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誕
關燈
小
中
大
敢動。
監司見船小裝狹,謂卒狂醉,都不複疑。
自送過浙江,寄山陰魏家,得免。
後事平,冰欲報卒,适其所願。
卒曰:“出自厮下,不願名器。
少苦執鞭,恒患不得快飲酒。
使其酒足餘年畢矣,無所複須。
”冰為起大舍,市奴婢,使門内有百斛酒,終其身。
時謂此卒非唯有智,且亦達生。
殷洪喬作豫章郡,臨去,都下人因附百許函書。
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緻書郵。
” 王長史、謝仁祖同為王公掾。
長史雲:“謝掾能作異舞。
”謝便起舞,神意甚暇。
王公熟視,謂客曰:“使人思安豐。
” 王、劉共在杭南,酣宴于桓子野家。
謝鎮西往尚書墓還,葬後三日反哭。
諸人欲要之,初遣一信,猶未許,然已停車。
重要,便回駕。
諸人門外迎之,把臂便下,裁得脫帻箸帽。
酣宴半坐,乃覺未脫衰。
桓宣武少家貧,戲大輸,債主敦求甚切,思自振之方,莫知所出。
陳郡袁耽,俊邁多能。
宣武欲求救于耽,耽時居艱,恐緻疑,試以告焉。
應聲便許,略無慊吝。
遂變服懷布帽随溫去,與債主戲。
耽素有蓺名,債主就局曰:“汝故當不辦作袁彥道邪?”遂共戲。
十萬一擲,直上百萬數。
投馬絕叫,傍若無人,探布帽擲對人曰:“汝竟識袁彥道不?” 王光祿雲:“酒,正使人人自遠。
” 劉尹雲:“孫承公狂士,每至一處,賞玩累日,或回至半路卻返。
” 袁彥道有二妹:一适殷淵源,一适謝仁祖。
語桓宣武雲:“恨不更有一人配卿。
” 桓車騎在荊州,張玄為侍中,使至江陵,路經陽岐村,俄見一人,持半小籠生魚,徑來造船雲:“有魚,欲寄作脍。
”張乃維舟而納之。
問其姓字,稱是劉遺民。
張素聞其名,大相忻待。
劉既知張銜命,問:“謝安、王文度并佳不?”張甚欲話言,劉了無停意。
既進脍,便去,雲:“向得此魚,觀君船上當有脍具,是故來耳。
”于是便去。
張乃追至劉家,為設酒,殊不清旨。
張高其人,不得已而飲之。
方共對飲,劉便先起,雲:“今正伐荻,不宜久廢。
”張亦無以留之。
王子猷詣郗雍州,雍州在内,見有(翕毛)(登毛),雲:“阿乞那得此物?”令左右送還家。
郗出見之,王曰:“向有大力者負之而趨。
”郗無忤色。
謝安始出西戲,失車牛,便杖策步歸。
道逢劉尹,語曰:“安石将無傷?”謝乃同載而歸。
襄陽羅友有大韻,少時多謂之癡。
嘗伺人祠,欲乞食,往太蚤,門未開。
主人迎神出見,問以非時,何得在此?答曰:“聞卿祠,欲乞一頓食耳。
”遂隐門側。
至曉,得食便退,了無怍容。
為人有記功,從桓宣武平蜀,按行蜀城阙觀宇,内外道陌廣狹,植種果竹多少,皆默記之。
後宣武漂洲與簡文集,友亦預焉。
共道蜀中事,亦有所遺忘,友皆名列,曾無錯漏。
宣武驗以蜀城阙簿,皆如其言。
坐者歎服。
謝公雲:“羅友讵減魏陽元!”後為廣州刺史,當之鎮,刺史桓豁語令莫來宿。
答曰:“民已有前期。
主人貧,或有酒馔之費,見與甚有舊,請别日奉命。
”征西密遣人察之。
至日,乃往荊州門下書佐家,處之怡然,不異勝達。
在益州語兒雲:“我有五百人食器。
”家中大驚。
其由來清,而忽有此物,定是二百五十沓烏樏。
桓子野每聞清歌,辄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 張湛好于齋前種松柏。
時袁山松出遊,每好令左右作挽歌。
時人謂“張屋下陳屍,袁道上行殡”。
羅友作荊州從事,桓宣武為王車騎集别。
友進坐良久,辭出,宣武曰:“卿向欲咨事,何以便去?”答曰:“友聞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故冒求前耳。
無事可咨。
今已飽,不複須駐。
”了無慚色。
張驎酒後挽歌甚凄苦,桓車騎曰:“卿非田橫門人,何乃頓爾至緻?” 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
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仿偟,詠左思招隐詩。
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
