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四建築
關燈
小
中
大
轉眼就是一九六四年的春天。
這年的春天,多風多雨,寒潮頻襲,是個黴種爛秧的季節。
芙蓉河岸上,僅存的一棵老芙蓉樹這時開了花,而街口那棵連年繁花滿枝的皂角樹卻趕上了公年,一朵花都不出。
鎮上一時議論紛紛,不曉得是主兇主吉。
據老輩人講,芙蓉樹春日開花這等異事,他們經見過三次:頭次是宣統二年發瘟疫,鎮上人丁死亡過半,主兇;二次是民國二十二年發大水,鎮上水汪汪,變成養魚塘,整整半個月才退水,主災;三次是一九四九年解放大軍南下,清匪反霸,窮人翻身,主吉。
至於皂角樹不開花,不結扁長豆莢,老輩人也有講法,說是主污濁,世事流年不利。
至於今年芙蓉樹春日開花和皂角樹逢公年兩件異事碰在一起,火相克,或許大吉大利,或許鎮上人家會有不測禍福等等。
一時鎮上人心惶惶,貓狗不安。
可是畢竟解放都十三、四年了,墟場上連個測字先生也不易找見,因之有些人便去找“天上的事情曉得一半,地上的事情曉得全”的五類分子秦書田求教。
秦書田這家夥卻假裝積極,好像比一般社員群衆覺悟還高、思想還進步似的,竟唱開了高調,說以上言論都是不讀書,不懂生物學、生态學為何物造成的,硬把世事變遷、自然災害和草木花卉的變異現象扯在一起,做出了種種迷信解釋,等等。
最後還引用了革命導師關於“在一個文盲充塞的國度裡是不可能建設共産主義”的教導,來說服大家,來上政治課,妄圖以此來擡高身價,顯示他有文化知識的優越性,貶低社員群衆的思想覺悟呢。
然而自然界的某些變異現象,卻往往不遲不早地和社會生活裡的某些重大事件巧合在一起。
二月下旬,縣委社教工作組進駐了芙蓉鎮。
組長就是原先國營飲食店的女經理。
李國香這回來,衣着樸素,面色沉靜,好些日子都不大露面,住在鎮上的一戶“現貧農”家--王秋赦的吊腳樓上,學當年土改工作隊搞“紮根串連”。
山鎮上的居民對上級派來的工作同志向來十分敬重。
對於政治,對於形勢,卻表現出一種耳目閉塞的頑愚。
死水一般平靜的生活,舊有的風俗人情,就像一劑效用長久的蒙汗藥,使他們麻木、遲鈍。
就連谷燕山、黎滿庚這些見過世面的頭面人物,也以為生活的牛車輪子還會吱吱嘎嘎、不緊不慢地照常轉動。
對於李國香的重新出現,他們雖然心裡也掠過了幾絲陰雲,但沒有十分介意。
她在客位,自己在主位。
神仙下來問土地公。
他們就是這鎮上的土地公。
不管哪個仙姑奶奶、官家腦殼來,外禮外法的事,大約是難以辦起來的。
加上這段時間,谷燕山為着糧站發放一批早稻優良品種,黎滿庚為着大隊的春耕生産,忙還忙不赢呢。
工作組住進王秋赦的吊腳樓這件大事,暫時還沒有成為本鎮的重要新聞。
本鎮居民的注意力都被另一件事情吸引去了:擺米豆腐攤的胡玉音夫婦即将落成新樓屋了。
新樓屋渙散了人心,幹擾了運動。
胡玉音兩口子卻為了這新樓屋請人描圖、備料,請木匠泥匠,忙了一冬一春,都瘦掉了一身肉。
逢墟趕場的人卻講,“芙蓉姐子”人瘦點,倒越發顯得水靈鮮嫩了。
她的老胡記客棧已經十分破舊,打算蓋起新屋後拆除。
新樓屋就蓋在老胡記客棧的隔壁,屋基就是買得吊腳樓主王秋赦的。
據說王秋赦花掉兩百塊錢地皮款後又有些翻悔:賣賤了,黎桂桂夫婦起碼占了他一百塊錢的便宜。
