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弑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
關燈
小
中
大
王家眷,簇擁前行,自己邀同愛星阿,拔營歸滇。
不幾日到了雲南省城,将桂王拘禁别室,與愛星阿商議處置桂王的法子。
愛星阿拟獻俘北京,聽朝廷發落。
吳三桂道:“倘中途被劫,奈何?據我愚見,不如奏請就地處決為是。
”愛星阿系滿人,尚不欲死永曆,何物三桂,悍忍至此?愛星阿不便抗議,照三桂意拜發奏折。
到了四月十四日,奉了清聖祖谕旨:“前明桂王朱由榔,恩免獻俘,着即傳旨賜死。
欽此。
”志明月日,作為明宗絕滅一大紀念。
三桂立即升帳,傳齊馬、步各軍,将桂王及眷屬二十餘人,都擁到篦子坡法場,令即絞決。
桂王也不多說。
隻有桂王儲嗣,年隻十二齡,大罵三桂道:“三桂黠賊!我朝何負于汝?我父子何仇于汝?乃竟置我死地。
天道有知,必不令黠賊善終!”是日,天昏地暗,風霾交作,滇人無不悲悼,改喚篦子坡為迫死坡。
福、唐、桂三藩事,至此結局。
時李定國方聯結暹羅、古剌諸國,拟大舉攻緬,索還桂王,忽聞緬人已把桂王獻與吳三桂,急引兵追截;途次,又聞桂王被弑,望北大哭,嘔血數升。
兵士見主帥已病,請即退還。
回到猛獵,病勢日重一日,臨危時,尚三呼永曆帝,悠然而逝。
還算是他。
定國已死,西陲無遺患,獨東南尚有張煌言、鄭成功。
煌言隐居南田島,随從隻有數人,明知大勢已去,無能為力,隻是忠心未泯,還與台灣常通音問,屢促成功進兵。
不料成功一病身亡,煌言聞訃大哭道:“延平一殁,還有何望?”從此深島屏居,謝絕一切,暇時或著書遣悶,借酒消愁。
一日,方在門外閑眺山水,見有數人着了明裝,走到煌言面前,瞧了又瞧。
煌言方自驚詫,但聽來人道:“君非張煌言先生麼?”煌言不便道出姓名,卻轉問來人。
來人道:“我等皆故明遺民,因聞先生居此,特來拜谒。
先生何必隐匿名姓,難道疑我等為奸細麼?”煌言便邀到窟穴,彼此各道姓字,無非是張三、李四一流人物。
坐談之頃,滿口思明,聲聲忠義,與煌言說得非常投機,并雲:“島口有來舟數号,舟中同志,約數百人,一成一旅,也可中興,請先生出去一會,訂定盟約,共圖恢複便是。
”煌言熱心複明,便随了來人,步至島口,果見口外泊船數艘,将要上船,舟中突起數人,都是辮發的清兵,煌言始知中他詭計。
清兵提起鐵索來縛煌言,煌言厲聲道:“士可殺不可辱!”道言未絕,岸上引誘煌言的來人,即搖手阻住。
當下偕煌言上船,乘着風勢,到了甯波,複由甯波轉達杭州,由清兵上岸,雇了肩輿,擡煌言入署。
巡撫趙廷臣下階迎接,請他上坐,便唠唠叨叨的勸他降清。
煌言道:“如公厚誼,非不足感,但煌言義不事清,有死無二。
任他辯如秦、儀,不能搖動方寸,還是早日就死,完我貞心。
”廷臣見無可說,便從他志願,送出清波門,令他就義,把遺骸送入鳳凰山中。
迄今鳳凰山有張蒼水先生墓,就是煌言遺冢。
這時候,鎮守閩地的耿繼茂,複與閩督李率泰,水師提督施琅,借了荷蘭國夾闆船數艘,攻克金、廈二島,複名思明州為廈門。
鄭軍退保台灣,由成功子經據守台地,仍奉永曆正朔,效節海外。
清廷将鄭芝龍正法,并其子鄭成恩、世恩、世蔭等,亦一律斬首。
芝龍臨刑時,長歎道:“早知如此,何必投降。
”悔已遲了。
鄭經聞芝龍受刑,痛乃祖之被戮,悲厥考之無成,搶地呼天,枕戈飲血,可奈逋地徒成孤立,銜石不足填波,隻得遵晦養時,再作計較。
