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遭世亂咫尺抛鸾侶 成家慶天涯聚雁行
關燈
小
中
大
了。
” 走到廟中,通誠已畢,求得一簽,去問廟中道士,央他一詳。
說是上南去好。
便走出廟門,一經向南而行。
身邊苦沒一些盤費,日裡向人家求讨口吃,夜來縮在古廟裡,或是人家房檐下住宿。
非止一日,來到南京地方。
時值秋末冬初,天氣驟冷,受了些寒,覺得頭重腳輕,害起病來,睡在街坊土人家檐下,不住的呻吟。
隻見街上一位官長過去,那官長坐在轎内,約有三十六七歲。
轎後一位小官人,坐在匹小川馬上,活像是兄弟張勻,因他十分體面,不敢厮認。
不多時來到近身,仔細一看,果是張勻,快活得就如拾着一件至寶,連病都覺得好了。
跳起來叫道:“兄弟,你如何在這裡?” 張勻回頭一看,認得是哥哥,慌忙跳下馬來相見。
張登一把抱住,放聲大痛,張勻也哭。
張登便把他被虎銜去以後的事,訴說一遍。
張勻聽了,愈覺悲傷。
當下跟随人役,問知就裡,去禀白那官長,那官長叫把一匹馬命張登坐了,回府相見。
沒多時已到了家。
張登便問張勻怎樣到此。
原來張勻那日被虎銜去,心已錯迷,不知銜往何地。
銜了好些路,渡那大江,直到南京,放在這位官長姓張,做千戶家的門首。
回去不得了,在門外啼哭,那千戶知道了,走出來看,見他相貌文秀,語言伶俐,又也姓張,千戶未有子嗣,便認他做了兒子。
這日正随了千戶,遊玩回來,張勻一一對哥哥說知。
說話之間,千戶從外入來,張登連忙拜謝,張勻便去捧出一套絹衣來,與哥哥換了。
當夜千戶備一席酒,與他兄弟作賀。
千戶自己也出來陪。
飲酒中間,千戶問張登:“貴族在河南,有多少丁口”張登道:“家父原系山東東昌府棠邑縣人,遷來河南住的,隻家父和我弟兄二人。
” 千戶稱奇道:“我原籍也是山東東昌府棠邑縣,這等說,是同鄉井人了。
”便又問:“既住山東,原何遷到了河南?”張登備言燕兵南下,父和前母失散,家産一空,在先曾在河南生意,人頭熟些,因此遷往之意,千戶聽了,忙又問:“令尊名号什麼?”張登便說:“父親名德,号恒若。
” 隻見千戶對他仔細看看,側了頭,像有什麼疑心。
立起身,往内亂走,張登、張勻都不解。
少頃,千戶扶了那太夫人出來,約有六十一二年紀,張勻便呼哥哥上前拜見。
太夫人扯住了張登看道:“你可是張煥之孫子,祖居棠邑縣周家集的麼?”張登連連點頭:“正是。
卻緣何曉得來?”太夫人号啕大哭,回頭對千戶道:“不錯,是你兄弟。
” 張登、張勻不知就裡,正待要問,太夫人道:“我就是你父親結發羊氏。
我到你家三年,适值燕兵來打山東,我和你父親一同逃難,不料被馬兵沖散,我被一個唐指揮虜去,在北地半年。
”指着千戶道:“生你哥哥。
又半年,唐指揮身死,你哥哥便陰襲了千戶,撥來這裡南京,我幾次遣人到山東,打聽你父親消息,并無下落,隻道你父親死了,道他可憐。
見止有你哥哥這點骨血,因此你哥哥複了本性,改名齊源,情願丢了這官诰。
感蒙皇恩,道你哥哥襲職以來,所有功勞,是他自己立的,準了複姓,卻仍授千戶之職。
今因我年老,告了養親,就尋房子在這裡。
誰料你父親卻還在世上,這不是天大的喜事麼。
” 張登、張勻聽了,猶如夢醒。
太夫人又對千戶道:“你把兄弟當兒子,折盡福了。
”千戶道:“兒先前也曾把問登弟的話,問勻弟來,卻回答不得明白,是他年幼的原故。
” 當下母子兄弟四人,骨肉相逢,不勝之喜。
到了次日,千戶便商量挈家前往河南。
太夫人心内怕牛氏不能相容,千戶道:“他能容我,和他同住;不能容我,與他各居,何難處置。
既是父親在彼,那有不去的理。
”便有家中一應什物,盡行裝束,那房子也賣了。