就算他賒吃了兩年多的米豆腐,但一百塊錢就是一千碗呀!天啊,一千碗!他王秋赦就是牛腸馬肚也裝不下這許多呀。
可見生意人是放長線釣大魚,打的是鐵算盤--可如今,管你翻悔不翻悔,人家新樓屋已經蓋起了,一色的青磚青瓦,雪白的灰漿粉壁。
臨街正牆砌成個洋式牌樓,水泥塗抹,劃成一格格長方形塊塊,給人一種莊重的整體感。
樓上開着兩扇門窗兩用玻璃窗,兩門窗之間是一道長廊陽台,砌着菱花圖案。
樓下是青石階沿,紅漆大門。
一把會旋轉的“牛眼睛”銅鎖嵌進門闆裡。
這座建築物,真可謂土洋并舉、中西合璧了。
在芙蓉鎮青石闆街上,它和街頭、街中、街尾的百貨商店、南貨店、飲食店互相媲美,巍然聳立於它古老、破舊的鄰居們之上,可以稱為本鎮的第四大建築,而且是屬於私人所有!腳手架還沒有完全拆除,本鎮居民們就天天在圍觀、評價、感歎了。
社教工作組組長李國香同志也雜在人群中來觀看過幾回,并在小本本裡記下了幾條“群衆反映”: “攢錢好比針挑土,想不到賣米豆腐得厚利,蓋起大屋來!” “比解放前的茂源商号還氣派,比海通鹽行還排場!” “人無橫财不富,馬無夜草不肥--沒個三千兩千的,這樓屋怕拿不下。
” “黎桂桂這屠戶殺生出身,入贅在胡氏家,不曉得哪世人積下的德!” “胡玉音真是本鎮女子的頭塊牌,不聲不氣,票子沒有存進銀行,不曉得是夾在哪塊老磚縫縫裡--” 新屋落成,破舊的老客棧還沒拆除,就碰上芙蓉河岸老芙蓉樹春日裡開花的異事,胡玉音決定辦十來桌酒席沖一沖。
也是對街坊父老、泥木師傅的一種酬謝。
她先去請教了義兄滿庚哥。
大隊支書既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
胡玉音懂得這在頭頭們來說叫做“默認”。
接着
這年的春天,多風多雨,寒潮頻襲,是個黴種爛秧的季節。
芙蓉河岸上,僅存的一棵老芙蓉樹這時開了花,而街口那棵連年繁花滿枝的皂角樹卻趕上了公年,一朵花都不出。
鎮上一時議論紛紛,不曉得是主兇主吉。
據老輩人講,芙蓉樹春日開花這等異事,他們經見過三次:頭次是宣統二年發瘟疫,鎮上人丁死亡過半,主兇;二次是民國二十二年發大水,鎮上水汪汪,變成養魚塘,整整半個月才退水,主災;三次是一九四九年解放大軍南下,清匪反霸,窮人翻身,主吉。
至於皂角樹不開花,不結扁長豆莢,老輩人也有講法,說是主污濁,世事流年不利。
至於今年芙蓉樹春日開花和皂角樹逢公年兩件異事碰在一起,火相克,或許大吉大利,或許鎮上人家會有不測禍福等等。
一時鎮上人心惶惶,貓狗不安。
可是畢竟解放都十三、四年了,墟場上連個測字先生也不易找見,因之有些人便去找“天上的事情曉得一半,地上的事情曉得全”的五類分子秦書田求教。
秦書田這家夥卻假裝積極,好像比一般社員群衆覺悟還高、思想還進步似的,竟唱開了高調,說以上言論都是不讀書,不懂生物學、生态學為何物造成的,硬把世事變遷、自然災害和草木花卉的變異現象扯在一起,做出了種種迷信解釋,等等。
最後還引用了革命導師關於“在一個文盲充塞的國度裡是不可能建設共産主義”的教導,來說服大家,來上政治課,妄圖以此來擡高身價,顯示他有文化知識的優越性,貶低社員群衆的思想覺悟呢。
然而自然界的某些變異現象,卻往往不遲不早地和社會生活裡的某些重大事件巧合在一起。
二月下旬,縣委社教工作組進駐了芙蓉鎮。
組長就是原先國營飲食店的女經理。
