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宗七十五法記卷上

關燈
者未曾得。

    及得已失将成就法得。

    至生相初獲名得。

    二者已不失得。

    至現在名為成就。

    即是先不屬已初獲屬已名之為得。

    此謂生時決定屬已故名之為得。

    未在身故不名成就。

    成就謂得現在于身。

    舍及不成亦準于得。

    若獲時即名成就者。

    即有一身亦凡亦聖過。

    如世第一現身成就凡法。

    未來苦忍上法前得在身故也。

    此中得有四種。

    非得三種。

    得四種者。

    一在彼法前此名法前得。

    亦名牛王引前得。

    二在彼法後此名法後得。

    亦名犢子随後得。

    三與彼法俱此名法俱得。

    亦名如影随形得。

    四非彼法前後俱謂無為法上得也。

    非得三者。

    一在彼法前此名法前非得。

    二在彼法後此名法後非得。

    三非彼前後謂無為上非得也。

    必無非得可與法俱。

    以法現前是所得者必有得故。

    然此得非得。

    若法堕在自相續身有得非得。

    非他相續身。

    無有成就他身法故。

    非屬我故所以不成。

    若成者便五趣雜亂過。

    謂或人成鬼畜等法應名鬼畜故。

    又此無有成就非情法故。

    以非屬我故不成。

    若成者即壞法性為是有情。

    言同分者。

    謂諸有情展轉類等。

    此有二種。

    一無差别謂諸有情上有情同分。

    一切有情各等有故。

    二有差别謂諸有情界地趣生種姓男女近事苾刍學無學等各别同分。

    一類有情各等有故。

    又有法同分。

    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自類相似。

    分者因義。

    謂由此分能令有情身形等同。

    同之分故名為同分依主釋也。

    或名衆同分者衆多同分也。

    言無想果者。

    若生無想天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為無想。

    是實有物能遮未來心心所法。

    令暫不起如堰江河。

    第四靜慮廣果天中。

    有高勝處名無想天。

    壽定五百大劫。

    言無想定者。

    謂諸外道計無想異熟為真解脫。

    為求證彼故修無想定。

    此亦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為無想。

    無想者定名無想定依主釋也。

    或定無想名無想定持業釋也。

    滅盡定者。

    亦如無想定。

    能令心心所滅。

    此滅盡定最為寂靜。

    極似涅槃。

    聖者為靜住故修。

    諸異生怖斷滅故不修此定。

    謂此定依有頂。

    彼已無色若更滅心。

    便成斷滅故怖畏也。

    已上二定滅心心所。

    但言無想滅受想者。

    謂加行中偏厭此故故别标也。

    言命者體即壽也。

    此能持暖與識。

    次四有為相者。

    能起名生。

    此未來起用。

    能安名住。

    能衰名異。

    能壞名滅。

    此三于現在世同時起用。

    此四名為本相。

    更有随相四。

    一生生謂從小生生大生故。

    二住住三異異。

    四滅滅後三亦準生生釋。

    是諸行成有為者由四本相。

    本相成有為由四随相。

    諸行者即是一切有為。

    行者造作遷流二義名行。

    有為者有因緣為作故。

    且法生時拜其自體九法俱起。

    自體為一本相随相合八。

    此中生不能自生。

    除自體能生餘八法。

    住不能自住能住餘八。

    異不能自異能異餘八。

    滅不能自滅能滅餘八。

    故此四本相各于八法中有功能也。

    相本法故名為本相。

    相八法故亦名大相。

    又九法俱起中。

    生不自生是生生生。

    住不自住住住來住。

    異不自異由異異異。

    滅不自滅自滅滅滅。

    此名随相者随本相故。

    亦名小相相一法故。

    釋名句文身者。

    名謂作想。

    想者取像。

    或契約義。

    若取像名想想是心所。

    如說色名能生色想。

    因名生想名為作想。

    若契經義義想即是名。

    謂諸賢聖共為契約立色等名。

    名即是想由此名想能有诠表故。

    句者謂章诠義究竟。

    如說諸行無常等章。

    但言行是名非句義未究竟。

    更雲無常方成究竟。

    外典中章句義别。

    句少章多。

    印度國法章句二種俱是诠義究竟。

    故得以章釋句。

    文者謂字。

    如說惡阿壹伊等字。

    是不相應行中字。

    不同書分黑書之字是色法。

    謂聲上屈曲差别诠表之字。

    是不相應行蘊攝。

    此三各言身者。

    身者。

    聚集義以總說釋身。

    總說者合集義。

    謂合集總說二三等名為聚集故。

    然一名是名非名身。

    二名名身如說色聲。

    三名已去名多名身。

    如說色聲香等。

    一句是句非句身。

    兩句名句身。

    三句已去名多句身。

    如說諸行無常。

    一切法無我。

    涅槃寂滅。

    一字是文非文身。

    二字亦文亦文身。

    三字已去名多文身。

    如迦佉伽等 第五無為法者。

    無因緣為作故名無為。

    此中虛空但以無礙為性。

    由無障故色于中行。

    心心所不相應及二種無為。

    此等亦雖無礙然有别體。

    非但以無礙為性也。

    擇滅者擇謂簡揀。

    即慧差别。

    各别揀擇四聖谛故。

    滅者涅槃不生名滅。

    是擇力所得滅名為擇滅。

    如牛所駕車名曰牛車。

    略去中言故作是說。

    非擇滅者。

    謂當來生法緣阙則不生。

    于此不生時得非擇滅。

    得不因擇。

    但由阙緣故。

    名非擇滅。

    如眼與意專一色時。

    餘色聲香味觸等。

    謝緣緣彼境界五識身等。

    住未來世畢竟不生。

    由彼不能緣過去境。

    緣不具故得非擇滅。

    于法得滅應作四句。

    或于諸法唯得擇滅。

    謂諸有漏過現生法。

    以有漏故唯得擇滅。

    以過現生法故不得非擇滅。

    或于諸法唯非擇滅。

    謂不生法無漏有為。

    以不生故得非擇滅。

    以無漏故不得擇滅。

    或于諸法俱得二滅。

    謂彼不生諸有漏法。

    以不生故得非擇滅。

    以有漏故亦得擇滅。

    或于諸法不得二滅。

    謂諸無漏過現生法。

    以無漏故不得擇滅。

    以過現生故亦不得非擇滅。

     有宗七十五法記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