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合起來考察為宜。
事實上,自從直接的對存在的信任消失之後,要在以前,這種信任是被納入事先存在的整體秩序之中的結果,我指的是浸透着神聖的對啟示真理具有一定的意向性的秩序……自其瓦解以及現代社會形成以來,我們同人和物的關系變得撲朔迷離和錯綜複雜起來,除了問題和不确定性就不再有别的什麼了,以至于對真理的構想大有停滞不前和絕望而終之勢。
因為土崩瓦解而企盼推動新秩序的力量的崛起,這種期望是普遍的,盡管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期盼在我們德國人這裡顯得尤為真誠和迫切,别的國家的人,要麼因為比我們強大,要麼因為比我們麻木,而用不着像我們這樣深受曆史命運之苦……” “是要麻木些,”馮·托伊特雷本語氣堅決地說道。
“這是你說的,托伊特雷本。
可是,如果我們尖銳的曆史心理問題和意識算作我們的民族的榮譽,并把緻力于新的整體秩序的追求等同于德意志的民族性,那麼,這樣一來,我們其實就已經開始獻身于一個其真實性值得懷疑、而其傲慢無禮卻是無庸置疑的神話,也就是說,那個種族的神話連同其武夫類型的組織浪漫,這種浪漫不是别的,而是用基督教來粉飾的自然異教,而且,它還把救世主封為‘天使之主’。
這可真的稱得上是一種嚴重受到惡魔威脅的狀況啊……” “那麼,還有什麼呢?”德意志林問道,“除建立秩序的特質外,惡魔的力量還隐藏在每一場生機勃勃的運動之中。
” “就讓我們直呼其名吧,”沙裴勒爾要求道;說這話的也有可能是胡普邁耶。
“這惡魔般的東西,說白了就是:欲望。
而這恰恰就是,今天的人們甚至利用欲望來為販賣形形色色的義務大造輿論,他們不惜把它也拉扯進來,還用欲望心理學來粉飾那古老的唯心主義,為的是造成真實度更高的動人印象。
所以,這種販賣可能依然還是欺騙……” 這裡,我隻能說“等等”了,因為時間到了,我對這次談話——或者說一次這樣的談話——的複述也該結束了。
當然,這次談話實際上還沒有結束,它仍在長時間地繼續進行,直至深夜,大家用“兩極的态度”和“具有曆史意識的分析”,用“超越時間的特質”、“存在的自然性”、“邏輯的辨證”和“現實的辨證”,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地大談特談,最後以不了了之告終,也就是說:以睡覺告終,第一主席巴沃林斯基提醒大家睡覺,因為第二天一大早——其實已經将近淩晨——還要準時上路呢。
值得感謝的是,友善的天性随時預備着睡眠,以接納這樣的談話并讓它在夢鄉中被遺忘,而已經好長時間沒有吱聲的阿德裡安則趁着我們往床上躺的工夫,用幾句話對這種情形進行了概述: “是的,晚安。
能夠一吐為快,把想說的話說出來真幸福啊。
讨論就應該隻在睡覺之前進行才好,因為有等候一旁的睡眠護架。
如果富于才思的談話結束之後,人還清醒得很,還要跑出去四處遊蕩,那才叫難受呢!” “這可是一種逃避的态度,”又有人咕噜道,随後,我們的谷倉裡就響起了第一批鼾聲,平靜地宣告植物性狀态的來臨,而幾個小時的植物狀态就足以恢複這些可愛的青年人的體力,使他們既能感激不盡地呼吸自然的氣息,欣賞自然的美景,又能進行必不可少的神學加哲學的辯論了,這樣的辯論幾乎從未中斷過,而在這樣的辯論中,大家彼此攻擊,彼此佩服,互相學習,互相促進。
每年六月份左右,圖林根盆地一望無際的深山密林間便會飄溢濃郁芬芳的茉莉和歐鼠李的花香,在這個風和日麗的時候,徒步穿過這片幾乎沒有工業痕迹的良田沃土及其友善的村莊和村裡木框架建築風格的民居,真可謂美妙無比,豈有不美之理;而走出農田,就進入以牧業為主的地區,沿着卡姆山脈兩邊長滿雲杉和山毛榉的山間小路——“仁恩山徑”,這條可以看到深不可測的維拉峽谷的山路從法蘭肯林山一直延伸到埃森納赫這座位于赫爾澤爾河之濱的城市,沿着這條路往前走,景色就會越來越美,越來越有意義,越來越浪漫,而阿德裡安關于青年對于自然的無動于衷,以及他關于精神讨論之後渴望進入夢鄉的言論,似乎并不特别奏效,甚至對他本人都難以奏效,因為,如果不是偏頭痛讓他不能說話的話,他對參加白天的閑聊積極着呢,而且,即便自然不能誘發他的熱情驚歎,即便他看它的眼光有些沉思内斂,不管怎樣,有一點我是不會懷疑的,這就是:它的圖景、節奏、高遠的旋律更深地進入他的、而非他的同伴的靈魂,而後來從他思想厚重的作品裡凸顯出來的一些短暫的純潔而松弛的美感使我不能不想起我們共同獲得的這些印象。
是的,這幾個小時,這幾天和這幾周是激動人心的。
