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勵賢母攢金仿驕鳳 殉故主絕粒化哀鵑

關燈
話說王夫人因李纨教子成名,吩咐大家湊份子,替她做生日,交寶钗辦去。

    第二天,平兒将銀子收齊,親自帶到怡紅院,接數點明,交與寶钗。

    隻湘雲一份,說明由寶钗收取,不在其内。

    綜計已有一百五六十兩。

    寶钗心想:"若辦得太熱鬧了恐怕賈政不願意,要是過于簡略,王夫人面上又交代不過去。

    "斟酌其間,隻可傳了一班小戲,餘外雜耍一概不要,欲将酒席格外從豐。

    到了那天,李纨穿了封诰品服至王夫人處,剛好邢夫人已從東院過來,便向邢、王二夫人都行了禮。

    邢夫人連忙扶起,王夫人吩咐道:"你們替我款待大嫂子,讓她舒舒服服的受用一天。

    "探春、寶钗答應了,笑對李纨道:"大嫂子聽見了沒有,回頭可得依我們的。

    "一時薛姨媽、李嬸娘來了,不免周旋了一回,便同至内客廳。

    一路走着,已聽得鑼鼓響台之聲。

     此時李紋、李绮、邢岫煙、薛寶琴、史湘雲、惜春都在廳上等候。

    原來李家姐妹前一天就跟李嬸娘同來,在稻香村住下。

    寶琴因路遠,也住在娘家和邢岫煙同來,從大觀園走過,先至攏翠庵去尋惜春、湘雲,大家一起來的。

    平兒一大早就叫小厮們帶着車馬,将巧姐接來。

    寶钗又邀了喜鸾、四姐兒,隻東府尤氏婆媳來得最晚。

    當下雖沒有外客,卻也花團錦簇,繞座生春,很熱鬧的了。

    又有各房丫頭和有面子的家人媳婦們,聽說傳戲,也都趕來湊趣。

    大家見着李纨,都要忙着拜壽。

    還有些磕頭行禮的,笑語喧阗,攪成一片。

    寶钗、探春依着王夫人的意思,在廊前另擺一席,請李纨上座,李纨隻是推讓不肯。

    王夫人聽見她們在那裡三推三讓,笑道:"你大嫂子若不肯坐,我可親自來送酒了。

    "還是尤氏痛快,走過去說道:"今兒什麼日子,大嫂子你不上座,叫誰坐呢?難道等着太太來安席嗎?"硬推着李纨坐下了。

    大家坐定,賈蘭夫婦穿着品服進來,從薛姨媽、李嬸娘起,直至胡氏、巧姐,一個個都敬了酒。

    薛姨媽道:"大奶奶,你看這一對佳兒佳婦,我們都替你喜歡,你還不痛痛快快的樂一樂?"嬸娘道:"我們姑奶奶這可熬出來了,将來真要像老太太那麼大福氣,還要看到重孫子、灰孫子、滴裡搭拉的孫子呢。

    "正說着,戲班裡女伶上來請點戲。

    薛姨媽點了一出"吃糠",李嬸娘點了一出"别巾",邢夫人推說不大懂得,王夫人再三叫她點,方點了"賞荷",随後王夫人也點了一出"墜馬"。

    又命賈蘭:"去請你母親随意點兩出。

    "李纨揣度王夫人喜歡吉祥戲文,便點了兒孫福的"報喜宴會。

    "緊跟着大家也都點了,最後是寶钗點的"诰圓"。

    當下就彩扮演唱起來。

    衆人看了"吃糠",都替那趙五娘可憐,也有傷心落淚的。

    到"别巾"、"墜馬"上場,是醜角笑劇。

    又都笑了。

    薛姨媽道:"往常聽戲,都是家裡自己的班子,隻那回鳳姑娘的生日,聽過一回外頭,到底他們闆眼認真,腳色也配得齊整。

    "邢夫人道:"他們的行頭可沒有家裡的講究呢!"李嬸娘道:"我到了京城裡才知道這裡的風氣,到是講究聽戲的,連行頭都舊得不像樣兒,隻要唱得好,還算好戲。

    "平兒問巧姐道:"姐兒,你在鄉下聽得着戲麼?"巧姐道:"我們鄉下哪有好戲,無非是駝吼戲,唱到野台戲,就算最好的了。

    "湘雲拉探春到一旁,唧唧咕咕的說了半天話,不知說些什麼。

    一會兒回到座上,正演着"诰圓",看到末後,笑道:"那霍都梁有了郦飛雲,又要華行雲,到底誰是大誰是小呢?若不是皇上家替他調停,各給各的封诰,隻怕要鬧僵了。

    "寶钗道:"俗語說的又哭又笑,兩個饅頭都要,就是這位霍狀元了。

    究竟還是好的。

    如今的人娶了一個丢下一個的多得很哪!"喜鸾道:"可不是麼!我們隔壁江都尉,家裡有了一大一小,在外頭還另娶正室呢。

    " 大家說着話,丫鬟們已将晚席擺上,寶钗、探春又忙着去招呼李纨。

    賈蘭夫婦也上來預備安席。

    惜春本來厭喧好靜,又是向來不吃葷,那天坐得也乏了,便先回攏翠庵去。

    到了庵裡,隻有當家老婆子出來開門。

    走進房,也是靜悄悄的不見一人。

    忙問:"紫鵑哪裡去了?"老婆子回道:"紫鵑姑娘躺在那裡,一天也沒有動,恐怕是病了。

    四姑娘去瞧瞧吧。

    "惜春走到紫鵑屋裡,燈還沒點,連忙叫人掌燈。

    進去一看,隻見紫鵑一絲兩氣的閉着眼躺在炕上,面色如白紙一般。

    惜春叫了她幾聲,總不答應,不禁吓了一跳。

    心想早起她還照常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