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杜知禮,弟弟叫杜知義。
杜知禮家三個兒子,杜毅、杜爾、杜善,杜知義家兩個女兒,杜梅、杜英。
有一年,杜家老太爺生了場大病,自知時日無多,便立下遺囑要分家産。
老太爺五間房,杜知禮分到四間,杜知義分到一間。
杜知義是老實人,又是孝子,沒有多少閑話。
但杜家姆媽聽了老太爺遺囑,當場便跳了起來,說這分法太不公平。
就說重男輕女,五間房三二分開,也就算數。
可眼下,五間房四間歸了杜知禮,自家獨剩一間,太不講道理。
不曉得是不是杜家姆媽一番鬧還是什麼原因,沒多久,這杜老太爺竟一命嗚呼了。
老太爺去世後,杜家兩兄弟分家,請村裡老人做中央。
分家具,分碗盆,最後,分來分去,隻剩下一條荸荠漆春凳。
中央人做不了主,杜知禮和杜知義隻說,一條凳,給誰都沒閑話。
但杜家姆媽卻不幹,說,老太爺定下房子事情,沒辦法,要遵守。
但其他東西,定要一碗水端平。
最後,她竟尋來一把鋸子,将一條好春凳一分為二。
此事過後,杜家姆媽便跟杜知禮一家斷了親眷,不再來往。
杜知禮三個兒子,老大杜毅,三十五六年紀,連鬓胡須。
面相粗魯,人卻極為精明。
年輕時,做過獵戶。
後來,當了生産隊隊長,偶爾也會去打獵,打來野豬、岩羊、角麂、田狗,取下皮賣給收購站,肉炖了,請村裡人吃老酒。
秋林還跟着馬師傅去吃過一次。
杜家老二叫杜爾,生得漂亮,皮膚白皙,一表人才。
最小一個杜善,身體一直不好,人極瘦弱,一直待在家中,少與人交往。
杜梅嫁人前半年,杜爾結婚,讨了一個城裡女人,轟動一時。
酒席擺了十桌,辦得風光。
村裡人辦酒,一般桌面上隻是一包上遊牌香煙,一桌十個人,一人兩支。
但杜爾結婚,放了兩包,一包上遊,一包新安江,一人四支。
杜家姆媽因此不服氣,下定決心,一定要讓村裡人曉得,杜知義家嫁囡,要超過杜知禮家讨媳婦。
第一是煙,杜爾結婚,桌上擺兩包香煙。
杜梅出嫁,不但酒席上放兩包香煙,賬房上人情時,還要一人發一根還禮。
第二是菜,杜家姆媽從鎮上請來最有名一個酒席廚師,叫駱大風,四十幾歲,正是做廚師的好年歲,紅案白案功夫都在行。
駱大風排下婚宴菜單,标準席面四盆八,四個冷盆,八個熱菜。
杜家姆媽看菜單,卻皺眉搖頭。
杜家姆媽說,十二個菜怎麼夠?一桌十個人,吃得空桌闆,倒牌子。
她想了想,說,我有一次去吃酒,吃到一種肉,整整一碗,放一塊大肉,一吃,不膩嘴,噴香。
駱大風說,那是扣肉,整整一塊肉,切片,肉皮朝裡,整齊排在碗中,放上調料後上籠蒸。
蒸熟後,把碗倒扣在盆裡,端上桌後取碗,整碗肉不散,肉皮朝外,油亮亮像隻饅頭。
是道好菜。
杜家姆媽說,那就加一個扣肉。
還有一次,我去吃酒,吃到一碗圓子,用菜葉包豆腐包肉,吃在嘴裡,有肉有菜有豆腐,清口開胃,也好吃。
駱大風說,我曉得,肉圓菜,也是扣菜。
用豬肉剁成肉末,豆腐打碎,搓成團,用燙軟後的菜葉包上,裝進扣碗上籠蒸。
鮮肉豆腐和蔬菜搭配,味道交關好。
杜家姆媽說,那就加一個肉圓。
此外,我想再加個湯,再加個下飯菜。
駱大風想了想,說,湯就用黃魚膠好了。
新鮮黃魚膠油裡發一發,再添上菠菜、牡蛎,透鮮。
另一道下飯菜就用鮑鳗,腌過的鮑鳗又鹹又香,下飯最好不過。
杜家姆媽說,四冷八熱,再加這四個菜,總共十六個,菜夠嗎?不會倒牌子吧?駱大風說,我多年農村裡辦酒,見過世面,你是最客氣的。
杜家姆媽說,真是最客氣的?駱大風說,真的。
杜家姆媽就咧開嘴笑,說,好,十六個菜,六六大順,那就定落來吧。
杜家這一場酒席,果然風光,來吃席的人個個吃得嘴巴帶油。
走時,嘴上叼着煙,兩隻耳朵邊還各夾一根。
見到杜家姆媽個個豎起大拇指,說,今生今世都沒見過這麼大嫁囡場面。
杜家姆媽聽了受用,好幾日都笑得合不攏嘴巴。
杜家酒席,請了秋林,也請了馬師傅。
馬師傅不吃煙,飯桌上分來兩支香煙,用手絹包好,小心藏在口袋裡。
吃完酒席,秋林和馬師傅一起回南貨店, 路上,馬師傅突然問秋林,杜家辦酒的蕪湖煙是哪裡弄來的? 秋林聽了,一陣緊張。
莫非馬師傅知曉了自己替杜家弄煙的事情?這事情,秋林叮囑過杜英,讓她不要宣揚。
馬師傅怎麼曉得? 秋林搖頭否認,馬師傅笑眯眯地看他,不再講話。
