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
陳墨涵逆風伫立于山脊鞍部的一棵桐樹旁,雙手擎着八倍望遠鏡,梳篦式地搜索東邊半個凹凸山。
已是秋末冬初了,頭頂上的陽光黃得發昏,視野斑駁朦胧。
山坡褪去了綠色,桐樹們大都落下蜷曲的黃葉,裸下滿林子倔強的枝丫,無牽無挂地伸向天空,張揚着混混沌沌的肅殺之氣。
秋風微起,前方的山坳裡卷起幾團淡黃透明的飛塵。
某一瞬間,陳墨涵似乎聞到了一種特殊的氣味。
再舉目看看天上那輪陰陽怪氣的太陽,竟像一隻布滿血絲的眼球,正在不懷好意地注視着他。
手有些酸痛。
陳墨涵沉重地放下了望遠鏡。
整整一個上午,他的心情都很灰暗,隐隐約約地有一種不安的情緒,像一隻小而頑強的蟲子,一次又一次地咬噬着他的神經。
這種灰暗的情緒使他不明不白地墜入冥冥的黑暗之中,他預感到将要發生的那場阻擊戰可能比較棘手,少不了又是一場惡戰。
陳墨涵現在已經是石雲彪手下的作戰股長了。
作戰計劃是他自己拟定的立體防禦結構。
第一道防線為物障,大量設置鹿砦、地雷、木樁等物,攔阻敵人的第一輪沖擊波。
第二道防線為天然屏障,是一個幹涸的河道,寬約八丈,由步兵稍作加工,将兩岸削成一人多深的直壁,據此阻敵裝甲車和坦克。
第三道防線配置中程火力,并且已将第二道防線計劃在射擊諸元之内,待敵沖過第一道防線後,即行十分鐘炮火攔阻射擊,然後以團主力兩個營投入戰鬥,圍剿已遭火力重創之敵。
就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而言,不能不說陳墨涵的計劃是很嚴謹的,也符合兵法傳統的以逸待勞原則——擇地以待敵,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
問題是火力結構明顯薄弱。
在旅部參謀集訓隊受訓的時候,陳墨涵主修防禦專業,每天作業十個想定,把一座凹凸山的沙盤盤得爛熟于心,而且對在這一帶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樣式各種規模的攻防作戰,都曾有過模拟預想。
那時候他有個很深刻的體會,他發現打阻擊戰有點像守株待兔,隻要選擇好了“株”——也就是位置,那麼就會既主動又從容。
可是,假設敵人兵力雄厚,裝備優良,守方沒有充分之準備,守到最後,撞上來的恐怕就不是一隻兔子了,而極有可能是一隻兇猛的老虎。
守大株而待小兔則兔亡,守小株而待猛虎則株折,這也是兵家在運籌中應該充分注意的事。
眼下,陳墨涵還無法準确地把握即将出現的戰局是守大株待小兔還是守小株待猛虎。
諜報稱,近日日軍将發起第七次“掃蕩”,劉漢英獨立旅當面之敵為日軍兩個聯隊和僞軍三個大隊,估計戰鬥發起後,距此最近的馬陂縣城和白馬營據點之敵會出動增援。
劉漢英旅長指揮張嘉毓的二四六團在南亭集至宋莊一線警戒,保障石雲彪新七十九團右翼。
另有友軍陳埠縣縣大隊梁大牙部派出一個加強基幹中隊,由中隊長朱預道指揮,保障新編七十九團左翼。
不論是對張嘉毓團還是對梁大牙部,陳墨涵覺得都不是十分可靠,所以他計劃在本團主戰場右分界線812高地和左分界線799高地各放一個連。
審核作戰計劃時,石雲彪将陳墨涵标繪的作戰地圖和想定計劃反複看了幾遍,認為很好,近以待遠,固以待虛,重以待輕,本來就是原七十九軍的傳統戰法,陳墨涵在較短時間内便能悉心揣摩領會,而且運用自如,使石雲彪深感欣慰。
對于陳墨涵,自從當初把他要到自己麾下,石雲彪就認為這個知書達理而又能在威儀面前不卑不亢的書生将來能成大器。
殊不知,那時候劉旅長差點兒就把姓陳的小子同那個姓韓的妮子一起斃了。
劉漢英雖然嘴裡不明說,心裡對于傾向梅嶺的人卻是懷有反感的。
石雲彪自然不會槍斃陳墨涵,并且把他作為棟梁之材嚴加磨砺,甚至認為陳墨涵将來有可能成為自己的忠實心腹。
這次放手讓陳墨涵調撥全團以應戰,也有刻意考察的意思。
