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清太宗登極之日,稱清太宗自此始。
有不願跪拜的外使,并非别國,乃是天聰元年征服的朝鮮。
朝鮮國王李倧,本與滿洲約為兄弟,此次遣使來賀,因不肯行跪拜禮,即由太宗當日遣還,另命差官贻書诘責。
過了一月,差官回國,報稱朝鮮國王,接書不閱,仍命奴才帶回。
太宗即開軍事會議,睿親王多爾衮,與豫親王多铎,請速發兵出征。
太宗道:“朝鮮貧弱,諒非我敵,他敢如此無禮,必近日複勾結明廷,乞了護符,我國欲東征朝鮮,應先出兵攻明,挫他銳氣,免得出來阻撓。
”仍是聲東擊西之計。
多爾衮道:“主上所慮甚是,奴才等即請旨攻明。
”太宗道:“汝二人當為東征的統帥,現在攻明,但教擾他一番,便可回來,隻令阿濟格等前去便了。
”是日即召阿濟格入殿,封為征明先鋒,帶兵二萬,馳入明畿,并授他方略,教他得手便回,阿濟格即領命而去。
不到一月,阿濟格遣人奏捷,報稱入喜峰口,由間道趨昌平州,大小數十戰,統得勝仗,連克明畿十六城,獲人畜十八萬等語。
太宗即複令阿濟格班師,阿濟格奏凱而回。
此次清兵入明,不過威吓了事,明督師兵部尚書張鳳翼,宣大總督梁廷棟,聞得清兵入邊,把魂靈兒都吓得不知去向,一個不如一個,大明休矣!日服大黃藥求死,聽清兵自入自出。
瘟官當道,百姓遭殃,實是說不盡的冤屈。
話分兩頭,且說清廷自阿濟格班師後,即發大兵往讨朝鮮。
時已隆冬,太宗祭告天地太廟,冒寒親征,留鄭親王濟爾哈朗居守,命武英郡王阿濟格屯兵牛莊,防備明師,睿親王多爾衮豫親王多铎,率領精騎作了沖鋒的前隊。
太宗親率禮親王代善等,及蒙旗漢軍,作為後應。
這次東征,是改号清國後第一次出師,比前時又添了無數精采。
清太宗穿着繡金龍團開氣袍,外罩黃綴繡龍馬褂,戴着紅寶石頂的緯帽,披着黃緞鬥篷,腰懸利劍,手執金鞭,腳下跨一匹千裡嘶風馬,左右随侍的,都是黃馬褂寶石頂雙眼翎,親王貝子,前後擁護的,都是雄糾糾氣昂昂的滿蒙漢軍,畫角一聲,六軍齊發,馬隊、步隊、長槍隊、短刀隊、強弩隊、藤牌隊、炮隊、辎重隊,依次進行,差不多有十萬雄師,長驅東指。
描寫軍容,如火如荼。
到了沙河堡,太宗命多爾衮及豪格,分統左翼滿蒙各兵,從寬甸入長山口,命多铎及嶽托,統先鋒軍千五百名,徑搗朝鮮國都城。
這朝鮮國兵,向來是寬袍大袖,不經戰陣,一聞清兵殺來,早已望風股栗,逃的逃,降的降,義州、定州、安州等地,都是朝鮮要塞,清兵逐路攻入,勢如破竹,直殺到朝鮮都城。
朝鮮國王李倧,急遣使迎勞清兵,奉書請罪,暗中恰把妻子徙往江華島。
那時朝鮮使臣,迎谒太宗,呈上國書。
太宗怒責一番,把來書擲還,喝左右逐出來使。
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李倧聞了這個信息,魂不附體,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亟率親兵出城,渡過漢江,保守南漢山,清兵擁入朝鮮國都,都内居民,還未曾逃盡,隻得迎降馬前,獻上子女玉帛,供清兵使用。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幸虧太宗有心懷遠,谕禁奸淫擄掠。