揀個日子,和妻陳氏,并兩個兄弟,奉太夫人同往河南。
在路行程,非止一日,将近洛陽,令兩個兄弟先回家去通信,自己和母親并陳氏,随後進發。
卻就張恒若獨自在家,想起兩個兒子,正在那裡歎氣,忽然見一個人走進屋來,叫聲:“爹爹!”張恒若舉目一看,見是張登,又驚又喜道:“你回來了麼?”剛才說得一句,正要問他兄弟消息,卻見張勻早到面前。
當下張恒若喜得一句話也說不出,拖住了兩個衣襟,抛珠般滾下淚來。
張登、張勻拜過父親,張登便禀道:“好教爹爹歡喜,孩兒在南京,尋見了兄弟,不意又遇着羊氏母親,并當年生下的位哥哥,一同來河南,即刻就到也。
” 張恒若突然聽了,不知頭路,道:“你說什麼來?”張登又把說過的話,複述一番。
張恒若半信半疑,正要再問備細,早見無數轎馬到門,太夫人從轎子裡搶将出來,拖住張恒若,抱頭大哭。
千戶夫妻拜倒在膝前。
一衆家人,男男女女,塞滿内外。
張恒若此刻倒弄得呆了,哭也哭不出,笑也笑不來,單說得一句道:“莫不是我在這裡做夢麼?”性定了好一回,方才逐個個和他們叙些分離的話。
真個是一言難盡。
張勻不見自己母親,問父親時,卻是死了,登時哭暈在地,衆人連忙救醒。
大家把些話來勸慰了一番。
千戶見屋宇窄狹,容不得許多人住,便即日去尋所寬大房子,奉父母和兩個兄弟同搬過去。
有張恒若平日的朋友,并那新舊鄉鄰,曉得了這異事,都來作賀。
張家父子開宴款待,一連忙了好幾日。
千戶又延請一位名師,課了兩個兄弟讀書。
不上幾年,同入泮宮,後來又同榜中了舉人。
陳氏見自己不能生育,替丈夫納個偏房,生下一子,十六歲就成了進士。
張恒若夫妻還都看見。
後來張恒若活到九十八歲,羊氏那年九十,同日無疾而死,三個兒子和許多孫子、曾孫,一個個都在面前送終。
追想從前那段分離乖隔,再不料有這日的,這就喚做: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 走到廟中,通誠已畢,求得一簽,去問廟中道士,央他一詳。
說是上南去好。
便走出廟門,一經向南而行。
身邊苦沒一些盤費,日裡向人家求讨口吃,夜來縮在古廟裡,或是人家房檐下住宿。
非止一日,來到南京地方。
時值秋末冬初,天氣驟冷,受了些寒,覺得頭重腳輕,害起病來,睡在街坊土人家檐下,不住的呻吟。
隻見街上一位官長過去,那官長坐在轎内,約有三十六七歲。
轎後一位小官人,坐在匹小川馬上,活像是兄弟張勻,因他十分體面,不敢厮認。
不多時來到近身,仔細一看,果是張勻,快活得就如拾着一件至寶,連病都覺得好了。
跳起來叫道:“兄弟,你如何在這裡?” 張勻回頭一看,認得是哥哥,慌忙跳下馬來相見。
張登一把抱住,放聲大痛,張勻也哭。
張登便把他被虎銜去以後的事,訴說一遍。
張勻聽了,愈覺悲傷。
當下跟随人役,問知就裡,去禀白那官長,那官長叫把一匹馬命張登坐了,回府相見。
沒多時已到了家。
張登便問張勻怎樣到此。
原來張勻那日被虎銜去,心已錯迷,不知銜往何地。
銜了好些路,渡那大江,直到南京,放在這位官長姓張,做千戶家的門首。
回去不得了,在門外啼哭,那千戶知道了,走出來看,見他相貌文秀,語言伶俐,又也姓張,千戶未有子嗣,便認他做了兒子。
這日正随了千戶,遊玩回來,張勻一一對哥哥說知。
說話之間,千戶從外入來,張登連忙拜謝,張勻便去捧出一套絹衣來,與哥哥換了。
當夜千戶備一席酒,與他兄弟作賀。
千戶自己也出來陪。
飲酒中間,千戶問張登:“貴族在河南,有多少丁口”張登道:“家父原系山東東昌府棠邑縣人,遷來河南住的,隻家父和我弟兄二人。
” 千戶稱奇道:“我原籍也是山東東昌府棠邑縣,這等說,是同鄉井人了。