那時八齡天子,坐享承平,歸馬放牛,修文偃武,太常紀績,頒世祿以報功,勝國搜賢,予隆谥以表節。
光陰荏苒,已是四年,天子大婚,冊内大臣噶布喇女何舍裡氏為皇後,龍鳳雙輝,滿廷慶賀。
太皇、太後與皇太後,各上徽号,雖是照例應有的事情,免不得錦上添花,愈加熱鬧。
隻範文程、洪承疇等一班勳臣,先後逝世,朝綱國計,統歸輔政四大臣管理。
這四大臣中,索尼是四朝元老,資格最優,人品亦頗公正。
遏必隆蘇克薩哈勳望較卑,凡事俱聽索尼主裁。
獨這鳌拜随征四方,自恃功高,橫行無忌,連索尼都不在眼中,他想把索尼諸人,一一除掉,趁着皇帝沖幼,獨攬大權,因此暗中設法,先從蘇克薩哈下手。
蘇克薩哈系正白旗人,鳌拜乃鑲黃旗人,順治初年,睿親王多爾衮曾把鑲黃旗應得地,給與正白旗,别給鑲黃旗右翼地,旗民安居樂業,已二十多年。
鳌拜倡議,欲将原地各歸原旗,明明是借題生釁。
宗人府會議照準,遂命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會同國史館大學士蘇納海,經理易地事宜。
俗語說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這安居樂業的旗民,無緣無故要他遷徙,不免要多費财力;況且原地易還,屯莊亦須互換,彼此各有損失,各有困難,自然而然的怨恨起來。
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等,俯順輿情,奏請停止,康熙帝召見四大臣,将原奏交閱。
鳌拜怒道:“蘇納海撥地遲誤,朱昌祚阻撓國事,統是目無君上,照例應一律處斬。
”這是鳌拜自創的律例。
康熙帝問索尼等人道:“卿等以為何如?”遏必隆連忙答道:“應照輔臣鳌拜議。
”索尼亦随即接口道:“臣意也是如此。
”口吻略有不同,然都
不幾日到了雲南省城,将桂王拘禁别室,與愛星阿商議處置桂王的法子。
愛星阿拟獻俘北京,聽朝廷發落。
吳三桂道:“倘中途被劫,奈何?據我愚見,不如奏請就地處決為是。
”愛星阿系滿人,尚不欲死永曆,何物三桂,悍忍至此?愛星阿不便抗議,照三桂意拜發奏折。
到了四月十四日,奉了清聖祖谕旨:“前明桂王朱由榔,恩免獻俘,着即傳旨賜死。
欽此。
”志明月日,作為明宗絕滅一大紀念。
三桂立即升帳,傳齊馬、步各軍,将桂王及眷屬二十餘人,都擁到篦子坡法場,令即絞決。
桂王也不多說。
隻有桂王儲嗣,年隻十二齡,大罵三桂道:“三桂黠賊!我朝何負于汝?我父子何仇于汝?乃竟置我死地。
天道有知,必不令黠賊善終!”是日,天昏地暗,風霾交作,滇人無不悲悼,改喚篦子坡為迫死坡。
福、唐、桂三藩事,至此結局。
時李定國方聯結暹羅、古剌諸國,拟大舉攻緬,索還桂王,忽聞緬人已把桂王獻與吳三桂,急引兵追截;途次,又聞桂王被弑,望北大哭,嘔血數升。
兵士見主帥已病,請即退還。
回到猛獵,病勢日重一日,臨危時,尚三呼永曆帝,悠然而逝。
還算是他。
定國已死,西陲無遺患,獨東南尚有張煌言、鄭成功。
煌言隐居南田島,随從隻有數人,明知大勢已去,無能為力,隻是忠心未泯,還與台灣常通音問,屢促成功進兵。
不料成功一病身亡,煌言聞訃大哭道:“延平一殁,還有何望?”從此深島屏居,謝絕一切,暇時或著書遣悶,借酒消愁。
一日,方在門外閑眺山水,見有數人着了明裝,走到煌言面前,瞧了又瞧。
煌言方自驚詫,但聽來人道:“君非張煌言先生麼?”煌言不便道出姓名,卻轉問來人。
來人道:“我等皆故明遺民,因聞先生居此,特來拜谒。