但是石雲彪自己卻犯了個錯誤。
他對陳墨涵呈報的防禦方案,總體無異議,隻是作了一個小小的改動,他掂起鉛筆在圖上輕輕地劃了個勾,再往左邊漫不經心地一甩,812高地上的那個連隊就被甩到799高地上——石雲彪對土八路比對張嘉毓更不放心。
陳墨涵吃驚不小,如果兵力充足的話,像這樣的戰鬥,812高地至少應放兩個連隊,與主防禦陣地形成強有力的掎角之勢。
而現在别說兩個連隊了,一兵一卒也沒有了。
“團座,敝職以為……”陳墨涵還想據理力争,石雲彪眨了一下獨眼說:“就這樣了,把團指揮所移到812高地上。
” 陳墨涵更加吃驚了。
他知道團座這次又窩了一肚子火。
這樣的事情,新七十九團組建之後已經經曆過好幾次了,每次拔據點,總是新七十九團進行剝皮戰,左打犄角,右打側翼,再作佯攻。
幾仗下來,雖然創敵不輕,但自己也大傷元氣。
而此時二四六團齊裝滿員,如同猛虎下山,一陣拳腳,幾乎不費什麼力氣就大功告成。
每每論功行賞,二四六團當仁不讓,而傷亡最大的新編第七十九團隻能退居其次,官兵均感心寒。
從兵力部署上看,這次阻擊戰故技重演,已經擁有十二個滿員建制連的二四六團,兵強馬壯地扼守一方天險,卻讓馬瘦毛長的新編七十九團在這一馬平川的山根下獨力支撐一個重要方向,其用意耐人尋味。
但是眼下格局已定,而且是屢見不鮮也是心照不宣的事情,誰也不能說三道四,更不敢惹一身“拒戰”的騷。
所以,石雲彪隻能再次打斷鋼牙,和着血淚往肚子裡吞。
陳墨涵理解團座的苦衷,但他不能苟同團座的固執。
賭氣歸賭氣,布陣謀局還是要慎重。
陳墨涵說:“團座,你一向教導我們,主不可怒而興師,将不可愠而緻戰,佐不可意氣攻守。
敝職以為部署兵力應從當前态勢着眼。
812高地上的那個連,是萬萬不能動的。
” 自從将陳墨涵視為堪造就之器之後,石雲彪一直都很重視陳墨涵的見解,豈料此次他卻一反常态,大大咧咧地說:“毋庸多慮,馬陂一線敵情虛實已經明朗,日軍不過區區兩個中隊。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他龍盤虎踞的二四六團未必守不住個彈丸之地。
要是真的退下來,那可就把劉旅長的臉丢光了。
” 石雲彪這樣一說,陳墨涵心裡更不踏實了——團座的想法仍然是源于賭氣啊。
他硬着頭皮說:“團座,張嘉毓用兵一貫明哲保身,倘若他在關鍵時刻後退一步,我們的右翼就全暴露在日軍的火力之下了。
我們不能不防。
” 石雲彪嘿嘿冷笑一聲說:“陳墨涵,你說得對。
可是這一回我就是要把半邊臉交給張嘉毓,他要是不給我擋住,撕破了口子,我石雲彪就戰死在812高地上。
反正小日本也是兔子尾巴長不了,我這隻獨眼狼能同鬼子拼上一命也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 陳墨涵驚呆了,他無法琢磨透團座的真實心态。
石雲彪又把獨眼對準地圖看了一會兒,不容置否地說:“我看就這樣,按計劃下命令吧。
”見陳墨涵仍在躊躇,正色補充道:“不要再患得患失了,作戰嘛,當斷不斷,反為其亂。
不能瞻前顧後婆婆媽媽的。
” 石雲彪就那麼撮着鉛筆漫不經心地輕輕一勾,便斷送了一個滿身正氣而又剛烈忠勇的中國抗日軍官的前程,也從此在陳墨涵的軍旅生涯中豎起了一面獵獵作響的旗幟。
直到很久之後,陳墨涵仍然能夠經常清晰地記起那個空中彌漫着肅殺之氣的蒼涼的下午,能夠清晰地看見飄零在蕭瑟秋風裡的落葉,還有石雲彪在研究作戰方案時說過的那些話……他有時候甚至想,石雲彪或許早就有了預感,他的軍旅人生已經走到盡頭,這就決定了在對凹凸山日軍最殘酷的一戰中,他将選擇一種獨具一格的姿勢倒下去,完成一個職業軍人最後的作業想定。
何以見得呢?石雲彪前所未有的固執或許就是一種暗示。
因為此後不久,英、美、中、蘇就簽訂了《波茨坦公告》,再往後不久,日本天皇就宣布無條件投降了。
石雲彪在凹凸山下決定他的兵力部署時,美國總統杜魯門正在大洋彼岸,躊躇滿志地擺弄着人類戰争史上的一個巨大的新奇玩意兒——原子彈。