”便又問:“既住山東,原何遷到了河南?”張登備言燕兵南下,父和前母失散,家産一空,在先曾在河南生意,人頭熟些,因此遷往之意,千戶聽了,忙又問:“令尊名号什麼?”張登便說:“父親名德,号恒若。
” 隻見千戶對他仔細看看,側了頭,像有什麼疑心。
立起身,往内亂走,張登、張勻都不解。
少頃,千戶扶了那太夫人出來,約有六十一二年紀,張勻便呼哥哥上前拜見。
太夫人扯住了張登看道:“你可是張煥之孫子,祖居棠邑縣周家集的麼?”張登連連點頭:“正是。
卻緣何曉得來?”太夫人号啕大哭,回頭對千戶道:“不錯,是你兄弟。
” 張登、張勻不知就裡,正待要問,太夫人道:“我就是你父親結發羊氏。
我到你家三年,适值燕兵來打山東,我和你父親一同逃難,不料被馬兵沖散,我被一個唐指揮虜去,在北地半年。
”指着千戶道:“生你哥哥。
又半年,唐指揮身死,你哥哥便陰襲了千戶,撥來這裡南京,我幾次遣人到山東,打聽你父親消息,并無下落,隻道你父親死了,道他可憐。
見止有你哥哥這點骨血,因此你哥哥複了本性,改名齊源,情願丢了這官诰。
感蒙皇恩,道你哥哥襲職以來,所有功勞,是他自己立的,準了複姓,卻仍授千戶之職。
今因我年老,告了養親,就尋房子在這裡。
誰料你父親卻還在世上,這不是天大的喜事麼。
” 張登、張勻聽了,猶如夢醒。
太夫人又對千戶道:“你把兄弟當兒子,折盡福了。
”千戶道:“兒先前也曾把問登弟的話,問勻弟來,卻回答不得明白,是他年幼的原故。
” 當下母子兄弟四人,骨肉相逢,不勝之喜。
到了次日,千戶便商量挈家前往河南。
太夫人心内怕牛氏不能相容,千戶道:“他能容我,和他同住;不能容我,與他各居,何難處置。
既是父親在彼,那有不去的理。
”便有家中一應什物,盡行裝束,那房子也賣了。
揀個日子,和妻陳氏,并兩個兄弟,奉太夫人同往河南。
在路行程,非止一日,将近洛陽,令兩個兄弟先回家去通信,自己和母親并陳氏,随後進發。
卻就張恒若獨自在家,想起兩個兒子,正在那裡歎氣,忽然見一個人走進屋來,叫聲:“爹爹!”張恒若舉目一看,見是張登,又驚又喜道:“你回來了麼?”剛才說得一句,正要問他兄弟消息,卻見張勻早到面前。
當下張恒若喜得一句話也說不出,拖住了兩個衣襟,抛珠般滾下淚來。
張登、張勻拜過父親,張登便禀道:“好教爹爹歡喜,孩兒在南京,尋見了兄弟,不意又遇着羊氏母親,并當年生下的位哥哥,一同來河南,即刻就到也。
” 張恒若突然聽了,不知頭路,道:“你說什麼來?”張登又把說過的話,複述一番。
張恒若半信半疑,正要再問備細,早見無數轎馬到門,太夫人從轎子裡搶将出來,拖住張恒若,抱頭大哭。
千戶夫妻拜倒在膝前。
一衆家人,男男女女,塞滿内外。
張恒若此刻倒弄得呆了,哭也哭不出,笑也笑不來,單說得一句道:“莫不是我在這裡做夢麼?”性定了好一回,方才逐個個和他們叙些分離的話。
真個是一言難盡。
張勻不見自己母親,問父親時,卻是死了,登時哭暈在地,衆人連忙救醒。
大家把些話來勸慰了一番。
千戶見屋宇窄狹,容不得許多人住,便即日去尋所寬大房子,奉父母和兩個兄弟同搬過去。
有張恒若平日的朋友,并那新舊鄉鄰,曉得了這異事,都來作賀。
張家父子開宴款待,一連忙了好幾日。
千戶又延請一位名師,課了兩個兄弟讀書。
不上幾年,同入泮宮,後來又同榜中了舉人。
陳氏見自己不能生育,替丈夫納個偏房,生下一子,十六歲就成了進士。
張恒若夫妻還都看見。
後來張恒若活到九十八歲,羊氏那年九十,同日無疾而死,三個兒子和許多孫子、曾孫,一個個都在面前送終。
追想從前那段分離乖隔,再不料有這日的,這就喚做: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