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祯乘辇往皇後所住的坤甯宮去,在路上想着:“要是盧象升不贊同楊嗣昌的意見,對東虜撫既不行,戰又不能取勝,何以善後?”于是他搖搖頭,歎了口氣。

     [1]崇祯十一年——即公元1638年。

    本書内所有的年月日都依照中國的傳統習慣,使用皇帝年号和陰曆。

     [2]塘報——明代兵部在各省設提塘官,專管軍事情報,又在各府縣設塘馬,擔任打探軍情和傳送軍情報告。

    所以關于軍情的報告就叫做塘報。

     [3]首輔——洪武年間朱元璋借口宰相胡惟庸謀反,廢除宰相制,而由幾位大臣組織内閣,稱做閣臣或輔臣,其首席閣臣稱做首輔。

     [4]禦用監——明朝宮中内官分十二個衙門,禦用監是其中之一。

     [5]南熏秘玩——宮中有一個南熏殿,專藏名貴的書畫。

     [6]齊化門——朝陽門在元朝叫做齊化門,明朝人還常常習慣地叫它的舊名。

     [7]東虜——明朝因滿洲在北京城東北稱之為東虜(也稱建虜),含有輕蔑的意思。

    書中人物對話中的“滿鞑子”、“鞑虜”等,都是當時人對滿族統治者和清兵侮辱性的稱呼。

     [8]宣、大——明朝邊防上的一個軍區,轄宣化和大同兩巡撫,軍區司令官稱為總督,駐陽和。

    盧象升兼管山西軍區,所以山西軍隊也歸他指揮。

     [9]撫——意思是招撫、招安。

     [10]關甯鐵騎——明末最精銳的邊防軍,駐紮在山海關和甯遠(在錦州地區)一帶,以騎兵為主,故稱為關甯鐵騎。

    關甯和冀東是一個軍區,軍區長官稱薊遼總督。

     [11]楊閣老——即兵部尚書楊嗣昌。

    “閣老”是明朝官場中對内閣輔臣的尊稱。

     [12]南京——明朝自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遷都北京後,南京改為留都仍設中央各衙門和文武朝臣。

     [13]三大營——明朝拱衛北京的軍隊總稱三大營,包括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

    因系京城衛戍部隊,所以又稱“京營”。

     [14]主事——六品文官,是中央各部中的“處長”。

     [15]裡甲——最基層的社會和政權組織,裡等于保,裡之下是甲。

     [16]本兵——兵部尚書,明朝習慣稱做本兵。

     [17]行款——明清兩朝的政治術語,就是議和。

     [18]遼撫——遼東巡撫的簡稱。

     [19]邸報——又稱邸抄。

    古代手抄的官方報紙。

    明代用木刻版印刷,崇祯十一年改為活字印刷,以登載诏令、奏疏、塘報等為内容。

     [20]臣工——古人對群臣百官的習慣說法。

     [21]俺答——蒙古族的一個重要領袖,活動于如今内蒙古自治區西部和河套一帶,晚年受明朝封為順義侯。

     [22]貢馬互市——俺答用馬匹交換明朝貨物,這種交換叫做互市。

    另外俺答每年也送給明朝廷一些馬匹作為貢物。

     [23]九邊——明朝從遼東到甯夏,設立九個邊防軍區,稱為九邊。

     [24]熊文燦——貴州永甯人,當時挂兵部尚書銜,總理南京、河南、山西、陝西、四川、湖廣(湖北和湖南)軍務,簡稱“總理”。

     [25]四正六隅、網張十面——以陝西、河南、湖廣和江北為四個正面戰線,即主要戰場,叫做“四正”,由四位巡撫“分剿而專防”。

    以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個側面戰場,即輔助戰場,叫做“六隅”,由六位巡撫“分防而協剿”。

    在這個大網裡,總理和總督“随賊所向專征讨”。

     [26]三個月……限期——從崇祯十年十二月到十一年二月。

     [27]甲仗——泛指盔甲和兵器。

     [28]陝西——明朝的陝西省包括今甘肅、甯夏全境和青海省的一部分,今西甯市亦在陝西省内。

     [29]獻俘阙下——“阙”是宮門。

    明朝獻俘的地方是在午門。

     [30]烏鴉們——明末北京官場中罵谏官為烏鴉,意思是說他們的言論像烏鴉的不祥叫聲。

     [31]平台——紫禁城内建極殿(清朝改稱保和殿)的右後門又稱平台,是崇祯帝平日召見群臣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