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兩天以來,小而險要的潼關城,大軍雲集,戒備得比往日更嚴。

    潼關沒有北門,隻有東門、西門、南門和上南門。

    從前天洪承疇的人馬開到了潼關以後,每個城門都派一個千總親率兵士多人把守,嚴查出入。

    城外,所有戰略要地,如通洛川和金盆坡等處,都駐滿了馬步軍隊,不僅家家戶戶都被軍隊占住,而且四郊帳幕羅列,戰馬成群。

    一到晚上,鼓角互起,馬嘶不斷,誰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官軍。

    從南往北的行人都得經過層層盤诘和留難,從北往南的旅客一概不許通行。

     太子太保挂兵部尚書兼右都禦史銜,陝西、三邊總督兼攝河南等五省軍事的洪承疇是今天黃昏前來到潼關的。

    他來的時候,既不用儀仗執事和鑼鼓開道,也不坐八擡大轎,而是穿着文官便服,騎着馬,雜在一大群騎馬的幕僚中間,在數百親信的将校和衛士的前呼後擁中突然而至。

     兩天以來,在潼關一帶哄傳總督已離開西安北上勤王,所以他的來到連地方官紳事前也不知道,不曾出迎。

    隻有潼關兵備道丁啟睿臨時得到通知,要他不要聲張,把道台衙門的大堂和簽押房騰出來以備總督急用。

    丁啟睿一聲令下,整個潼關城馬上靜街,家家關門閉戶,不許閑雜人等在街上行走。

    各城門加派守衛,以防意外,并派馬步哨官帶兵沿街巡邏。

    道台衙門的大門外邊,增加了許多衛士,分立兩行,箭上弦,刀出鞘,明盔亮甲,威武肅靜。

    丁啟睿趕快換上四品文官冠服,帶領少數親随,騎馬奔出潼關西門。

    才走了四五裡路,遇到駐紮在通洛川和金盆坡各處的幾位總兵官,率領重要将領不下一百餘人,并有數百親兵和将校衛護。

    相見之後,一同奔至十裡長亭,下馬等候。

    不到半個時辰,洪承疇到了。

    丁啟睿率領全體文武官員,文左武右,依照品級大小,分列官道兩旁跪迎。

    洪承疇下馬還禮,微笑點首,對大家說了幾句慰勉的話,随即繼續趕路,趁着暮煙四合,進了潼關城内。

     洪承疇是萬曆年間的進士出身,登第時年歲很輕,從此步步青雲直上,一帆風順,幾年前就做了陝西、三邊總督,挂兵部尚書銜,實際上也隻有五十出頭年紀。

    多年的戎馬生活使他的豐滿而白皙的臉孔染上了風塵顔色。

    奇怪的是,他一方面統率軍隊鎮壓農民起義,縱兵殺良冒功,一方面卻保持高級文官生涯所養成的服飾整潔和僞裝的儒雅風度。

    愈是飽經世故,他愈是磨去棱角,将心中的狠毒與奸詐深藏不露,能夠遇事不驕不躁,深謀遠慮。

    正因為他有這些長處,所以手下的将領都願意為他效力,楊嗣昌對他毫不嫉妒,而多忌多疑的皇帝也對他十分倚重。

    離開西安前,他接到了兩次皇帝手诏和三次兵部檄文,要他督率巡撫孫傳庭與在陝諸将火速将李自成一鼓殲滅,然後星夜勤王。

    雖然在給皇上的奏本中他總是誇大李自成的人數,叫嚷官軍方面缺乏糧饷和馬匹等困難,好像對勝利并無把握,但實際上他明白李自成所剩的人馬不多,而且長期來疲于奔命,孤立無援,反之,官軍處處都居于優勢,他的奏本不過是為自己留個餘地罷了。

    他滿心希望這次在潼關一戰成功,從此解除朝廷的西顧之憂,實現他數年來未竟之志。

    臨離開西安前夕,他同幾位親信幕僚蔔了課,扶了鸾,都很使他滿意。

    他如今不僅是希望獲得大勝,而且是希望把李自成、劉宗敏和高桂英等在陣前俘獲,獻俘阙下,讓皇上大大地高興一下。

     到了道台衙門,他到簽押房稍事休息,分别傳見幾位總兵和副将[1],簡單地詢問了前方軍情,便吩咐參将以上留下,其餘的将領們立即回防。

    吃過晚飯不久,巡撫孫傳庭率領着一大群将領從幾十裡以外的防地趕來了。

    洪承疇同孫傳庭有師生之誼,對傳庭的才幹頗為器重。

    盡管孫傳庭這個人鋒芒太露,有時對他也争長論短,但是他總是從大處着眼,對一些不愉快的事一笑置之。

    把傳庭讓進簽押房,屏退左右,他說了幾句寒暄和慰勉的話,拈須笑道: “白谷兄,自從逆賊高迎祥死後,陝西流賊共分四大股。

    四隊蠍子塊拓養坤一股,在去年秋天已經剿滅。

    大天王和過天星兩股,今春也為兄台分别擊潰,大天王随即投誠,過天星逃往河南、湖廣一帶。

    如今僅剩下闖賊李自成一股,尚未剿除,然亦智窮力竭,苟延時日。

    倘明日一戰能将闖賊生擒,我兄真乃建不世之功了。

    ” 孫傳庭欠身說道:“闖賊目下前後左右盡被官軍堵住,決不令其逃脫。

    明日如不能将其生擒,定必将其陣斬,以竟陝西剿賊全功,上慰宸衷,下安百姓。

    不過這都是仰賴恩師大人廟算[2]如神,調度有方,又加親臨前敵,鼓舞士氣。

    門生碌碌無能,何功之有!” 洪承疇看見孫傳庭志得意滿,驕氣露于辭色,也不計較,說了句“我兄太過謙了”,哈哈地笑了起來。

    笑過之後,他放低聲音說: “白谷兄,學生在路上接到你的密劄,知道你要在潼關南原設三伏以待闖賊。

    看來闖賊明日上午即可竄到潼關南原,所有埋伏都已就緒了麼?” “三道埋伏都已就緒。

    原來兵力尚嫌不足,幸蒙恩師俯允,準将孫顯祖和祖大弼兩總兵所有人馬調赴前敵,暫受門生節制,兵力已甚雄厚。

    看來逆賊縱然兇悍狡詐異常,亦難有一人漏網。

    ” “隻要能生擒逆賊,為朝廷解西顧之憂,即學生标營人馬明日亦将聽我兄指揮。

    ” “謝恩師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