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王衛軍雲:“酒正自引人箸勝地。
”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
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
遇桓于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
”王便令人與相聞雲:“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
”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
弄畢,便上車去。
客主不交一言。
桓南郡被召作太子洗馬,船泊荻渚。
王大服散後已小醉,往看桓。
桓為設酒,不能冷飲,頻語左右:“令溫酒來!”桓乃流涕嗚咽,王便欲去。
桓以手巾掩淚,因謂王曰:“犯我家諱,何預卿事?”王歎曰:“靈寶故自達。
” 王孝伯問王大:“阮籍何如司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
” 王佛大歎言:“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複相親。
” 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須奇才。
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 王長史登茅山,大恸哭曰:“琅邪王伯輿,終當為情死。
” ———————————— 【譯文】 陳留郡阮籍、谯國嵇康、河内郡山濤,這三個人年紀都相仿,嵇康的年紀比他們稍為小些。
參與他們聚會的人還有:沛國劉伶、陳留郡阮鹹、河内郡向秀、琅邪郡王戎。
七個人經常在竹林之下聚會,毫無顧忌地開懷暢飲,所以世人叫他們做竹林七賢。
監司見船小裝狹,謂卒狂醉,都不複疑。
自送過浙江,寄山陰魏家,得免。
後事平,冰欲報卒,适其所願。
卒曰:“出自厮下,不願名器。
少苦執鞭,恒患不得快飲酒。
使其酒足餘年畢矣,無所複須。
”冰為起大舍,市奴婢,使門内有百斛酒,終其身。
時謂此卒非唯有智,且亦達生。
殷洪喬作豫章郡,臨去,都下人因附百許函書。
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緻書郵。
” 王長史、謝仁祖同為王公掾。
長史雲:“謝掾能作異舞。
”謝便起舞,神意甚暇。
王公熟視,謂客曰:“使人思安豐。
” 王、劉共在杭南,酣宴于桓子野家。
謝鎮西往尚書墓還,葬後三日反哭。
諸人欲要之,初遣一信,猶未許,然已停車。
重要,便回駕。
諸人門外迎之,把臂便下,裁得脫帻箸帽。
酣宴半坐,乃覺未脫衰。
桓宣武少家貧,戲大輸,債主敦求甚切,思自振之方,莫知所出。
陳郡袁耽,俊邁多能。
宣武欲求救于耽,耽時居艱,恐緻疑,試以告焉。
應聲便許,略無慊吝。
遂變服懷布帽随溫去,與債主戲。
耽素有蓺名,債主就局曰:“汝故當不辦作袁彥道邪?”遂共戲。
十萬一擲,直上百萬數。
投馬絕叫,傍若無人,探布帽擲對人曰:“汝竟識袁彥道不?” 王光祿雲:“酒,正使人人自遠。
” 劉尹雲:“孫承公狂士,每至一處,賞玩累日,或回至半路卻返。
” 袁彥道有二妹:一适殷淵源,一适謝仁祖。
語桓宣武雲:“恨不更有一人配卿。
” 桓車騎在荊州,張玄為侍中,使至江陵,路經陽岐村,俄見一人,持半小籠生魚,徑來造船雲:“有魚,欲寄作脍。
”張乃維舟而納之。
問其姓字,稱是劉遺民。
張素聞其名,大相忻待。
劉既知張銜命,問:“謝安、王文度并佳不?”張甚欲話言,劉了無停意。
既進脍,便去,雲:“向得此魚,觀君船上當有脍具,是故來耳。
”于是便去。
張乃追至劉家,為設酒,殊不清旨。
張高其人,不得已而飲之。
方共對飲,劉便先起,雲:“今正伐荻,不宜久廢。
”張亦無以留之。
王子猷詣郗雍州,雍州在内,見有(翕毛)(登毛),雲:“阿乞那得此物?”令左右送還家。
