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
關燈
小
中
大
至此被擄,這統是楊嗣昌檄令移師,以緻濟南空虛,為敵所襲,害了德王,又害了濟南人民。
顔繼祖聞報大驚,又急率兵回濟南,到了濟南,複是一個空城,清兵早已渡河北行。
繼祖叫苦不疊,隻得據實禀報。
楊嗣昌至此,惶急異常,密奏敵兵深入,勝負難料,不如随機講和,崇祯帝不欲明允,暗令高起潛主持和議,适盧象昇奉調入京,一意主戰,崇祯帝令與楊嗣昌、高起潛商議,象昇奉命,與二人會議了好幾次,終與二人意見不合。
未曾出兵,先争意見,已非佳兆。
象昇憤甚,便道:“公等主和,獨不思城下之盟,春秋所恥。
長安口舌如鋒,甯不怕蹈袁崇煥覆轍麼?”嗣昌聞言,不禁面赤,勉強答道:“公毋以長安蜚語陷人。
”象昇道:“盧某自山西入京,途次已聞此說,到京後,聞高公已遣周元忠與敵講和,象昇可欺,難道國人都可欺麼?”是一個急性人物。
随即怏怏告别。
尋奏請與楊、高二人,各分兵權,不相節制。
折上,由兵部複議,把宣大山西兵士屬象昇,山海關甯遠兵士屬高起潛。
崇祯帝準議,加象昇尚書銜,克日出師。
象昇麾下,兵不滿二萬名,隻因奉命前驅,也不管好歹,竟向涿州進發。
忠而近愚。
途中聞清兵三路入犯,亦遣别将分路防堵,無如清兵風馳雨驟,馳防不及,列城多望風失守。
嗣昌即奏削象昇尚書銜,又把軍饷阻住不發。
象昇由涿州至保定,與清兵相持數日,尚無勝敗,奈軍饷不繼,催運無效,轉瞬間軍中絕食,各帶菜色。
象昇料是楊嗣昌作梗,自知必死,清晨出帳,對着将士四向拜道:“盧某與将士同受國恩,隻患不得死,不患不得生。
”衆将士被他感動,不由得哭作一團。
我看到此,亦自淚下。
旋即收淚,願随象昇出去殺敵。
象昇出城至巨鹿,顧手下兵士,隻剩五千名,參贊主事楊廷麟,禀象昇道:“此去離高總監大營隻五十裡,何不前去乞援?”象昇道:“他隻恐我不死,安肯援我!”廷麟道:“且去一遭何如?”象昇不得已,令廷麟啟行。
臨别時執着廷麟手,與他一訣,流涕道:“死西市,何如死疆場?吾以一死報國,猶為負負。
”語帶寒潮嗚咽聲。
廷麟已去,象昇待了一日,望眼将穿,救兵不至。
象昇道:“楊君不負我,負我者高太監,我死何妨,隻要死在戰場上面,殺幾個敵人,償我的命,方不徒死。
”遂進至嵩水橋,正見清兵峰擁前來,胡哨一聲,把象昇五千人圍住。
象昇将五千人分作三隊,命總兵虎大威領左軍,楊國柱領右軍,自己領中軍,與清兵死鬥。
清兵圍合數次,被象昇殺開數次,十蕩十決。
清兵亦怕他厲害,漸漸退去。
象昇收兵紮營。
是夜三鼓,營外喊殺連天,炮聲震地,象昇知清兵圍攻,忙率大威、國柱等,奮力抵禦,可奈清兵越來越多,把明營圍得鐵桶相似。
兩下相持,直到天明,明營内已炮盡矢竭,大威勸象昇突圍出走。
象昇道:“吾受命出師,早知必死。
此處正我死地。
諸君請突圍而出,留此身以報國!盧某内不能除奸,外不能平敵,罷罷!從此與諸君長别。
”此恨綿綿無盡期。