野外生活的清新,空氣中的氧氣,風景,還有曆史的印象,都讓這些年輕人興奮不已,它們撩撥起他們思想的情愫,這些思想不免大學時代所特有的那種奢華和自由嘗試色彩。
要知道,這些思想在他們日後乏味的職業生涯中,在那種市儈的狀态裡——不管這是否有可能是一種精神的市儈——可是根本找不到用武之地的。
我常常在他們進行神學加哲學的辯論時凝視他們,并且想象着,他們中的有些人以後總有一天,會把他們這段“溫福裡德”時光視作他們人生當中最偉大的一個片段。
我凝視他們,也凝視阿德裡安——懷着那種清晰得不能再清晰的預感,即他肯定不是這樣來看待這段時光的。
如果說我作為非神學系學生是他們當中的一個旁聽者,那麼他,盡管是學神學的,卻更是一個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旁聽者。
為什麼呢?因為我不無壓抑地感覺到,有一條命運的鴻溝橫在這些有追求的高雅青年和他的生命存在之間,兩者的生活軌迹截然不同,前者是很好的、甚至是優秀的等閑之輩,注定不久就會從逍遙自在的、躍躍欲試的小青年行列轉入中規中矩的市民生活,而後者則是一個已經被暗中打上了記号的人,他将永遠不會離開那條荊棘叢生的精神之路,天知道他會在這條路上走多遠,而且,他的目光,他的永遠不會完全融化為兄弟之情的姿态,他在說你和你們以及我們時的障礙,也都讓我,或許還有其餘的人,感覺到,他對這種差别也是有所覺察的。
實際上,早在他的第四個學期開學的時候,就已經有迹象表明,我的這位朋友打算在第一次大考來臨之前中斷他的神學學習了。
[1]此處為音譯,德文為Deutschlin,字面意思可理解為“德意志小子或德國小子”。
[2]此處為音譯,德文為Arzt,字面意思可理解為“醫生”。
[3]意大利語,字面意思為“再生,複活”,也指歐洲14至16世紀的文藝複興運動。
這場被視為近代開端的運動于13世紀晚期最先從意大利開始,随後迅速傳遍歐洲,轉向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和文學是其最重要的綱領。
[4]索倫·克爾凱郭爾(1813-1855):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
[5]暗指德國畫家阿爾布萊希特·丢勒(1471-1528)的銅版畫《騎士、死神和魔鬼》。
[6]雅克·維尼格涅·博絮埃(1627-1704):法國路易十四時期著名的基督教史學家,1670年起為太傅。
[7]布萊士·帕斯卡(1623-1662):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和神學家,17至18世紀法國天主教詹孫教旨運動的著名代表人物。
事實上,自從直接的對存在的信任消失之後,要在以前,這種信任是被納入事先存在的整體秩序之中的結果,我指的是浸透着神聖的對啟示真理具有一定的意向性的秩序……自其瓦解以及現代社會形成以來,我們同人和物的關系變得撲朔迷離和錯綜複雜起來,除了問題和不确定性就不再有别的什麼了,以至于對真理的構想大有停滞不前和絕望而終之勢。
因為土崩瓦解而企盼推動新秩序的力量的崛起,這種期望是普遍的,盡管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期盼在我們德國人這裡顯得尤為真誠和迫切,别的國家的人,要麼因為比我們強大,要麼因為比我們麻木,而用不着像我們這樣深受曆史命運之苦……” “是要麻木些,”馮·托伊特雷本語氣堅決地說道。
“這是你說的,托伊特雷本。
可是,如果我們尖銳的曆史心理問題和意識算作我們的民族的榮譽,并把緻力于新的整體秩序的追求等同于德意志的民族性,那麼,這樣一來,我們其實就已經開始獻身于一個其真實性值得懷疑、而其傲慢無禮卻是無庸置疑的神話,也就是說,那個種族的神話連同其武夫類型的組織浪漫,這種浪漫不是别的,而是用基督教來粉飾的自然異教,而且,它還把救世主封為‘天使之主’。
這可真的稱得上是一種嚴重受到惡魔威脅的狀況啊……” “那麼,還有什麼呢?”德意志林問道,“除建立秩序的特質外,惡魔的力量還隐藏在每一場生機勃勃的運動之中。
” “就讓我們直呼其名吧,”沙裴勒爾要求道;說這話的也有可能是胡普邁耶。
“這惡魔般的東西,說白了就是:欲望。
而這恰恰就是,今天的人們甚至利用欲望來為販賣形形色色的義務大造輿論,他們不惜把它也拉扯進來,還用欲望心理學來粉飾那古老的唯心主義,為的是造成真實度更高的動人印象。