石雲彪死在原子彈誕生之前。
已是秋末冬初了,頭頂上的陽光黃得發昏,視野斑駁朦胧。
山坡褪去了綠色,桐樹們大都落下蜷曲的黃葉,裸下滿林子倔強的枝丫,無牽無挂地伸向天空,張揚着混混沌沌的肅殺之氣。
秋風微起,前方的山坳裡卷起幾團淡黃透明的飛塵。
某一瞬間,陳墨涵似乎聞到了一種特殊的氣味。
再舉目看看天上那輪陰陽怪氣的太陽,竟像一隻布滿血絲的眼球,正在不懷好意地注視着他。
手有些酸痛。
陳墨涵沉重地放下了望遠鏡。
整整一個上午,他的心情都很灰暗,隐隐約約地有一種不安的情緒,像一隻小而頑強的蟲子,一次又一次地咬噬着他的神經。
這種灰暗的情緒使他不明不白地墜入冥冥的黑暗之中,他預感到将要發生的那場阻擊戰可能比較棘手,少不了又是一場惡戰。
陳墨涵現在已經是石雲彪手下的作戰股長了。
作戰計劃是他自己拟定的立體防禦結構。
第一道防線為物障,大量設置鹿砦、地雷、木樁等物,攔阻敵人的第一輪沖擊波。
第二道防線為天然屏障,是一個幹涸的河道,寬約八丈,由步兵稍作加工,将兩岸削成一人多深的直壁,據此阻敵裝甲車和坦克。
第三道防線配置中程火力,并且已将第二道防線計劃在射擊諸元之内,待敵沖過第一道防線後,即行十分鐘炮火攔阻射擊,然後以團主力兩個營投入戰鬥,圍剿已遭火力重創之敵。
就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而言,不能不說陳墨涵的計劃是很嚴謹的,也符合兵法傳統的以逸待勞原則——擇地以待敵,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
問題是火力結構明顯薄弱。
在旅部參謀集訓隊受訓的時候,陳墨涵主修防禦專業,每天作業十個想定,把一座凹凸山的沙盤盤得爛熟于心,而且對在這一帶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樣式各種規模的攻防作戰,都曾有過模拟預想。
那時候他有個很深刻的體會,他發現打阻擊戰有點像守株待兔,隻要選擇好了“株”——也就是位置,那麼就會既主動又從容。
可是,假設敵人兵力雄厚,裝備優良,守方沒有充分之準備,守到最後,撞上來的恐怕就不是一隻兔子了,而極有可能是一隻兇猛的老虎。
守大株而待小兔則兔亡,守小株而待猛虎則株折,這也是兵家在運籌中應該充分注意的事。
眼下,陳墨涵還無法準确地把握即将出現的戰局是守大株待小兔還是守小株待猛虎。
諜報稱,近日日軍将發起第七次“掃蕩”,劉漢英獨立旅當面之敵為日軍兩個聯隊和僞軍三個大隊,估計戰鬥發起後,距此最近的馬陂縣城和白馬營據點之敵會出動增援。
劉漢英旅長指揮張嘉毓的二四六團在南亭集至宋莊一線警戒,保障石雲彪新七十九團右翼。
另有友軍陳埠縣縣大隊梁大牙部派出一個加強基幹中隊,由中隊長朱預道指揮,保障新編七十九團左翼。
不論是對張嘉毓團還是對梁大牙部,陳墨涵覺得都不是十分可靠,所以他計劃在本團主戰場右分界線812高地和左分界線799高地各放一個連。
審核作戰計劃時,石雲彪将陳墨涵标繪的作戰地圖和想定計劃反複看了幾遍,認為很好,近以待遠,固以待虛,重以待輕,本來就是原七十九軍的傳統戰法,陳墨涵在較短時間内便能悉心揣摩領會,而且運用自如,使石雲彪深感欣慰。
對于陳墨涵,自從當初把他要到自己麾下,石雲彪就認為這個知書達理而又能在威儀面前不卑不亢的書生将來能成大器。
殊不知,那時候劉旅長差點兒就把姓陳的小子同那個姓韓的妮子一起斃了。
劉漢英雖然嘴裡不明說,心裡對于傾向梅嶺的人卻是懷有反感的。
石雲彪自然不會槍斃陳墨涵,并且把他作為棟梁之材嚴加磨砺,甚至認為陳墨涵将來有可能成為自己的忠實心腹。
這次放手讓陳墨涵調撥全團以應戰,也有刻意考察的意思。
但是石雲彪自己卻犯了個錯誤。
他對陳墨涵呈報的防禦方案,總體無異議,隻是作了一個小小的改動,他掂起鉛筆在圖上輕輕地劃了個勾,再往左邊漫不經心地一甩,812高地上的那個連隊就被甩到799高地上——石雲彪對土八路比對張嘉毓更不放心。