假仁假義。
入城三日,已是殘臘,太宗就在朝鮮國都,大開筵宴,祝賀新年。
好快活。
又過數天,複率大兵渡過漢江,拟攻南漢山,适朝鮮國内的全羅、忠清二道,各發援兵,到南漢城,太宗遂命軍士停駐江東,負水立寨。
先鋒多铎,率兵迎擊朝鮮援兵,約數合,朝鮮兵全不耐戰,陣勢已亂,多铎舞着大刀,左右掃蕩,好像落葉迎風,飕飕幾陣,對面的敵營,成了一片白地。
造語新穎。
李倧聞援兵又潰,再令閣臣洪某,到滿營乞和。
太宗命英俄爾岱、馬福塔二人,赍敕往谕,令李倧出城親觐,并縛獻倡議敗盟的罪魁。
李倧答書稱臣,乞免出城觐見,縛獻罪魁兩事。
太宗不允,令大兵進圍漢城。
是時多爾衮、豪格二人,領左翼軍趨朝鮮,由長山口克昌州,敗安黃、甯遠等援兵,來會太宗。
太宗命多爾衮督造小舟,往襲江華島,一面令杜度回運紅衣大炮,準備攻城。
多爾衮即派兵伐木,督工制船,晝夜不停,約數日,造成數十号,率兵分渡。
島口雖有朝鮮兵船三十艘,聞得清兵到來,勉強出來攔阻,怎禁得清兵一股銳氣,踴躍登舟。
不多時,朝鮮兵船内,已遍懸大清旗幟,舟中原有的兵役,統不知去向。
大約多赴龍王宮内當差。
清兵奪了朝鮮兵船,飛渡登岸,岸上又有鳥槍兵千餘名,來阻清兵,被清兵一陣亂掃,逃得精光。
清兵乘勢前進,約裡許,見前面有房屋數間,外面隻圍一短垣,高不逾丈。
那時清兵一躍而入,大刀闊斧的劈将進去,但覺空空洞洞,寂無人影。
多爾衮令軍士搜尋,方搜出二百多人,大半是青年婦女,黃口幼兒,當由清兵抓出,個個似殺雞般亂抖。
多爾衮也覺不忍,婉言诘問,有王妃
有不願跪拜的外使,并非别國,乃是天聰元年征服的朝鮮。
朝鮮國王李倧,本與滿洲約為兄弟,此次遣使來賀,因不肯行跪拜禮,即由太宗當日遣還,另命差官贻書诘責。
過了一月,差官回國,報稱朝鮮國王,接書不閱,仍命奴才帶回。
太宗即開軍事會議,睿親王多爾衮,與豫親王多铎,請速發兵出征。
太宗道:“朝鮮貧弱,諒非我敵,他敢如此無禮,必近日複勾結明廷,乞了護符,我國欲東征朝鮮,應先出兵攻明,挫他銳氣,免得出來阻撓。
”仍是聲東擊西之計。
多爾衮道:“主上所慮甚是,奴才等即請旨攻明。
”太宗道:“汝二人當為東征的統帥,現在攻明,但教擾他一番,便可回來,隻令阿濟格等前去便了。
”是日即召阿濟格入殿,封為征明先鋒,帶兵二萬,馳入明畿,并授他方略,教他得手便回,阿濟格即領命而去。
不到一月,阿濟格遣人奏捷,報稱入喜峰口,由間道趨昌平州,大小數十戰,統得勝仗,連克明畿十六城,獲人畜十八萬等語。
太宗即複令阿濟格班師,阿濟格奏凱而回。
此次清兵入明,不過威吓了事,明督師兵部尚書張鳳翼,宣大總督梁廷棟,聞得清兵入邊,把魂靈兒都吓得不知去向,一個不如一個,大明休矣!日服大黃藥求死,聽清兵自入自出。
瘟官當道,百姓遭殃,實是說不盡的冤屈。
話分兩頭,且說清廷自阿濟格班師後,即發大兵往讨朝鮮。
時已隆冬,太宗祭告天地太廟,冒寒親征,留鄭親王濟爾哈朗居守,命武英郡王阿濟格屯兵牛莊,防備明師,睿親王多爾衮豫親王多铎,率領精騎作了沖鋒的前隊。
太宗親率禮親王代善等,及蒙旗漢軍,作為後應。
這次東征,是改号清國後第一次出師,比前時又添了無數精采。
