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二胡·笛子·琴
關燈
小
中
大
“秋色豔湖濱,桂花香滿城。
香風吹不斷,冷露聽無聲。
撲鼻心先醉,當義月更明。
芙蓉千萬朵:臨水笑相迎。
” 這便是桂湖秋色,清美迷人, 但桂湖又豈僅止于秋色?豈僅止于月色? 古陽國志記截:“蜀以成都、廣都、新都為三都,号名城。
” 新都的桂湖,濃綠豔紅,柳暗花明,猶有小西湖之稱。
笛聲清音,傳自綠陰深處。
蕭秋水柱劍拾頭,舉日情潭如碧,紅柱綠瓦,一片新喜的景意,霧氣還氤盈在潭上,猶未散去,潭上荷葉清蓮,新遇晨曦。
隻見桂湖上一道金紅的橋道,直搭到湖心去,給人一種在陰涼花景中輕曼絢麗的感覺。
蕭秋水自幼長在成都,當然知道那就是“杭秋橋”。
笛聲就從“杭秋橋”那端悠悠傳來。
蕭秋水隻覺在煩躁中一片清涼,禁不住蹒跚着往“杭秋橋”走去。
碧湖映潭,何其新翠。
那湖上的水,深邃而甯靜,像一面光滑的古鏡,鏡上沒有魚波。
“杭秋橋”盡處是桂香柳影的“聆香閣”。
這裡水間旁的桂樹,有六百多株,卻有上五百多年的曆史,還有:一株丹桂王。
草亭如蓋映清流。
亭上有人,笛聲揚起,悠悠袅袅,正是共長天一色,遼遠方盡,那二胡卻哀怨方新地接奏下去。
啊,親情、感情、遠景、兄弟朋友,一一都也許哀傷地在樂音中點描着,讓人深心地怆痛。
蕭秋水禁不住往“聆香閣”上走去。
“聆香閣”中有三個人。
蕭秋水快要走近的時候,那二胡已愈低愈沉,終渺不見。
然後那清婉铿锵的揚琴聲又響起。
铮淙宛若流水,激在石上;如将軍上馬時的環佩,系在鞍上。
樂音中有清婉,亦有壯志豪情,要拔劍去聞雞起舞。
蕭秋水聽着,不覺熱血盈胸。
他本是性情中人,喜詩詞,愛音樂,更嗜邀遊天下,結交四方。
現隻見:閣中亭上,有三個人,兩個男子,一個女子。
女子正吹笛子,相貌平凡,手持一青綠得清澈的短笛,笛子很粗但笛孔很大,與一般笛子,很不相同。
灰袍男子拉二胡,胡琴古舊,棱棱高瘦,肩膀低垂,看上去隻不過二十來歲,但他的神情,如五六十歲的老人,已了無生機。
正在彈奏的是一白袍男子,這男子稍為清俊,相貌亦覺稚嫩,膝上的揚琴又寬又長,所發出的樂音,卻是高山流水,清奇無比。
一曲已終,蕭秋水忍不住拍手叫好,才發覺臉上已挂了兩道長淚。
白袍男于雙手一收,姿勢極是娴恬,舉目笑道:“幸蒙尊駕雅賞,為何不移尊入閣一叙?” 蕭秋水笑道:“在下路過此地,能聞清音,實是萬幸,不敢以俗步驚擾先生雅奏。
” 那女子忽然道:“見君眉字,聽君言語,公子可是受人追殺,迫來此地?” 蕭秋水一怔,擲劍長歎道:“正是。
在下走避倉皇,又與同行兄弟友濟失散,内心悲苦,無複可喻。
” 灰袍男子緩緩道:“兄台既然身逢大難,又有緣得此相見,蒙兄賞聽,吾輩當再奏一首,以解兄台内心積郁。
” 白衣男子與綠衣女子都點頭說好,蕭秋水見三人如此儒雅,且又投緣,更喜所奏之樂,心中很欣喜,當下道:“在下既将遠行,難蔔生死,能在陽關西出之前,再聽三位仙樂,是在下之福也,蓋所願求,祈聽雅奏。
