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 要尋消息貼鄉貫十方堂 誤聽姓名枉奔波甘露寺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
竹林深處挂袈裟,行腳十年未有家。
破戒偶沽彭澤酒,逃禅不飲趙州茶。
缽分香積仍施食,杯渡滄溟省泛槎。
諸佛行藏原不定,杖挑明月又天涯。
單表了空在淮西巨寇李全寨裡逃下山來,多虧錦屏小姐一力主張,送他衲裰木魚,從山後小路走上正道來。
了空一路化齋上南,不則一日,到了淮安府。
正遇南北一一交一一兵,金兵滿路,了空披着個破衲裰,也沒人問他。
直到了淮城,一路茫茫,那裡去問母親和泰定的信息?因孤身年幼,不便獨行,隻得一路上遇寺投寺,在叢林裡安身,隻聽敲闆吃齋畢,随大衆上堂功課,各人安單。
原來,過了淮安,寺宇庵廟甚多,到不愁沒有飯吃。
隻是南北大亂,幾番兵火,人民逃亡大半,沒個定家。
“我的母親、細珠一别十年,不知流落在何處?又不知泰定和我在破廟裡宿時,半夜遇見強盜,不知是殺了,不知是回了武城縣,不知是一自一己南來找尋我母親哩?”尋思得沒處尋思,一自一己想道:“我隻為尋問母親,發願南來,如不得見母,又說甚麼參禅修道!走遍天涯,也要見母方還,料韋馱菩薩豈不慈悲照見!”因此一念南行,再無退轉的心。
走了半月,到了揚州江口上,見南兵盤诘,不許北人過江,隻得又轉回揚州。
聞得有一座天甯寺,叢林廣大,甚有禅門規矩。
進得寺來,見了知客,送到十方堂單上安歇,随衆吃飯。
那單上滿了,隻有一個小和尚,約有二十歲年紀,卻同了空一處安單,細問了空來路,說:“是山東東昌府武城縣,因為探問母親——在淮安府多年寄居,特來尋訪。
不料行到半路,遇盜擄到淮西,山寨裡住了一年,才逃得回來。
又不知老母流落何處,一地裡亂找将去,隻憑佛菩薩照憐罷了。
”說畢,淚如雨下。
一單上僧人,也有老的少的,見了空不上十七八歲,這等孝心,十分憐惜。
他道:“你這個師兄,就是個孝子了,盡得人倫就是佛法。
我們俱是遊方行腳的和尚,或是人家請去講經禮忏,或是寺裡請去水陸道場,那裡不去的。
你寫出家鄉住坐、母子的姓名,我們在方上替你打聽打聽,也是好事。
”這了空謝了衆人,就借了一張紙,上寫道:家住武城縣,原任提刑南宮千戶之子,一乳一名慧哥,在城南毘盧庵出家,法名了空。
因生母楚氏,大兵趕散。
同家人泰定南來尋訪,路遇強賊,半夜失散。
今了空南行乞化訪母,如有慈悲檀越、方便法師覓得音信,即在天甯寺叢林報知,勝造七級浮屠,母子三生圖報。
了空将姓名鄉貫寫畢,朝大衆單上合掌問訊,衆僧也各贊誦。
将此字貼在十方堂廊下,使大衆得知,以便訪問。
原來同單的沙彌,就是淮安湖心寺長老的徒孫。
原是揚州人,因金兵破了揚州,也回來探母,不料母親搬往鎮江去了。
因韓都統守住江口,這些揚州百姓,多有逃躲在江口村裡避兵的,明日也要往江口去。
二人同單宿了,俱是訪母親的,了空問他法名,叫做如惠。
次日起來上堂,功課一畢,吃了早齋。
如惠别了了空,要過江探母。
了空想道:“我在此處也不是久住之法,既然探訪母親信息,這叢林裡如何打探出俗家的信來? 不如同此沙彌一路南行,或者下村化齋,還好探問。
”就與如惠說知,一路作伴過江。
如惠甚喜。
了空取了禅杖木魚,披上衲裰,和如惠一路而去。
《華嚴經綸贊》曰:德生有德兩相融,同幻同生意莫窮。
同住同修同解脫,同悲同智顯靈功。
同緣同想心冥契,同見同知道轉通。
若要一生成佛果,毘盧樓閣在南中。
二僧過了瓜州,搭了一隻人載船,過了江。
如惠一自一往他親眷家去看母,了空别了如惠,上甘露寺叢林打齋去了不題。
卻說楚雲娘一自一從祝發,在湖心寺東村觀音堂裡,和盧氏兩個寡一婦一作伴。
泰定一自一在湖心寺叢林安身,每日到庵上打柴做飯;真是一個出家道人,從不和妻子細珠同宿,十分可敬。
聽得金兵又犯江南,殺擄的一婦一一女一不知多少,那裡想去找問慧哥的信。
到了半年以後,金後退回淮北,這些百姓才得安生,略有回來複業種田的、開店的,又像是個世界。
到了四月初八日,是湖心寺浴沸道常雲娘和盧氏商議:“我有一個願心,要到寺裡去燒一道疏,祈保子母團圓,隻是沒有布施,不好空去得。
”盧氏還沒答應,老姑子道:“如要發願求安的疏,不消甚麼布施,到寺裡請了香燭,央知客師父寫了鄉貫姓名,或是求安祈福,他有印就的疏條,佛前燒了。
若是俗家,還乞化他些米面、香油、貝親錢,你我比丘尼和男僧一樣,隻拜佛,念一卷報恩經,就燒了疏。
