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堂來。
毫無疑問的是,同時也還需要用常人的克制來進行報道的是,一種不知疲倦的、無所畏懼的親熱溫良最終戰勝了天底下最為突兀冷漠的孤獨。
好一種勝利,這種勝利在雙方極端——我特别強調這個字眼:極端不同的情況下,亦即就它們之間的精神距離來看,隻可能具有一個确定的性質,而且這種勝利,始終也隻會是在這個意義上,通過精靈般的方式,全力以赴地去取得。
我心裡非常清楚,就施維爾特費格喜好調情的天性而言,這種親熱對孤獨的征服,有意也好,無意也罷,從一開始就是帶上了這層特殊的意思和色彩的——但這并不是說它就缺乏較為高尚的動機。
相反:當這位追求者說,在他眼裡,阿德裡安的友誼對于他的天性的補充是多麼必要,這種友誼能夠多麼多麼地促進他、提升他和完善他,當他說這話的時候,他真的是非常認真的;隻是他缺少足夠的邏輯性,竟然為達到占有的目的而動用種種天生的調情手段——而後呢,而當由他所激起的那種憂郁的好感并未否定性愛的諷刺特征時,他卻又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
盡管如此,對我而言,眼睜睜地看着:這個被征服的人不僅覺察不到他已經被施了魔法,反而把一個根本就是屬于那另外一個部分的倡議歸在了自己名下;眼睜睜地看着:他對于一種更應該是歸在誘惑名下的露骨地流露不尊重的應允和迎合,似乎卻是無比充滿想象力地感到驚奇。
對我而言,最怪異和最震撼的事情莫過于此。
誠然,他曾說起過那個因為感傷和情感而毫不動搖、毫不困惑的奇迹,我也一點不懷疑這種“驚訝”可以追溯到那個已經變得十分遙遠的傍晚,在那個晚上,施維爾特費格走進他的房間,懇請他回去參加他們的社交聚會,說沒有他很無聊。
可是,在發生這種所謂的奇迹的時候,每每真正起作用的卻是可憐的魯迪的那些一再為人所稱道的高尚的、追求藝術自由的和正直的性格特點。
我手頭有一封信,時間約莫是在布林格爾家舉辦那次社交晚會的前後,阿德裡安給施維爾特費格寫過一封信,後者理應銷毀這封信才是,可是他卻把它保存了起來,一是因為敬畏,二來肯定也是想留作戰利品。
我拒絕引用這封信裡的話,相反,我隻願意說它是一份人性的文獻,這份文獻所起的作用就如同揭開一個傷疤,寫信的人認為,這個傷口的痛苦的裸露在外根本就是一種巨大的冒險。
那不是什麼冒險。
不過,證明那不是什麼冒險的方式倒是蠻漂亮的。
當時,收信人一收到信便趕緊地,以最快的速度,不帶任何折磨人的耽擱猶豫地跑到普菲弗爾林,說出心裡話,信誓旦旦地緻以最為嚴肅認真的謝意——展露出一種簡單的、大膽的和忠心與溫存兼具的行為方式,殷勤有加,想方設法不讓人感到不好意思……我不得不對此進行贊揚。
我無法不這樣做。
我倒是并不反對的,我猜測,譜寫和贈與那部小提琴協奏曲的決定正是乘着這次機會作出的。
阿德裡安因此去了維也納。
他因此也随後和魯迪·施維爾特費格一起登上了那座位于匈牙利的莊園城堡。
待他們從那裡返回之後,魯道夫便開始享有那種因為童年的緣故此前一直是隻為我一個人所獨享的殊榮:他和阿德裡安彼此開始以你相稱。
[1]夏爾·奧古斯特·德·貝裡奧(1802-1870):比利時小提琴家,作曲家。
[2]亨利·維厄唐(1820-1881):比利時小提琴家、作曲家,為法國、比利時小提琴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3]亨利克·維尼亞夫斯基(1835-1880):波蘭小提琴家、作曲家。
[4]一種解熱強壯劑。