先生何必隐匿名姓,難道疑我等為奸細麼?”煌言便邀到窟穴,彼此各道姓字,無非是張三、李四一流人物。
坐談之頃,滿口思明,聲聲忠義,與煌言說得非常投機,并雲:“島口有來舟數号,舟中同志,約數百人,一成一旅,也可中興,請先生出去一會,訂定盟約,共圖恢複便是。
”煌言熱心複明,便随了來人,步至島口,果見口外泊船數艘,将要上船,舟中突起數人,都是辮發的清兵,煌言始知中他詭計。
清兵提起鐵索來縛煌言,煌言厲聲道:“士可殺不可辱!”道言未絕,岸上引誘煌言的來人,即搖手阻住。
當下偕煌言上船,乘着風勢,到了甯波,複由甯波轉達杭州,由清兵上岸,雇了肩輿,擡煌言入署。
巡撫趙廷臣下階迎接,請他上坐,便唠唠叨叨的勸他降清。
煌言道:“如公厚誼,非不足感,但煌言義不事清,有死無二。
任他辯如秦、儀,不能搖動方寸,還是早日就死,完我貞心。
”廷臣見無可說,便從他志願,送出清波門,令他就義,把遺骸送入鳳凰山中。
迄今鳳凰山有張蒼水先生墓,就是煌言遺冢。
這時候,鎮守閩地的耿繼茂,複與閩督李率泰,水師提督施琅,借了荷蘭國夾闆船數艘,攻克金、廈二島,複名思明州為廈門。
鄭軍退保台灣,由成功子經據守台地,仍奉永曆正朔,效節海外。
清廷将鄭芝龍正法,并其子鄭成恩、世恩、世蔭等,亦一律斬首。
芝龍臨刑時,長歎道:“早知如此,何必投降。
”悔已遲了。
鄭經聞芝龍受刑,痛乃祖之被戮,悲厥考之無成,搶地呼天,枕戈飲血,可奈逋地徒成孤立,銜石不足填波,隻得遵晦養時,再作計較。
那時八齡天子,坐享承平,歸馬放牛,修文偃武,太常紀績,頒世祿以報功,勝國搜賢,予隆谥以表節。
光陰荏苒,已是四年,天子大婚,冊内大臣噶布喇女何舍裡氏為皇後,龍鳳雙輝,滿廷慶賀。
太皇、太後與皇太後,各上徽号,雖是照例應有的事情,免不得錦上添花,愈加熱鬧。
隻範文程、洪承疇等一班勳臣,先後逝世,朝綱國計,統歸輔政四大臣管理。
這四大臣中,索尼是四朝元老,資格最優,人品亦頗公正。
遏必隆蘇克薩哈勳望較卑,凡事俱聽索尼主裁。
獨這鳌拜随征四方,自恃功高,橫行無忌,連索尼都不在眼中,他想把索尼諸人,一一除掉,趁着皇帝沖幼,獨攬大權,因此暗中設法,先從蘇克薩哈下手。
蘇克薩哈系正白旗人,鳌拜乃鑲黃旗人,順治初年,睿親王多爾衮曾把鑲黃旗應得地,給與正白旗,别給鑲黃旗右翼地,旗民安居樂業,已二十多年。
鳌拜倡議,欲将原地各歸原旗,明明是借題生釁。
宗人府會議照準,遂命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會同國史館大學士蘇納海,經理易地事宜。
俗語說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這安居樂業的旗民,無緣無故要他遷徙,不免要多費财力;況且原地易還,屯莊亦須互換,彼此各有損失,各有困難,自然而然的怨恨起來。
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等,俯順輿情,奏請停止,康熙帝召見四大臣,将原奏交閱。
鳌拜怒道:“蘇納海撥地遲誤,朱昌祚阻撓國事,統是目無君上,照例應一律處斬。
”這是鳌拜自創的律例。
康熙帝問索尼等人道:“卿等以為何如?”遏必隆連忙答道:“應照輔臣鳌拜議。
”索尼亦随即接口道:“臣意也是如此。
”口吻略有不同,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