杜知禮家三個兒子,杜毅、杜爾、杜善,杜知義家兩個女兒,杜梅、杜英。
有一年,杜家老太爺生了場大病,自知時日無多,便立下遺囑要分家産。
老太爺五間房,杜知禮分到四間,杜知義分到一間。
杜知義是老實人,又是孝子,沒有多少閑話。
但杜家姆媽聽了老太爺遺囑,當場便跳了起來,說這分法太不公平。
就說重男輕女,五間房三二分開,也就算數。
可眼下,五間房四間歸了杜知禮,自家獨剩一間,太不講道理。
不曉得是不是杜家姆媽一番鬧還是什麼原因,沒多久,這杜老太爺竟一命嗚呼了。
老太爺去世後,杜家兩兄弟分家,請村裡老人做中央。
分家具,分碗盆,最後,分來分去,隻剩下一條荸荠漆春凳。
中央人做不了主,杜知禮和杜知義隻說,一條凳,給誰都沒閑話。
但杜家姆媽卻不幹,說,老太爺定下房子事情,沒辦法,要遵守。
但其他東西,定要一碗水端平。
最後,她竟尋來一把鋸子,将一條好春凳一分為二。
此事過後,杜家姆媽便跟杜知禮一家斷了親眷,不再來往。
杜知禮三個兒子,老大杜毅,三十五六年紀,連鬓胡須。
面相粗魯,人卻極為精明。
年輕時,做過獵戶。
後來,當了生産隊隊長,偶爾也會去打獵,打來野豬、岩羊、角麂、田狗,取下皮賣給收購站,肉炖了,請村裡人吃老酒。
秋林還跟着馬師傅去吃過一次。
杜家老二叫杜爾,生得漂亮,皮膚白皙,一表人才。
最小一個杜善,身體一直不好,人極瘦弱,一直待在家中,少與人交往。
杜梅嫁人前半年,杜爾結婚,讨了一個城裡女人,轟動一時。
酒席擺了十桌,辦得風光。
村裡人辦酒,一般桌面上隻是一包上遊牌香煙,一桌十個人,一人兩支。
但杜爾結婚,放了兩包,一包上遊,一包新安江,一人四支。
杜家姆媽因此不服氣,下定決心,一定要讓村裡人曉得,杜知義家嫁囡,要超過杜知禮家讨媳婦。
第一是煙,杜爾結婚,桌上擺兩包香煙。
杜梅出嫁,不但酒席上放兩包香煙,賬房上人情時,還要一人發一根還禮。
第二是菜,杜家姆媽從鎮上請來最有名一個酒席廚師,叫駱大風,四十幾歲,正是做廚師的好年歲,紅案白案功夫都在行。
駱大風排下婚宴菜單,标準席面四盆八,四個冷盆,八個熱菜。
杜家姆媽看菜單,卻皺眉搖頭。
杜家姆媽說,十二個菜怎麼夠?一桌十個人,吃得空桌闆,倒牌子。
她想了想,說,我有一次去吃酒,吃到一種肉,整整一碗,放一塊大肉,一吃,不膩嘴,噴香。
駱大風說,那是扣肉,整整一塊肉,切片,肉皮朝裡,整齊排在碗中,放上調料後上籠蒸。
蒸熟後,把碗倒扣在盆裡,端上桌後取碗,整碗肉不散,肉皮朝外,油亮亮像隻饅頭。
是道好菜。
杜家姆媽說,那就加一個扣肉。
還有一次,我去吃酒,吃到一碗圓子,用菜葉包豆腐包肉,吃在嘴裡,有肉有菜有豆腐,清口開胃,也好吃。
駱大風說,我曉得,肉圓菜,也是扣菜。
用豬肉剁成肉末,豆腐打碎,搓成團,用燙軟後的菜葉包上,裝進扣碗上籠蒸。
鮮肉豆腐和蔬菜搭配,味道交關好。
杜家姆媽說,那就加一個肉圓。
此外,我想再加個湯,再加個下飯菜。
駱大風想了想,說,湯就用黃魚膠好了。
新鮮黃魚膠油裡發一發,再添上菠菜、牡蛎,透鮮。
另一道下飯菜就用鮑鳗,腌過的鮑鳗又鹹又香,下飯最好不過。
杜家姆媽說,四冷八熱,再加這四個菜,總共十六個,菜夠嗎?不會倒牌子吧?駱大風說,我多年農村裡辦酒,見過世面,你是最客氣的。
杜家姆媽說,真是最客氣的?駱大風說,真的。
杜家姆媽就咧開嘴笑,說,好,十六個菜,六六大順,那就定落來吧。
杜家這一場酒席,果然風光,來吃席的人個個吃得嘴巴帶油。
走時,嘴上叼着煙,兩隻耳朵邊還各夾一根。
見到杜家姆媽個個豎起大拇指,說,今生今世都沒見過這麼大嫁囡場面。
杜家姆媽聽了受用,好幾日都笑得合不攏嘴巴。
杜家酒席,請了秋林,也請了馬師傅。
馬師傅不吃煙,飯桌上分來兩支香煙,用手絹包好,小心藏在口袋裡。
吃完酒席,秋林和馬師傅一起回南貨店, 路上,馬師傅突然問秋林,杜家辦酒的蕪湖煙是哪裡弄來的? 秋林聽了,一陣緊張。
莫非馬師傅知曉了自己替杜家弄煙的事情?這事情,秋林叮囑過杜英,讓她不要宣揚。
馬師傅怎麼曉得? 秋林搖頭否認,馬師傅笑眯眯地看他,不再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