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關燈
小
中
大
第1章(1)
東京吉祥寺的某巷弄,避開了大路的人潮,沉靜得令外地人不敢貿然踏人。
一抹身影穿過甜點名店前的長長人龍,由馬路轉來,就這麼停在了這巷弄口。
他握着一本皮制手帳,當中夾有随手由網路抄畫下來的簡易地圖,空白處是鋼筆字迹,寫着一串地址,日本街道不一定能找到顯眼的門牌号碼,因此他正比對着地圖上标注的岔路、店家。
他身高中等,斯文長相帶些書卷氣,眼眉是溫溫彎彎的弧度,像從來不曾出現溫柔以外的表情,散發如兔子一般溫順無害的氣息。
拉拉背上的皮料拼帆布的背包,左右再三确認對街有間便利商店、後方有個永遠都在排隊的甜點店後,他轉入了安靜的住宅小巷中。
手中地圖指出目的地在巷弄深處,他暫時将手帳合上拎在手中往前走去。
幾乎來到了巷底,首先吸引目光的是一間咖啡廳,由偌大的窗戶看進,可以見到店員在台前,手中拿着特制的細口尖嘴壺沖泡咖啡,手有技巧地畫着圓,是正宗的日式手法。
他又将手帳打開,确認咖啡廳那落落長的義大利文店名後轉向另一邊,一棟七層樓高的建築人口處旁,隐約能見到階梯往下沉了半層樓,連招牌也沒有的不起眼小店。
順着紅磚階梯下樓,他進入店中。
店内狹窄,四周圍着木質、生鐵制櫃子,櫃中擺放各種大大小小、染色及原色的皮夾、名片夾、筆袋、卡夾、零錢包,也有書簽、書衣、手劄等等。
轉個彎,各式各樣的文具分顔色擺放:筆、筆盒、橡皮擦、剪刀、拆信刀、小卷尺、長尾夾、回紋針…… 歐系、美系、日系穿插,琳琅滿目。
他不是店内唯一的客人,但并不訝異在這樣住宅區内開的隐密小店竟能吸引來客。
商品很多,陳列自有風格,留下的走道空間很小,店内客人以不碰撞、不打擾彼此為原則,人手一個竹編方籃,細細挑選心儀的物品。
他入境随俗,像忘了此行目的,單單專注在眼前的文具小物,随其他客人閑步、駐足。
終于随走道繞到櫃台邊,玻璃櫃内幾款鋼筆、沾水筆,在靠近邊上幾乎被另一個筆架遮蔽的位置辟了一個黃銅文具及小物專區,令他不禁停頓良久良久。
黃銅的筆盒、鋼筆、原子筆、鉛筆套、尺、紙夾、鈔票夾……類似的東西他看得多了,然而手工敲制的仍散發一種特别的感情與靈魂,與工廠量産制作出來的就是有那麼點微妙的區别。
那區别,細微得有如考驗,經年累月等待被發覺。
“請問,你是徐先生嗎?” 有人以英語問着。
盯着櫥櫃内手工黃銅标簽夾差點沒石化的徐光磊這才回過神,擡頭見到蓄着灰色短須的店主,展開招牌的溫柔笑容道:“小林先生,您好。
日前緻電您正好不在,夫人說直接過來即可。
我是台灣杉墨書店文具部的徐光磊。
”事先知道小林先生年輕時常跑國外進貨,英文流利,于是他棄蹩腳的日文以英文回覆,遞上名片後才補了句唯一練得熟的日文招呼語:“請多指教。
” 店裡極少外國人來訪,或者該說極少不是熟客的客人,因此能一眼辨認。
店主看了站在身後的太太一眼,确認确有此事後才轉回朝他點點頭。
台灣杉墨書店有别于一般書店,賣書以外推行透過小物品味生活的概念。
所謂的小物包含書籍、文具、飾品、廚餐具以至小型植物、燈飾,甚至小型家具等:因過度理想化,曾一度瀕臨倒閉,大約兩年前有國外财團認同其理念及潛力進行投資,才又險中複生。
