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關燈
坐在辦公室也隻是郁悶發呆,不如把學生帶進會議室,省得給其他同事造成麻煩。

    起身,拾起桌上的記事本跟手機,她步出。

     将厚重的記事本抱在胸口,正要按開玻璃門時,果然聽見接待處旁傳來陣陣笑聲……轉頭看幾個同事立刻捂着話筒講電話:以後這些學生來事務所的機會不少,她得再想個辦法。

    戴詩佳輕輕擰眉,來到咖啡座區,朝學生們揮揮手,将他們帶到會議室。

     這間會議室位于圖書館中,四周是玻璃圍成,望出去能見到挑高的木書櫃、移動式樓梯。

    多數客戶不喜抛頭露面,所以會用到這個全透明會議室的,大多是内部會議。

    但這是戴詩佳在所内最喜歡的空間,這裡讓人回想起仍在學校的時候,期末考前的沖剌,努力的背誦總會在大考後看到成果,令人感覺很安全。

    說她是書呆子她也認了,總之滿是書本、筆記包圍的空間令她覺得很自在。

     學生魚貫走入,戴詩佳将門關上。

    “戴律師,這是什麼?” 學生注意到桌上放置的冊子,問道。

     “這個呀……”戴詩佳随手将記事本放在桌上,靠在桌邊,拿起一本剛才工讀生幫她搬過來的>5大小的本子,“這是我幫你們準備的研習手冊,你們可以先翻一下,等其他同學到齊了,我再一并解釋用法。

    ” 第一次帶這群學生時就發現大家都很認真,不停抄筆記,卻也發覺很多人問的問題重複,代表多數人有相同的疑問。

    很多律師們以為是清楚明白的事,其實站在學生的立場仍感到無措。

     戴詩佳想起自己剛進事務所時也是如此,一下子太多資訊從四面八方轟炸而來,短時間内不易消化,上一刻覺得懂了的事,下一刻又忽然似懂非懂:學生們需在學校及事務所規則間轉換,對于沒有工作經驗的他們來說,适應起來并非易事。

    當然她并不是想替學生将所有的事都安排得服服貼貼,那會抹煞他們學習的機會,然而引導他們進入律師的思考模式卻不失為一個方法。

     那天跟小溫先生開會時,戴詩佳就是想提議編制一本研習手冊。

     依着涉外律師培訓當中可能遇見的課題去作探讨,也許是處理法律工作的大原則,也許是比較不同地的案例分析,手冊中不會提供所謂的正确答案,正如相同案件不同律師有不同作法。

     她的預設結果是最終這本手冊中将有學術觀點、實例以及學生自己寫下的心得:将内容做主題性的歸納,收錄相關的資訊,養成學生有問題時可以先試着自己找尋解答的習慣。

    而活動結束後,這本手冊不會收回,所以學生不需要應付任何人。

     本來戴詩佳想試做一個版本給小溫先生先看過,不一定能趕上這一梯次,她樂意修改到小溫先生滿意為止,想不到小溫先生聽都沒聽就直接放行……握握手中的小冊子,如今這完全成了她閉門造車的一場實驗。

    奇的是她不怕出錯,反倒萬分期待學生們的反應,無論他們覺得派不派得上用場。

     這本研習手冊絕不會在第一版時就十全十美,如同她做過的每一本筆記手冊,總是随着遇到不同的事件而慢慢增減、修正内容,但隻要所内辦的培訓持續下去,就會益加完整。

     若再想得遠些、野心再大些,這對将來新進律師的訓練是否也能有所幫助?……可能她真的想得太遠了。

    戴詩佳瞄了眼遠方窗外的雨,聳聳肩,一遇雨天,腦袋就有點混亂,竟然開始不着邊際起來。

     肩膀被人拍了拍,她回過神。

     “抱歉,”戴詩佳看向圍過來的幾名學生,“你們剛剛說什麼?”“我們想問問你的意見啦,”學生當中最活躍的劉韋良回道:“陳教授生日要到了,我們打算合送他一個好一點的禮物,戴律師覺得送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