郗出見之,王曰:“向有大力者負之而趨。
”郗無忤色。
謝安始出西戲,失車牛,便杖策步歸。
道逢劉尹,語曰:“安石将無傷?”謝乃同載而歸。
襄陽羅友有大韻,少時多謂之癡。
嘗伺人祠,欲乞食,往太蚤,門未開。
主人迎神出見,問以非時,何得在此?答曰:“聞卿祠,欲乞一頓食耳。
”遂隐門側。
至曉,得食便退,了無怍容。
為人有記功,從桓宣武平蜀,按行蜀城阙觀宇,内外道陌廣狹,植種果竹多少,皆默記之。
後宣武漂洲與簡文集,友亦預焉。
共道蜀中事,亦有所遺忘,友皆名列,曾無錯漏。
宣武驗以蜀城阙簿,皆如其言。
坐者歎服。
謝公雲:“羅友讵減魏陽元!”後為廣州刺史,當之鎮,刺史桓豁語令莫來宿。
答曰:“民已有前期。
主人貧,或有酒馔之費,見與甚有舊,請别日奉命。
”征西密遣人察之。
至日,乃往荊州門下書佐家,處之怡然,不異勝達。
在益州語兒雲:“我有五百人食器。
”家中大驚。
其由來清,而忽有此物,定是二百五十沓烏樏。
桓子野每聞清歌,辄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 張湛好于齋前種松柏。
時袁山松出遊,每好令左右作挽歌。
時人謂“張屋下陳屍,袁道上行殡”。
羅友作荊州從事,桓宣武為王車騎集别。
友進坐良久,辭出,宣武曰:“卿向欲咨事,何以便去?”答曰:“友聞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故冒求前耳。
無事可咨。
今已飽,不複須駐。
”了無慚色。
張驎酒後挽歌甚凄苦,桓車騎曰:“卿非田橫門人,何乃頓爾至緻?” 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
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仿偟,詠左思招隐詩。
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
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王衛軍雲:“酒正自引人箸勝地。
”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
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
遇桓于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
”王便令人與相聞雲:“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
”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
弄畢,便上車去。
客主不交一言。
桓南郡被召作太子洗馬,船泊荻渚。
王大服散後已小醉,往看桓。
桓為設酒,不能冷飲,頻語左右:“令溫酒來!”桓乃流涕嗚咽,王便欲去。
桓以手巾掩淚,因謂王曰:“犯我家諱,何預卿事?”王歎曰:“靈寶故自達。
” 王孝伯問王大:“阮籍何如司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
” 王佛大歎言:“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複相親。
” 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須奇才。
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 王長史登茅山,大恸哭曰:“琅邪王伯輿,終當為情死。
” ———————————— 【譯文】 陳留郡阮籍、谯國嵇康、河内郡山濤,這三個人年紀都相仿,嵇康的年紀比他們稍為小些。
參與他們聚會的人還有:沛國劉伶、陳留郡阮鹹、河内郡向秀、琅邪郡王戎。
七個人經常在竹林之下聚會,毫無顧忌地開懷暢飲,所以世人叫他們做竹林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