” 綠笛女子斂衽道:“公子客氣。
” 白衣男子淨瓊地調了兩下弦,舒身道:“請兄指正。
” 蕭秋水亦回禮恭敬道:“豈敢豈敢。
” 灰袍男子緩緩地提良二胡,置于腿間,緩緩道:“那我們開始了。
” 白衣男于與綠笛女子齊道:“好!、 突然之間,自琴、自笛、自胡,抽出了三柄清亮的快劍,水濺一般刺到了蕭秋水的咽喉! 三柄鋒銳的劍尖,猶如長線一點,都抵在蕭秋水的咽喉上! 蕭秋水沒有避,也來不及避! 蕭秋水連眼都沒有眨,他驚愣,他詫異,但他沒有害怕。
蕭秋水沒有說話,他的劍還插在亭中地上。
白袍男子肅然道:“好,好漢!” 綠苗女子道:“你不怕死?” 蕭秋水道:“怕。
我最怕就是死。
” 綠笛女子奇道:“為何你現在不怕?” 蕭秋水端然道:“怕還是會死。
” 綠笛女子道:“要是我們覺得你怕,就不殺你呢?” 蕭秋水道:“我蕭某人要生要死,不須要别人來決定!” 綠笛少女見他既無自負、亦無自卑的神情,忍不住道:“現在也是?” 蕭秋水道:“現在也是。
” 綠笛少女眼中抹過一絲迷茫的神色,喃喃道:“是……是……我也是……” 白袍少年忽然接道:“我佩服你。
” 蕭秋水正色道:“我也佩服你們。
” 白袍少年奇道:“為什麼?” 蕭秋水笑道:“不是佩服你們的劍快,而是佩服你們的音樂好。
”悠然了一會又接着道: “那還是很好很好,很好的音樂。
為什麼你們要個别吹奏,而不合奏?剛才一擊,已足可見出你們
香風吹不斷,冷露聽無聲。
撲鼻心先醉,當義月更明。
芙蓉千萬朵:臨水笑相迎。
” 這便是桂湖秋色,清美迷人, 但桂湖又豈僅止于秋色?豈僅止于月色? 古陽國志記截:“蜀以成都、廣都、新都為三都,号名城。
” 新都的桂湖,濃綠豔紅,柳暗花明,猶有小西湖之稱。
笛聲清音,傳自綠陰深處。
蕭秋水柱劍拾頭,舉日情潭如碧,紅柱綠瓦,一片新喜的景意,霧氣還氤盈在潭上,猶未散去,潭上荷葉清蓮,新遇晨曦。
隻見桂湖上一道金紅的橋道,直搭到湖心去,給人一種在陰涼花景中輕曼絢麗的感覺。
蕭秋水自幼長在成都,當然知道那就是“杭秋橋”。
笛聲就從“杭秋橋”那端悠悠傳來。
蕭秋水隻覺在煩躁中一片清涼,禁不住蹒跚着往“杭秋橋”走去。
碧湖映潭,何其新翠。
那湖上的水,深邃而甯靜,像一面光滑的古鏡,鏡上沒有魚波。
“杭秋橋”盡處是桂香柳影的“聆香閣”。
這裡水間旁的桂樹,有六百多株,卻有上五百多年的曆史,還有:一株丹桂王。
草亭如蓋映清流。
亭上有人,笛聲揚起,悠悠袅袅,正是共長天一色,遼遠方盡,那二胡卻哀怨方新地接奏下去。
啊,親情、感情、遠景、兄弟朋友,一一都也許哀傷地在樂音中點描着,讓人深心地怆痛。
蕭秋水禁不住往“聆香閣”上走去。
“聆香閣”中有三個人。
蕭秋水快要走近的時候,那二胡已愈低愈沉,終渺不見。
然後那清婉铿锵的揚琴聲又響起。
铮淙宛若流水,激在石上;如将軍上馬時的環佩,系在鞍上。