陳墨涵吃驚不小,如果兵力充足的話,像這樣的戰鬥,812高地至少應放兩個連隊,與主防禦陣地形成強有力的掎角之勢。
而現在别說兩個連隊了,一兵一卒也沒有了。
“團座,敝職以為……”陳墨涵還想據理力争,石雲彪眨了一下獨眼說:“就這樣了,把團指揮所移到812高地上。
” 陳墨涵更加吃驚了。
他知道團座這次又窩了一肚子火。
這樣的事情,新七十九團組建之後已經經曆過好幾次了,每次拔據點,總是新七十九團進行剝皮戰,左打犄角,右打側翼,再作佯攻。
幾仗下來,雖然創敵不輕,但自己也大傷元氣。
而此時二四六團齊裝滿員,如同猛虎下山,一陣拳腳,幾乎不費什麼力氣就大功告成。
每每論功行賞,二四六團當仁不讓,而傷亡最大的新編第七十九團隻能退居其次,官兵均感心寒。
從兵力部署上看,這次阻擊戰故技重演,已經擁有十二個滿員建制連的二四六團,兵強馬壯地扼守一方天險,卻讓馬瘦毛長的新編七十九團在這一馬平川的山根下獨力支撐一個重要方向,其用意耐人尋味。
但是眼下格局已定,而且是屢見不鮮也是心照不宣的事情,誰也不能說三道四,更不敢惹一身“拒戰”的騷。
所以,石雲彪隻能再次打斷鋼牙,和着血淚往肚子裡吞。
陳墨涵理解團座的苦衷,但他不能苟同團座的固執。
賭氣歸賭氣,布陣謀局還是要慎重。
陳墨涵說:“團座,你一向教導我們,主不可怒而興師,将不可愠而緻戰,佐不可意氣攻守。
敝職以為部署兵力應從當前态勢着眼。
812高地上的那個連,是萬萬不能動的。
” 自從将陳墨涵視為堪造就之器之後,石雲彪一直都很重視陳墨涵的見解,豈料此次他卻一反常态,大大咧咧地說:“毋庸多慮,馬陂一線敵情虛實已經明朗,日軍不過區區兩個中隊。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他龍盤虎踞的二四六團未必守不住個彈丸之地。
要是真的退下來,那可就把劉旅長的臉丢光了。
” 石雲彪這樣一說,陳墨涵心裡更不踏實了——團座的想法仍然是源于賭氣啊。
他硬着頭皮說:“團座,張嘉毓用兵一貫明哲保身,倘若他在關鍵時刻後退一步,我們的右翼就全暴露在日軍的火力之下了。
我們不能不防。
” 石雲彪嘿嘿冷笑一聲說:“陳墨涵,你說得對。
可是這一回我就是要把半邊臉交給張嘉毓,他要是不給我擋住,撕破了口子,我石雲彪就戰死在812高地上。
反正小日本也是兔子尾巴長不了,我這隻獨眼狼能同鬼子拼上一命也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 陳墨涵驚呆了,他無法琢磨透團座的真實心态。
石雲彪又把獨眼對準地圖看了一會兒,不容置否地說:“我看就這樣,按計劃下命令吧。
”見陳墨涵仍在躊躇,正色補充道:“不要再患得患失了,作戰嘛,當斷不斷,反為其亂。
不能瞻前顧後婆婆媽媽的。
” 石雲彪就那麼撮着鉛筆漫不經心地輕輕一勾,便斷送了一個滿身正氣而又剛烈忠勇的中國抗日軍官的前程,也從此在陳墨涵的軍旅生涯中豎起了一面獵獵作響的旗幟。
直到很久之後,陳墨涵仍然能夠經常清晰地記起那個空中彌漫着肅殺之氣的蒼涼的下午,能夠清晰地看見飄零在蕭瑟秋風裡的落葉,還有石雲彪在研究作戰方案時說過的那些話……他有時候甚至想,石雲彪或許早就有了預感,他的軍旅人生已經走到盡頭,這就決定了在對凹凸山日軍最殘酷的一戰中,他将選擇一種獨具一格的姿勢倒下去,完成一個職業軍人最後的作業想定。
何以見得呢?石雲彪前所未有的固執或許就是一種暗示。
因為此後不久,英、美、中、蘇就簽訂了《波茨坦公告》,再往後不久,日本天皇就宣布無條件投降了。
石雲彪在凹凸山下決定他的兵力部署時,美國總統杜魯門正在大洋彼岸,躊躇滿志地擺弄着人類戰争史上的一個巨大的新奇玩意兒——原子彈。
石雲彪死在原子彈誕生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