[5]蘭納(1801-1843):奧地利作曲家,對推動維也納圓舞曲體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代表作有《宮廷舞會圓舞曲》、《浪漫風格圓舞曲》等。
[6]一種在法國西南城市波爾多附近的村農生産的利口酒,成分由不同的燒酒和52種草本植物組成。
[7]歌德的成長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中的一個女性人物,是獨立于道德之外的感性的化身。
毫無疑問的是,同時也還需要用常人的克制來進行報道的是,一種不知疲倦的、無所畏懼的親熱溫良最終戰勝了天底下最為突兀冷漠的孤獨。
好一種勝利,這種勝利在雙方極端——我特别強調這個字眼:極端不同的情況下,亦即就它們之間的精神距離來看,隻可能具有一個确定的性質,而且這種勝利,始終也隻會是在這個意義上,通過精靈般的方式,全力以赴地去取得。
我心裡非常清楚,就施維爾特費格喜好調情的天性而言,這種親熱對孤獨的征服,有意也好,無意也罷,從一開始就是帶上了這層特殊的意思和色彩的——但這并不是說它就缺乏較為高尚的動機。
相反:當這位追求者說,在他眼裡,阿德裡安的友誼對于他的天性的補充是多麼必要,這種友誼能夠多麼多麼地促進他、提升他和完善他,當他說這話的時候,他真的是非常認真的;隻是他缺少足夠的邏輯性,竟然為達到占有的目的而動用種種天生的調情手段——而後呢,而當由他所激起的那種憂郁的好感并未否定性愛的諷刺特征時,他卻又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
盡管如此,對我而言,眼睜睜地看着:這個被征服的人不僅覺察不到他已經被施了魔法,反而把一個根本就是屬于那另外一個部分的倡議歸在了自己名下;眼睜睜地看着:他對于一種更應該是歸在誘惑名下的露骨地流露不尊重的應允和迎合,似乎卻是無比充滿想象力地感到驚奇。
對我而言,最怪異和最震撼的事情莫過于此。
誠然,他曾說起過那個因為感傷和情感而毫不動搖、毫不困惑的奇迹,我也一點不懷疑這種“驚訝”可以追溯到那個已經變得十分遙遠的傍晚,在那個晚上,施維爾特費格走進他的房間,懇請他回去參加他們的社交聚會,說沒有他很無聊。
可是,在發生這種所謂的奇迹的時候,每每真正起作用的卻是可憐的魯迪的那些一再為人所稱道的高尚的、追求藝術自由的和正直的性格特點。
我手頭有一封信,時間約莫是在布林格爾家舉辦那次社交晚會的前後,阿德裡安給施維爾特費格寫過一封信,後者理應銷毀這封信才是,可是他卻把它保存了起來,一是因為敬畏,二來肯定也是想留作戰利品。
我拒絕引用這封信裡的話,相反,我隻願意說它是一份人性的文獻,這份文獻所起的作用就如同揭開一個傷疤,寫信的人認為,這個傷口的痛苦的裸露在外根本就是一種巨大的冒險。
那不是什麼冒險。
不過,證明那不是什麼冒險的方式倒是蠻漂亮的。
當時,收信人一收到信便趕緊地,以最快的速度,不帶任何折磨人的耽擱猶豫地跑到普菲弗爾林,說出心裡話,信誓旦旦地緻以最為嚴肅認真的謝意——展露出一種簡單的、大膽的和忠心與溫存兼具的行為方式,殷勤有加,想方設法不讓人感到不好意思……我不得不對此進行贊揚。
我無法不這樣做。
我倒是并不反對的,我猜測,譜寫和贈與那部小提琴協奏曲的決定正是乘着這次機會作出的。
阿德裡安因此去了維也納。
他因此也随後和魯迪·施維爾特費格一起登上了那座位于匈牙利的莊園城堡。
待他們從那裡返回之後,魯道夫便開始享有那種因為童年的緣故此前一直是隻為我一個人所獨享的殊榮:他和阿德裡安彼此開始以你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