樂音中有清婉,亦有壯志豪情,要拔劍去聞雞起舞。
蕭秋水聽着,不覺熱血盈胸。
他本是性情中人,喜詩詞,愛音樂,更嗜邀遊天下,結交四方。
現隻見:閣中亭上,有三個人,兩個男子,一個女子。
女子正吹笛子,相貌平凡,手持一青綠得清澈的短笛,笛子很粗但笛孔很大,與一般笛子,很不相同。
灰袍男子拉二胡,胡琴古舊,棱棱高瘦,肩膀低垂,看上去隻不過二十來歲,但他的神情,如五六十歲的老人,已了無生機。
正在彈奏的是一白袍男子,這男子稍為清俊,相貌亦覺稚嫩,膝上的揚琴又寬又長,所發出的樂音,卻是高山流水,清奇無比。
一曲已終,蕭秋水忍不住拍手叫好,才發覺臉上已挂了兩道長淚。
白袍男于雙手一收,姿勢極是娴恬,舉目笑道:“幸蒙尊駕雅賞,為何不移尊入閣一叙?” 蕭秋水笑道:“在下路過此地,能聞清音,實是萬幸,不敢以俗步驚擾先生雅奏。
” 那女子忽然道:“見君眉字,聽君言語,公子可是受人追殺,迫來此地?” 蕭秋水一怔,擲劍長歎道:“正是。
在下走避倉皇,又與同行兄弟友濟失散,内心悲苦,無複可喻。
” 灰袍男子緩緩道:“兄台既然身逢大難,又有緣得此相見,蒙兄賞聽,吾輩當再奏一首,以解兄台内心積郁。
” 白衣男子與綠衣女子都點頭說好,蕭秋水見三人如此儒雅,且又投緣,更喜所奏之樂,心中很欣喜,當下道:“在下既将遠行,難蔔生死,能在陽關西出之前,再聽三位仙樂,是在下之福也,蓋所願求,祈聽雅奏。
” 綠笛女子斂衽道:“公子客氣。
” 白衣男子淨瓊地調了兩下弦,舒身道:“請兄指正。
” 蕭秋水亦回禮恭敬道:“豈敢豈敢。
” 灰袍男子緩緩地提良二胡,置于腿間,緩緩道:“那我們開始了。
” 白衣男于與綠笛女子齊道:“好!、 突然之間,自琴、自笛、自胡,抽出了三柄清亮的快劍,水濺一般刺到了蕭秋水的咽喉! 三柄鋒銳的劍尖,猶如長線一點,都抵在蕭秋水的咽喉上! 蕭秋水沒有避,也來不及避! 蕭秋水連眼都沒有眨,他驚愣,他詫異,但他沒有害怕。
蕭秋水沒有說話,他的劍還插在亭中地上。
白袍男子肅然道:“好,好漢!” 綠苗女子道:“你不怕死?” 蕭秋水道:“怕。
我最怕就是死。
” 綠笛女子奇道:“為何你現在不怕?” 蕭秋水端然道:“怕還是會死。
” 綠笛女子道:“要是我們覺得你怕,就不殺你呢?” 蕭秋水道:“我蕭某人要生要死,不須要别人來決定!” 綠笛少女見他既無自負、亦無自卑的神情,忍不住道:“現在也是?” 蕭秋水道:“現在也是。
” 綠笛少女眼中抹過一絲迷茫的神色,喃喃道:“是……是……我也是……” 白袍少年忽然接道:“我佩服你。
” 蕭秋水正色道:“我也佩服你們。
” 白袍少年奇道:“為什麼?” 蕭秋水笑道:“不是佩服你們的劍快,而是佩服你們的音樂好。
”悠然了一會又接着道: “那還是很好很好,很好的音樂。
為什麼你們要個别吹奏,而不合奏?剛才一擊,已足可見出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