果然日後你母子得見,做個三日道場,就是大布施了。
”說得雲娘大喜。
到了四月初八日,雲娘、盧氏同細珠,俱各齋
破戒偶沽彭澤酒,逃禅不飲趙州茶。
缽分香積仍施食,杯渡滄溟省泛槎。
諸佛行藏原不定,杖挑明月又天涯。
單表了空在淮西巨寇李全寨裡逃下山來,多虧錦屏小姐一力主張,送他衲裰木魚,從山後小路走上正道來。
了空一路化齋上南,不則一日,到了淮安府。
正遇南北一一交一一兵,金兵滿路,了空披着個破衲裰,也沒人問他。
直到了淮城,一路茫茫,那裡去問母親和泰定的信息?因孤身年幼,不便獨行,隻得一路上遇寺投寺,在叢林裡安身,隻聽敲闆吃齋畢,随大衆上堂功課,各人安單。
原來,過了淮安,寺宇庵廟甚多,到不愁沒有飯吃。
隻是南北大亂,幾番兵火,人民逃亡大半,沒個定家。
“我的母親、細珠一别十年,不知流落在何處?又不知泰定和我在破廟裡宿時,半夜遇見強盜,不知是殺了,不知是回了武城縣,不知是一自一己南來找尋我母親哩?”尋思得沒處尋思,一自一己想道:“我隻為尋問母親,發願南來,如不得見母,又說甚麼參禅修道!走遍天涯,也要見母方還,料韋馱菩薩豈不慈悲照見!”因此一念南行,再無退轉的心。
走了半月,到了揚州江口上,見南兵盤诘,不許北人過江,隻得又轉回揚州。
聞得有一座天甯寺,叢林廣大,甚有禅門規矩。
進得寺來,見了知客,送到十方堂單上安歇,随衆吃飯。
那單上滿了,隻有一個小和尚,約有二十歲年紀,卻同了空一處安單,細問了空來路,說:“是山東東昌府武城縣,因為探問母親——在淮安府多年寄居,特來尋訪。
不料行到半路,遇盜擄到淮西,山寨裡住了一年,才逃得回來。
又不知老母流落何處,一地裡亂找将去,隻憑佛菩薩照憐罷了。
”說畢,淚如雨下。
一單上僧人,也有老的少的,見了空不上十七八歲,這等孝心,十分憐惜。
他道:“你這個師兄,就是個孝子了,盡得人倫就是佛法。
我們俱是遊方行腳的和尚,或是人家請去講經禮忏,或是寺裡請去水陸道場,那裡不去的。
你寫出家鄉住坐、母子的姓名,我們在方上替你打聽打聽,也是好事。
”這了空謝了衆人,就借了一張紙,上寫道:家住武城縣,原任提刑南宮千戶之子,一乳一名慧哥,在城南毘盧庵出家,法名了空。
因生母楚氏,大兵趕散。
同家人泰定南來尋訪,路遇強賊,半夜失散。
今了空南行乞化訪母,如有慈悲檀越、方便法師覓得音信,即在天甯寺叢林報知,勝造七級浮屠,母子三生圖報。
了空将姓名鄉貫寫畢,朝大衆單上合掌問訊,衆僧也各贊誦。
将此字貼在十方堂廊下,使大衆得知,以便訪問。
原來同單的沙彌,就是淮安湖心寺長老的徒孫。
原是揚州人,因金兵破了揚州,也回來探母,不料母親搬往鎮江去了。
因韓都統守住江口,這些揚州百姓,多有逃躲在江口村裡避兵的,明日也要往江口去。
二人同單宿了,俱是訪母親的,了空問他法名,叫做如惠。
次日起來上堂,功課一畢,吃了早齋。
如惠别了了空,要過江探母。
了空想道:“我在此處也不是久住之法,既然探訪母親信息,這叢林裡如何打探出俗家的信來? 不如同此沙彌一路南行,或者下村化齋,還好探問。
”就與如惠說知,一路作伴過江。
如惠甚喜。
了空取了禅杖木魚,披上衲裰,和如惠一路而去。
《華嚴經綸贊》曰:德生有德兩相融,同幻同生意莫窮。
同住同修同解脫,同悲同智顯靈功。
同緣同想心冥契,同見同知道轉通。
若要一生成佛果,毘盧樓閣在南中。
二僧過了瓜州,搭了一隻人載船,過了江。
如惠一自一往他親眷家去看母,了空别了如惠,上甘露寺叢林打齋去了不題。
卻說楚雲娘一自一從祝發,在湖心寺東村觀音堂裡,和盧氏兩個寡一婦一作伴。
泰定一自一在湖心寺叢林安身,每日到庵上打柴做飯;真是一個出家道人,從不和妻子細珠同宿,十分可敬。
聽得金兵又犯江南,殺擄的一婦一一女一不知多少,那裡想去找問慧哥的信。
到了半年以後,金後退回淮北,這些百姓才得安生,略有回來複業種田的、開店的,又像是個世界。
到了四月初八日,是湖心寺浴沸道常雲娘和盧氏商議:“我有一個願心,要到寺裡去燒一道疏,祈保子母團圓,隻是沒有布施,不好空去得。
”盧氏還沒答應,老姑子道:“如要發願求安的疏,不消甚麼布施,到寺裡請了香燭,央知客師父寫了鄉貫姓名,或是求安祈福,他有印就的疏條,佛前燒了。
若是俗家,還乞化他些米面、香油、貝親錢,你我比丘尼和男僧一樣,隻拜佛,念一卷報恩經,就燒了疏。
果然日後你母子得見,做個三日道場,就是大布施了。
”說得雲娘大喜。
到了四月初八日,雲娘、盧氏同細珠,俱各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