眼前年輕人的職稱是資深文具采購……約莫三十歲的年紀,又怎
一抹身影穿過甜點名店前的長長人龍,由馬路轉來,就這麼停在了這巷弄口。
他握着一本皮制手帳,當中夾有随手由網路抄畫下來的簡易地圖,空白處是鋼筆字迹,寫着一串地址,日本街道不一定能找到顯眼的門牌号碼,因此他正比對着地圖上标注的岔路、店家。
他身高中等,斯文長相帶些書卷氣,眼眉是溫溫彎彎的弧度,像從來不曾出現溫柔以外的表情,散發如兔子一般溫順無害的氣息。
拉拉背上的皮料拼帆布的背包,左右再三确認對街有間便利商店、後方有個永遠都在排隊的甜點店後,他轉入了安靜的住宅小巷中。
手中地圖指出目的地在巷弄深處,他暫時将手帳合上拎在手中往前走去。
幾乎來到了巷底,首先吸引目光的是一間咖啡廳,由偌大的窗戶看進,可以見到店員在台前,手中拿着特制的細口尖嘴壺沖泡咖啡,手有技巧地畫着圓,是正宗的日式手法。
他又将手帳打開,确認咖啡廳那落落長的義大利文店名後轉向另一邊,一棟七層樓高的建築人口處旁,隐約能見到階梯往下沉了半層樓,連招牌也沒有的不起眼小店。
順着紅磚階梯下樓,他進入店中。
店内狹窄,四周圍着木質、生鐵制櫃子,櫃中擺放各種大大小小、染色及原色的皮夾、名片夾、筆袋、卡夾、零錢包,也有書簽、書衣、手劄等等。
轉個彎,各式各樣的文具分顔色擺放:筆、筆盒、橡皮擦、剪刀、拆信刀、小卷尺、長尾夾、回紋針…… 歐系、美系、日系穿插,琳琅滿目。
他不是店内唯一的客人,但并不訝異在這樣住宅區内開的隐密小店竟能吸引來客。
商品很多,陳列自有風格,留下的走道空間很小,店内客人以不碰撞、不打擾彼此為原則,人手一個竹編方籃,細細挑選心儀的物品。
他入境随俗,像忘了此行目的,單單專注在眼前的文具小物,随其他客人閑步、駐足。
終于随走道繞到櫃台邊,玻璃櫃内幾款鋼筆、沾水筆,在靠近邊上幾乎被另一個筆架遮蔽的位置辟了一個黃銅文具及小物專區,令他不禁停頓良久良久。
黃銅的筆盒、鋼筆、原子筆、鉛筆套、尺、紙夾、鈔票夾……類似的東西他看得多了,然而手工敲制的仍散發一種特别的感情與靈魂,與工廠量産制作出來的就是有那麼點微妙的區别。
那區别,細微得有如考驗,經年累月等待被發覺。
“請問,你是徐先生嗎?” 有人以英語問着。
盯着櫥櫃内手工黃銅标簽夾差點沒石化的徐光磊這才回過神,擡頭見到蓄着灰色短須的店主,展開招牌的溫柔笑容道:“小林先生,您好。
日前緻電您正好不在,夫人說直接過來即可。
我是台灣杉墨書店文具部的徐光磊。
”事先知道小林先生年輕時常跑國外進貨,英文流利,于是他棄蹩腳的日文以英文回覆,遞上名片後才補了句唯一練得熟的日文招呼語:“請多指教。
” 店裡極少外國人來訪,或者該說極少不是熟客的客人,因此能一眼辨認。
店主看了站在身後的太太一眼,确認确有此事後才轉回朝他點點頭。
台灣杉墨書店有别于一般書店,賣書以外推行透過小物品味生活的概念。
所謂的小物包含書籍、文具、飾品、廚餐具以至小型植物、燈飾,甚至小型家具等:因過度理想化,曾一度瀕臨倒閉,大約兩年前有國外财團認同其理念及潛力進行投資,才又險中複生。
眼前年輕人的職稱是資深文具采購……約莫三十歲的年紀,又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