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
關燈
小
中
大
說,畢竟比他平時到荒村野郊去化緣的所得多得多了。
因此,他反而認為這位“斯大人”是“布施者”。
斯坦因向他招過手,擡起頭來看看天色。
一位年輕詩人寫道,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豔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
我又想到了另一位年輕詩人的詩——他叫李曉桦,詩是寫給下令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勳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視着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麼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麼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麼你我各乘一匹戰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雲的戰陣 決勝負于城下 對于斯坦因這些學者,這些詩句也許太硬。
但是,除了這種辦法,還有什麼方式能阻攔他們呢? 我可以不帶劍,甚至也不騎馬,隻是伸出雙手做出阻攔的動作,站在沙漠中間,站在他們車隊的正對面。
滿臉堆笑地走上前來的,一定是蔣孝琬。
我扭頭不理他,隻是直視着斯坦因,要與他辯論。
我要告訴他,把世間文物統統拔離原生的土地,運到地球的另一端收藏展覽,是文物和土地的雙向失落、兩敗俱傷。
我還要告訴他,借口别人管不好家産而占為己有,是一種與軍事掠奪沒有什麼區别的文化掠奪…… 我相信,也會有一種可能,盡管概率微乎其微——我的激情和邏輯終于壓倒了斯坦因,于是車隊果真被我攔了下來。
那麼,接下來該怎麼辦呢?當然應該送繳京城。
但當時,藏經洞文物不是也有一批送京的嗎?其情景是,沒有木箱,隻用席子捆紮,沿途官員缙紳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有些官員還把大車趕進自己的院子裡精挑細選,擇優盜取;怕到京後點數不符,便把長卷撕成幾個短卷來湊數搪塞。
當然,更大的麻煩是,那時的中國處處軍閥混戰,北京更是亂成一團。
在兵丁和難民的洪流中,誰也不知道腳下的土地明天将會插上哪家的軍旗。
幾輛裝載古代經卷的車怎麼才能通過?怎樣才能到達? 那麼,不如叫住斯坦因,還是讓他拉到倫敦的博物館裡去吧。
但我當然不會這麼做。
我知道斯坦因看出了我的難處,因為他一次次回頭看我。
我假裝沒有看見,隻用眼角餘光默送他和蔣孝琬慢慢遠去,終于消失在黛褐色的山丘後面。
然後,我再回過身來。
長長一排車隊,全都停在蒼茫夜色裡,由我掌管。
但是,明天該去何方? 這裡也難,那裡也難,我左思右想,最後隻能跪倒在沙漠裡,大哭一場。
哭聲,像一匹受傷的狼在黑夜裡嗥叫。
五 一九四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八十二歲的斯坦因在阿富汗的喀布爾去世。
此時是中國抗日戰争進行得最艱苦的日子。
中國,又一次在生死關頭被他人認知,也被自己認知。
在斯坦因去世的前一天,倫敦舉行“中國日”活動,博物館裡的敦煌文物又一次引起熱烈關注。
在斯坦因去世的同一天,中國曆史學會在重慶成立。
我知道處于彌留之際的斯坦因不可能聽到這兩個消息。
有一件小事讓我略感奇怪,那就是斯坦因的墓碑銘文: 馬克·奧裡爾·斯坦因 印度考古調查局成員 學者、探險家兼作家 通過極為困難的印度、中國新疆、波斯、伊拉克之行,擴展了知識領域 他平生帶給西方世界最大的轟動是敦煌藏經洞,為什麼在墓碑銘文裡故意回避了,隻提“中國新疆”?敦煌并不在新疆,而是在甘肅。
我約略知道此間原因。
那就是,他在莫高窟的所作所為,已經受到文明世界越來越嚴厲的譴責。
阿富汗的喀布爾,是斯坦因非常陌生的地方,整整四十年一直想進去而未被允許,剛被允許進入,卻什麼也沒有看到就離開了人世。
他被安葬在喀布爾郊區的一個外國基督教徒公墓裡,但他的靈魂又怎麼能安定下來?直到今天,這裡還備受着貧困、戰亂和宗教極端主義的包圍。
而且,蔓延四周的宗教極端主義,正好與他信奉的宗教完全對立。
小小的墓園,是那樣孤獨、荒涼和脆弱。
我想,他的靈魂最渴望的,是找一個黃昏,一個與他趕着車隊離開時一樣的黃昏,再潛回敦煌去看看。
如果真有這麼一個黃昏,那麼,他見了那座道士塔,會與王圓箓說什麼呢? 我想,王圓箓不會向他抱怨什麼,卻會在他面前稍稍顯得有點趾高氣揚。
因為道士塔前,天天遊人如潮,雖然誰也沒有投來過尊重的目光;而斯坦因的墓地前,永遠阒寂無人。
至于另一個男人,那個蔣孝琬的墳墓在哪裡,我就完全不知道了。
有知道的朋友,能告訴我嗎?