遂手執佩劍,單騎沖入敵中,亂斫亂劈,把清兵殺死數十百名,自身也被四箭三刀,大叫一聲,嘔血而亡。
如此忠臣。
為權閹所陷沒,可恨! 象昇自擢兵備,與流寇大小數十戰,無一不勝,且三賜尚方劍,未曾戮一偏裨,愛才恤下,與士卒同甘苦,此次力竭捐軀,部下親兵,都随了主帥殉難,大威、國柱,因象昇許他突圍,方殺開血路而去。
象昇既死,楊廷麟始徒手回來,到了戰場,已空無一人,隻見愁雲如墨,暴骨成堆,二語可抵一篇吊古戰場文。
廷麟不禁淚下。
檢點遺屍,已是模糊難辨,忽見一屍首露出麻衣,仔細辨認,确是盧公象昇。
原來象昇新遭父喪,請守制不許,無奈缞绖從戎。
廷麟既得遺屍,痛哭下拜,我亦欲拜之。
親為殓埋,遂會同順德知府于穎,聯名奏聞。
楊嗣昌無可隐諱,隻說象昇輕戰亡身,死不足惜。
崇祯帝誤信讒言,竟沒有什麼恤典。
到了高起潛星夜遁回,廷臣始知起潛擁兵不救,交章彈劾。
起潛下刑部獄,審問屬實,有旨正法。
這楊嗣昌仍安然如故,後來督師讨賊,連被賊敗,始畏懼自殺。
小子曾有一詩吊盧公象昇雲: 慷慨誓師獨奮戈,臣心未死恥言和。
可憐為國捐軀後,空使遺人雪涕多。
欲知後事如何,下回再行表明。
朝鮮之不敵滿洲,固意中事,然亦由朝鮮漫無防備之故。
乞盟城下,屈膝稱臣,受種種脅迫之條約,真是可憐模樣,然亦未始非其自取耳。
若明廷統一中原,甯不足與滿清敵?顧于熊廷弼、袁崇煥,則殺之磔之,于孫承宗則免職回裡,任其殉節。
獨遺一善戰之盧象昇,又為權閹所忌,迫死疆場。
誰為人主,而昏愦至死?故人謂亡明者熹宗,吾謂熹宗猶不足亡明,亡明者實崇祯帝。
顔繼祖聞報大驚,又急率兵回濟南,到了濟南,複是一個空城,清兵早已渡河北行。
繼祖叫苦不疊,隻得據實禀報。
楊嗣昌至此,惶急異常,密奏敵兵深入,勝負難料,不如随機講和,崇祯帝不欲明允,暗令高起潛主持和議,适盧象昇奉調入京,一意主戰,崇祯帝令與楊嗣昌、高起潛商議,象昇奉命,與二人會議了好幾次,終與二人意見不合。
未曾出兵,先争意見,已非佳兆。
象昇憤甚,便道:“公等主和,獨不思城下之盟,春秋所恥。
長安口舌如鋒,甯不怕蹈袁崇煥覆轍麼?”嗣昌聞言,不禁面赤,勉強答道:“公毋以長安蜚語陷人。
”象昇道:“盧某自山西入京,途次已聞此說,到京後,聞高公已遣周元忠與敵講和,象昇可欺,難道國人都可欺麼?”是一個急性人物。
随即怏怏告别。
尋奏請與楊、高二人,各分兵權,不相節制。
折上,由兵部複議,把宣大山西兵士屬象昇,山海關甯遠兵士屬高起潛。
崇祯帝準議,加象昇尚書銜,克日出師。
象昇麾下,兵不滿二萬名,隻因奉命前驅,也不管好歹,竟向涿州進發。
忠而近愚。
途中聞清兵三路入犯,亦遣别将分路防堵,無如清兵風馳雨驟,馳防不及,列城多望風失守。
嗣昌即奏削象昇尚書銜,又把軍饷阻住不發。
象昇由涿州至保定,與清兵相持數日,尚無勝敗,奈軍饷不繼,催運無效,轉瞬間軍中絕食,各帶菜色。
象昇料是楊嗣昌作梗,自知必死,清晨出帳,對着将士四向拜道:“盧某與将士同受國恩,隻患不得死,不患不得生。
