與文英同在趙公門下,他家賀富厚,便捐賀請一房年友相接,文英隻得也去赴席。

     那趙公一房,取得八卷門生,其首即是文英,特薦經魁,主司準之。

    到張子将已是第三卷了,趙公心中最得意的是文英。

    忽一日,見報到欽召趙公,說是錢糧催徵得足,居官清正,頗有才幹,不畏煩劇,特召進京考選。

     趙公喜不自勝,把科道官職就穩拿在手□。

    連忙打點行囊,交割錢糧并名樣冊籍,辭别上台,文英置酒作餞。

    到了明日趙公起身,文英遠送到二三站路外,方□回家。

     是日就與小姐商議,道:“我們二人今日成全夫婦,皆賴王宗師之功。

    聞得初三是他誕辰,不可無禮往慶。

    ” 文英立時備下一副盛禮,以酬當時作合之恩。

    那禮單上寫道: 謹具 壽币肆端鮮魚肆尾壽燭一對壽仙一座 鮮肉二方壽面一盤生鵝一對壽糕一盤 生羊二隻生雞四隻壽桃一盤春酒二壺 奉申祝敬 門生龐國俊頓首拜 到了初三,文英将禮帖交與從者,坐了大轎往見宗師。

    文英一至,宗師當堂相見。

    文英即将視帖遞上,宗師展開細看,殷殷緻謝。

    便把壽币壽仙壽酒收了,馀皆返璧。

     文英抽身告别。

    回到門首,隻見張子将的轎也到了,文英邀入坐下。

    張子将道:“年兄何來?”文英道:“特去拜王宗師生日,不期兄來賜顧,剛剛相遇。

    ”張子将道:“如今已是十月外,我輩同年起身會試者,足足去了一半。

    小弟揀定十五起程,年兄可整束行裝與弟偕往,不可遲延。

    ”文英道:“月半邊,再捱不去了,領教!領教!” 及送子将出門去,便與小姐言之,竟接母親一同居住。

    惟候十五日下舡。

    收拾衣服鋪蓋,帶了二百金盤費,三個僮仆。

     到了十四晚,夫人備酒款待。

    明早把行李先發下船,自己别了母親并夫人,文英與小姐依戀不舍,隻得揮淚而别。

    幸有子将同行頗不寂寞,出了南京,一路上便勤心讀書,将有兩個月才到都門,賃下寓所,子将、文英互相砥砺。

    隻聽得前後左右皆是吟誦之聲,愈加興高。

     到了二月十五日,三場已過,文英闱卷又做得清新可愛。

    等至揭曉,文英中在第十二名進士。

    那張子将竟遭點額,連茸嗟歎,便與文英作别道:“年兄今日已作天上人了,小弟情興蕭索,準在明早就要回家。

    ”文英置酒作餞,又将十二金作赆,張子将帶領童仆,先自回去不題。

     再說文英到了三月初三日殿試,此時盡挾生平抱負,竟吐胸中錦繡。

    獻策金門,皆欲奪取天下大魁。

    不料文英中了狀元,侍胪唱時,竟選了翰林院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