所以,這種販賣可能依然還是欺騙……” 這裡,我隻能說“等等”了,因為時間到了,我對這次談話——或者說一次這樣的談話——的複述也該結束了。
當然,這次談話實際上還沒有結束,它仍在長時間地繼續進行,直至深夜,大家用“兩極的态度”和“具有曆史意識的分析”,用“超越時間的特質”、“存在的自然性”、“邏輯的辨證”和“現實的辨證”,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地大談特談,最後以不了了之告終,也就是說:以睡覺告終,第一主席巴沃林斯基提醒大家睡覺,因為第二天一大早——其實已經将近淩晨——還要準時上路呢。
值得感謝的是,友善的天性随時預備着睡眠,以接納這樣的談話并讓它在夢鄉中被遺忘,而已經好長時間沒有吱聲的阿德裡安則趁着我們往床上躺的工夫,用幾句話對這種情形進行了概述: “是的,晚安。
能夠一吐為快,把想說的話說出來真幸福啊。
讨論就應該隻在睡覺之前進行才好,因為有等候一旁的睡眠護架。
如果富于才思的談話結束之後,人還清醒得很,還要跑出去四處遊蕩,那才叫難受呢!” “這可是一種逃避的态度,”又有人咕噜道,随後,我們的谷倉裡就響起了第一批鼾聲,平靜地宣告植物性狀态的來臨,而幾個小時的植物狀态就足以恢複這些可愛的青年人的體力,使他們既能感激不盡地呼吸自然的氣息,欣賞自然的美景,又能進行必不可少的神學加哲學的辯論了,這樣的辯論幾乎從未中斷過,而在這樣的辯論中,大家彼此攻擊,彼此佩服,互相學習,互相促進。
每年六月份左右,圖林根盆地一望無際的深山密林間便會飄溢濃郁芬芳的茉莉和歐鼠李的花香,在這個風和日麗的時候,徒步穿過這片幾乎沒有工業痕迹的良田沃土及其友善的村莊和村裡木框架建築風格的民居,真可謂美妙無比,豈有不美之理;而走出農田,就進入以牧業為主的地區,沿着卡姆山脈兩邊長滿雲杉和山毛榉的山間小路——“仁恩山徑”,這條可以看到深不可測的維拉峽谷的山路從法蘭肯林山一直延伸到埃森納赫這座位于赫爾澤爾河之濱的城市,沿着這條路往前走,景色就會越來越美,越來越有意義,越來越浪漫,而阿德裡安關于青年對于自然的無動于衷,以及他關于精神讨論之後渴望進入夢鄉的言論,似乎并不特别奏效,甚至對他本人都難以奏效,因為,如果不是偏頭痛讓他不能說話的話,他對參加白天的閑聊積極着呢,而且,即便自然不能誘發他的熱情驚歎,即便他看它的眼光有些沉思内斂,不管怎樣,有一點我是不會懷疑的,這就是:它的圖景、節奏、高遠的旋律更深地進入他的、而非他的同伴的靈魂,而後來從他思想厚重的作品裡凸顯出來的一些短暫的純潔而松弛的美感使我不能不想起我們共同獲得的這些印象。
是的,這幾個小時,這幾天和這幾周是激動人心的。
野外生活的清新,空氣中的氧氣,風景,還有曆史的印象,都讓這些年輕人興奮不已,它們撩撥起他們思想的情愫,這些思想不免大學時代所特有的那種奢華和自由嘗試色彩。
要知道,這些思想在他們日後乏味的職業生涯中,在那種市儈的狀态裡——不管這是否有可能是一種精神的市儈——可是根本找不到用武之地的。
我常常在他們進行神學加哲學的辯論時凝視他們,并且想象着,他們中的有些人以後總有一天,會把他們這段“溫福裡德”時光視作他們人生當中最偉大的一個片段。
我凝視他們,也凝視阿德裡安——懷着那種清晰得不能再清晰的預感,即他肯定不是這樣來看待這段時光的。
如果說我作為非神學系學生是他們當中的一個旁聽者,那麼他,盡管是學神學的,卻更是一個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旁聽者。
為什麼呢?因為我不無壓抑地感覺到,有一條命運的鴻溝橫在這些有追求的高雅青年和他的生命存在之間,兩者的生活軌迹截然不同,前者是很好的、甚至是優秀的等閑之輩,注定不久就會從逍遙自在的、躍躍欲試的小青年行列轉入中規中矩的市民生活,而後者則是一個已經被暗中打上了記号的人,他将永遠不會離開那條荊棘叢生的精神之路,天知道他會在這條路上走多遠,而且,他的目光,他的永遠不會完全融化為兄弟之情的姿态,他在說你和你們以及我們時的障礙,也都讓我,或許還有其餘的人,感覺到,他對這種差别也是有所覺察的。
實際上,早在他的第四個學期開學的時候,就已經有迹象表明,我的這位朋友打算在第一次大考來臨之前中斷他的神學學習了。
這場被視為近代開端的運動于13世紀晚期最先從意大利開始,随後迅速傳遍歐洲,轉向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和文學是其最重要的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