”衆将士被他感動,不由得哭作一團。
我看到此,亦自淚下。
旋即收淚,願随象昇出去殺敵。
象昇出城至巨鹿,顧手下兵士,隻剩五千名,參贊主事楊廷麟,禀象昇道:“此去離高總監大營隻五十裡,何不前去乞援?”象昇道:“他隻恐我不死,安肯援我!”廷麟道:“且去一遭何如?”象昇不得已,令廷麟啟行。
臨别時執着廷麟手,與他一訣,流涕道:“死西市,何如死疆場?吾以一死報國,猶為負負。
”語帶寒潮嗚咽聲。
廷麟已去,象昇待了一日,望眼将穿,救兵不至。
象昇道:“楊君不負我,負我者高太監,我死何妨,隻要死在戰場上面,殺幾個敵人,償我的命,方不徒死。
”遂進至嵩水橋,正見清兵峰擁前來,胡哨一聲,把象昇五千人圍住。
象昇将五千人分作三隊,命總兵虎大威領左軍,楊國柱領右軍,自己領中軍,與清兵死鬥。
清兵圍合數次,被象昇殺開數次,十蕩十決。
清兵亦怕他厲害,漸漸退去。
象昇收兵紮營。
是夜三鼓,營外喊殺連天,炮聲震地,象昇知清兵圍攻,忙率大威、國柱等,奮力抵禦,可奈清兵越來越多,把明營圍得鐵桶相似。
兩下相持,直到天明,明營内已炮盡矢竭,大威勸象昇突圍出走。
象昇道:“吾受命出師,早知必死。
此處正我死地。
諸君請突圍而出,留此身以報國!盧某内不能除奸,外不能平敵,罷罷!從此與諸君長别。
”此恨綿綿無盡期。
遂手執佩劍,單騎沖入敵中,亂斫亂劈,把清兵殺死數十百名,自身也被四箭三刀,大叫一聲,嘔血而亡。
如此忠臣。
為權閹所陷沒,可恨! 象昇自擢兵備,與流寇大小數十戰,無一不勝,且三賜尚方劍,未曾戮一偏裨,愛才恤下,與士卒同甘苦,此次力竭捐軀,部下親兵,都随了主帥殉難,大威、國柱,因象昇許他突圍,方殺開血路而去。
象昇既死,楊廷麟始徒手回來,到了戰場,已空無一人,隻見愁雲如墨,暴骨成堆,二語可抵一篇吊古戰場文。
廷麟不禁淚下。
檢點遺屍,已是模糊難辨,忽見一屍首露出麻衣,仔細辨認,确是盧公象昇。
原來象昇新遭父喪,請守制不許,無奈缞绖從戎。
廷麟既得遺屍,痛哭下拜,我亦欲拜之。
親為殓埋,遂會同順德知府于穎,聯名奏聞。
楊嗣昌無可隐諱,隻說象昇輕戰亡身,死不足惜。
崇祯帝誤信讒言,竟沒有什麼恤典。
到了高起潛星夜遁回,廷臣始知起潛擁兵不救,交章彈劾。
起潛下刑部獄,審問屬實,有旨正法。
這楊嗣昌仍安然如故,後來督師讨賊,連被賊敗,始畏懼自殺。
小子曾有一詩吊盧公象昇雲: 慷慨誓師獨奮戈,臣心未死恥言和。
可憐為國捐軀後,空使遺人雪涕多。
欲知後事如何,下回再行表明。
朝鮮之不敵滿洲,固意中事,然亦由朝鮮漫無防備之故。
乞盟城下,屈膝稱臣,受種種脅迫之條約,真是可憐模樣,然亦未始非其自取耳。
若明廷統一中原,甯不足與滿清敵?顧于熊廷弼、袁崇煥,則殺之磔之,于孫承宗則免職回裡,任其殉節。
獨遺一善戰之盧象昇,又為權閹所忌,迫死疆場。
誰為人主,而昏愦至死?故人謂亡明者熹宗,吾謂熹宗猶不足亡明,亡明者實崇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