因此,他反而認為這位“斯大人”是“布施者”。
斯坦因向他招過手,擡起頭來看看天色。
一位年輕詩人寫道,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豔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
我又想到了另一位年輕詩人的詩——他叫李曉桦,詩是寫給下令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勳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視着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麼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麼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麼你我各乘一匹戰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雲的戰陣 決勝負于城下 對于斯坦因這些學者,這些詩句也許太硬。
但是,除了這種辦法,還有什麼方式能阻攔他們呢? 我可以不帶劍,甚至也不騎馬,隻是伸出雙手做出阻攔的動作,站在沙漠中間,站在他們車隊的正對面。
滿臉堆笑地走上前來的,一定是蔣孝琬。
我扭頭不理他,隻是直視着斯坦因,要與他辯論。
我要告訴他,把世間文物統統拔離原生的土地,運到地球的另一端收藏展覽,是文物和土地的雙向失落、兩敗俱傷。
我還要告訴他,借口别人管不好家産而占為己有,是一種與軍事掠奪沒有什麼區别的文化掠奪…… 我相信,也會有一種可能,盡管概率微乎其微——我的激情和邏輯終于壓倒了斯坦因,于是車隊果真被我攔了下來。
那麼,接下來該怎麼辦呢?當然應該送繳京城。
但當時,藏經洞文物不是也有一批送京的嗎?其情景是,沒有木箱,隻用席子捆紮,沿途官員缙紳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有些官員還把大車趕進自己的院子裡精挑細選,擇優盜取;怕到京後點數不符,便把長卷撕成幾個短卷來湊數搪塞。
當然,更大的麻煩是,那時的中國處處軍閥混戰,北京更是亂成一團。
在兵丁和難民的洪流中,誰也不知道腳下的土地明天将會插上哪家的軍旗。
幾輛裝載古代經卷的車怎麼才能通過?怎樣才能到達? 那麼,不如叫住斯坦因,還是讓他拉到倫敦的博物館裡去吧。
但我當然不會這麼做。
我知道斯坦因看出了我的難處,因為他一次次回頭看我。
我假裝沒有看見,隻用眼角餘光默送他和蔣孝琬慢慢遠去,終于消失在黛褐色的山丘後面。
然後,我再回過身來。
長長一排車隊,全都停在蒼茫夜色裡,由我掌管。
但是,明天該去何方? 這裡也難,那裡也難,我左思右想,最後隻能跪倒在沙漠裡,大哭一場。
哭聲,像一匹受傷的狼在黑夜裡嗥叫。
五 一九四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八十二歲的斯坦因在阿富汗的喀布爾去世。
此時是中國抗日戰争進行得最艱苦的日子。
中國,又一次在生死關頭被他人認知,也被自己認知。
在斯坦因去世的前一天,倫敦舉行“中國日”活動,博物館裡的敦煌文物又一次引起熱烈關注。
在斯坦因去世的同一天,中國曆史學會在重慶成立。
我知道處于彌留之際的斯坦因不可能聽到這兩個消息。
有一件小事讓我略感奇怪,那就是斯坦因的墓碑銘文: 馬克·奧裡爾·斯坦因 印度考古調查局成員 學者、探險家兼作家 通過極為困難的印度、中國新疆、波斯、伊拉克之行,擴展了知識領域 他平生帶給西方世界最大的轟動是敦煌藏經洞,為什麼在墓碑銘文裡故意回避了,隻提“中國新疆”?敦煌并不在新疆,而是在甘肅。
我約略知道此間原因。
那就是,他在莫高窟的所作所為,已經受到文明世界越來越嚴厲的譴責。
阿富汗的喀布爾,是斯坦因非常陌生的地方,整整四十年一直想進去而未被允許,剛被允許進入,卻什麼也沒有看到就離開了人世。
他被安葬在喀布爾郊區的一個外國基督教徒公墓裡,但他的靈魂又怎麼能安定下來?直到今天,這裡還備受着貧困、戰亂和宗教極端主義的包圍。
而且,蔓延四周的宗教極端主義,正好與他信奉的宗教完全對立。
小小的墓園,是那樣孤獨、荒涼和脆弱。
我想,他的靈魂最渴望的,是找一個黃昏,一個與他趕着車隊離開時一樣的黃昏,再潛回敦煌去看看。
如果真有這麼一個黃昏,那麼,他見了那座道士塔,會與王圓箓說什麼呢? 我想,王圓箓不會向他抱怨什麼,卻會在他面前稍稍顯得有點趾高氣揚。
因為道士塔前,天天遊人如潮,雖然誰也沒有投來過尊重的目光;而斯坦因的墓地前,永遠阒寂無人。
至于另一個男人,那個蔣孝琬的墳墓在哪裡,我就完全不知道了。
有知道的朋友,能告訴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