清太宗穿着繡金龍團開氣袍,外罩黃綴繡龍馬褂,戴着紅寶石頂的緯帽,披着黃緞鬥篷,腰懸利劍,手執金鞭,腳下跨一匹千裡嘶風馬,左右随侍的,都是黃馬褂寶石頂雙眼翎,親王貝子,前後擁護的,都是雄糾糾氣昂昂的滿蒙漢軍,畫角一聲,六軍齊發,馬隊、步隊、長槍隊、短刀隊、強弩隊、藤牌隊、炮隊、辎重隊,依次進行,差不多有十萬雄師,長驅東指。
描寫軍容,如火如荼。
到了沙河堡,太宗命多爾衮及豪格,分統左翼滿蒙各兵,從寬甸入長山口,命多铎及嶽托,統先鋒軍千五百名,徑搗朝鮮國都城。
這朝鮮國兵,向來是寬袍大袖,不經戰陣,一聞清兵殺來,早已望風股栗,逃的逃,降的降,義州、定州、安州等地,都是朝鮮要塞,清兵逐路攻入,勢如破竹,直殺到朝鮮都城。
朝鮮國王李倧,急遣使迎勞清兵,奉書請罪,暗中恰把妻子徙往江華島。
那時朝鮮使臣,迎谒太宗,呈上國書。
太宗怒責一番,把來書擲還,喝左右逐出來使。
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李倧聞了這個信息,魂不附體,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亟率親兵出城,渡過漢江,保守南漢山,清兵擁入朝鮮國都,都内居民,還未曾逃盡,隻得迎降馬前,獻上子女玉帛,供清兵使用。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幸虧太宗有心懷遠,谕禁奸淫擄掠。
假仁假義。
入城三日,已是殘臘,太宗就在朝鮮國都,大開筵宴,祝賀新年。
好快活。
又過數天,複率大兵渡過漢江,拟攻南漢山,适朝鮮國内的全羅、忠清二道,各發援兵,到南漢城,太宗遂命軍士停駐江東,負水立寨。
先鋒多铎,率兵迎擊朝鮮援兵,約數合,朝鮮兵全不耐戰,陣勢已亂,多铎舞着大刀,左右掃蕩,好像落葉迎風,飕飕幾陣,對面的敵營,成了一片白地。
造語新穎。
李倧聞援兵又潰,再令閣臣洪某,到滿營乞和。
太宗命英俄爾岱、馬福塔二人,赍敕往谕,令李倧出城親觐,并縛獻倡議敗盟的罪魁。
李倧答書稱臣,乞免出城觐見,縛獻罪魁兩事。
太宗不允,令大兵進圍漢城。
是時多爾衮、豪格二人,領左翼軍趨朝鮮,由長山口克昌州,敗安黃、甯遠等援兵,來會太宗。
太宗命多爾衮督造小舟,往襲江華島,一面令杜度回運紅衣大炮,準備攻城。
多爾衮即派兵伐木,督工制船,晝夜不停,約數日,造成數十号,率兵分渡。
島口雖有朝鮮兵船三十艘,聞得清兵到來,勉強出來攔阻,怎禁得清兵一股銳氣,踴躍登舟。
不多時,朝鮮兵船内,已遍懸大清旗幟,舟中原有的兵役,統不知去向。
大約多赴龍王宮内當差。
清兵奪了朝鮮兵船,飛渡登岸,岸上又有鳥槍兵千餘名,來阻清兵,被清兵一陣亂掃,逃得精光。
清兵乘勢前進,約裡許,見前面有房屋數間,外面隻圍一短垣,高不逾丈。
那時清兵一躍而入,大刀闊斧的劈将進去,但覺空空洞洞,寂無人影。
多爾衮令軍士搜尋,方搜出二百多人,大半是青年婦女,黃口幼兒,當由清兵抓出,個個似殺雞般亂抖。
多爾衮也覺不忍,婉言诘問,有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