李國香這回來,衣着樸素,面色沉靜,好些日子都不大露面,住在鎮上的一戶“現貧農”家--王秋赦的吊腳樓上,學當年土改工作隊搞“紮根串連”。
山鎮上的居民對上級派來的工作同志向來十分敬重。
對於政治,對於形勢,卻表現出一種耳目閉塞的頑愚。
死水一般平靜的生活,舊有的風俗人情,就像一劑效用長久的蒙汗藥,使他們麻木、遲鈍。
就連谷燕山、黎滿庚這些見過世面的頭面人物,也以為生活的牛車輪子還會吱吱嘎嘎、不緊不慢地照常轉動。
對於李國香的重新出現,他們雖然心裡也掠過了幾絲陰雲,但沒有十分介意。
她在客位,自己在主位。
神仙下來問土地公。
他們就是這鎮上的土地公。
不管哪個仙姑奶奶、官家腦殼來,外禮外法的事,大約是難以辦起來的。
加上這段時間,谷燕山為着糧站發放一批早稻優良品種,黎滿庚為着大隊的春耕生産,忙還忙不赢呢。
工作組住進王秋赦的吊腳樓這件大事,暫時還沒有成為本鎮的重要新聞。
本鎮居民的注意力都被另一件事情吸引去了:擺米豆腐攤的胡玉音夫婦即将落成新樓屋了。
新樓屋渙散了人心,幹擾了運動。
胡玉音兩口子卻為了這新樓屋請人描圖、備料,請木匠泥匠,忙了一冬一春,都瘦掉了一身肉。
逢墟趕場的人卻講,“芙蓉姐子”人瘦點,倒越發顯得水靈鮮嫩了。
她的老胡記客棧已經十分破舊,打算蓋起新屋後拆除。
新樓屋就蓋在老胡記客棧的隔壁,屋基就是買得吊腳樓主王秋赦的。
據說王秋赦花掉兩百塊錢地皮款後又有些翻悔:賣賤了,黎桂桂夫婦起碼占了他一百塊錢的便宜。
就算他賒吃了兩年多的米豆腐,但一百塊錢就是一千碗呀!天啊,一千碗!他王秋赦就是牛腸馬肚也裝不下這許多呀。
可見生意人是放長線釣大魚,打的是鐵算盤--可如今,管你翻悔不翻悔,人家新樓屋已經蓋起了,一色的青磚青瓦,雪白的灰漿粉壁。
臨街正牆砌成個洋式牌樓,水泥塗抹,劃成一格格長方形塊塊,給人一種莊重的整體感。
樓上開着兩扇門窗兩用玻璃窗,兩門窗之間是一道長廊陽台,砌着菱花圖案。
樓下是青石階沿,紅漆大門。
一把會旋轉的“牛眼睛”銅鎖嵌進門闆裡。
這座建築物,真可謂土洋并舉、中西合璧了。
在芙蓉鎮青石闆街上,它和街頭、街中、街尾的百貨商店、南貨店、飲食店互相媲美,巍然聳立於它古老、破舊的鄰居們之上,可以稱為本鎮的第四大建築,而且是屬於私人所有!腳手架還沒有完全拆除,本鎮居民們就天天在圍觀、評價、感歎了。
社教工作組組長李國香同志也雜在人群中來觀看過幾回,并在小本本裡記下了幾條“群衆反映”: “攢錢好比針挑土,想不到賣米豆腐得厚利,蓋起大屋來!” “比解放前的茂源商号還氣派,比海通鹽行還排場!” “人無橫财不富,馬無夜草不肥--沒個三千兩千的,這樓屋怕拿不下。
” “黎桂桂這屠戶殺生出身,入贅在胡氏家,不曉得哪世人積下的德!” “胡玉音真是本鎮女子的頭塊牌,不聲不氣,票子沒有存進銀行,不曉得是夾在哪塊老磚縫縫裡--” 新屋落成,破舊的老客棧還沒拆除,就碰上芙蓉河岸老芙蓉樹春日裡開花的異事,胡玉音決定辦十來桌酒席沖一沖。
也是對街坊父老、泥木師傅的一種酬謝。
她先去請教了義兄滿庚哥。
大隊支書既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
胡玉音懂得這在頭頭們來說叫做“默認”。
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