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使出了十分陰毒的一招。
表面看來,他的提案天衣無縫——不是要擴編麼?我這個當旅長的也巴不得充實隊伍啊,要擴編就擴大成四個營,擴成十八個連,由三百多人擴成一千九百人。
這一下行了吧,你石雲彪、莫幹山該沒有話說了吧?此招與左文錄提出的“摻沙子”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比左案似乎更有高明之處,用劉漢英的話說叫做桃子大了撐破嘴。
從三百多人到一千九百人,而且在一個月之内健全編制,兵員何在?軍官何來?招募是要招募一部分的,但是你能拒絕友鄰的支援麼?你能拒絕旅部的調配麼? 如此一來,這次擴編實際上就成了一次大換血。
借此機會,劉漢英就可以冠冕堂皇地從張嘉毓團、馬梓威團和旅部直屬隊給石雲彪至少派去二百名軍官和八百名骨幹。
顯然,在這二百名軍官和八百名骨幹中,除了公開的HZB分子可以明确地交代任務以外,即便是普通官兵,每人也都将從吉哈天那裡領到幾塊大洋和一句許諾。
那時候,新編第七十九團就再也不是第七十九大隊了,看看是你石雲彪指揮老子的部隊還是老子的部隊指揮你? 劉漢英沒有料到他的這一步棋又是臭棋。
長官部在他上報的擴編報告上批複如下:鑒于新七十九團軍官力量薄弱,不宜即刻升級為甲種團。
拟新七十九團為乙種,暫編兩個營六個連,團部直轄特務連、工兵連、救護所,兵員九百六十人,其中軍官一百八十人,全部從原七十九大隊士兵優秀者中産生。
另有委任狀任命石雲彪專任團長,不兼副旅長。
劉漢英感到自己湊上去的臉被人家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顯然,這又是軍委會裡那個姓陳的老東西作的怪。
尤其讓劉漢英感到惱火的是,在他呈送的報告中,某長官還有這樣的批示:劉、文、左所呈方案留存,一年後研究實施。
這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一年以後實施?一年以後石雲彪就會把新第七十九團變成原第七十九軍的幽靈。
到那時候,軍官有了,戰鬥骨幹有了,再給他兩個營一個連的編制,本旅長就該向他點頭哈腰了。
真正是豈有此理。
劉漢英差不多憤怒了,認準一條,做出這個混賬批示的混賬長官,一定是陳老東西的同黨。
眼下是木已成舟了,劉漢英盡管滿肚皮晦氣,也隻能自己消化了,表面上還得裝出寬大為懷甚至滿面春風的樣子,同石雲彪、莫幹山等人保持着談笑風生的上下級關系,其實心裡真是苦得很呵。
三 轉眼就進入了冬天。
處在江淮之間的凹凸山下了一場近年罕見的大雪,山裡山外蒼茫一片,天地不分。
幾尺厚的雪層封住了進山的道路,也阻隔了日軍“掃蕩”的步伐。
早在秋末冬初,劉漢英和一批中高級軍官的眷屬們就分别從南京、廬州等地輾轉進入凹凸山,另有從洛安州、峨嵋州和汝陽城等地過來從軍的女學生們,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圍追堵截中,不斷有人就範,陸續嫁給自己中意或者勉強中意的軍官。
如此一來,便給這個深藏在大戰腹地的凹凸山一隅山脈,增添了些許安居樂業的氣氛。
七十九團的軍官成親的不多,僅有的幾名眷屬也都在北方,軍官們的日子就過得比較清苦。
石雲彪同莫幹山别出心裁,向旅長劉漢英呈報了一個圍獵的計劃,居然照準了。
由于日軍長期封鎖,給養十分困難,僅靠凹凸山幾十萬百姓補充,山南山北國共兩軍五六千人馬分而食之,委實有杯水車薪之虞。
雖然兩邊的部隊統一歸屬最高統帥部,但是南京政府隻承認八路軍的三個主力師,那些自生自長的地方武裝很難得到物資上的保障。
楊庭輝的部隊早就搞起了生産自給活動,豐衣足食尚且談不上,但是溫飽問題基本上解決了,這就讓劉漢英的心裡泛出一些說不出的滋味。
劉漢英一向以正統的職業軍人自居,對于楊庭輝部隊的泥腿子遊擊隊作風打心眼裡瞧不起。
盡管楊庭輝部隊的存在可以說同他唇齒相依,對他支撐凹凸山半壁河山是個極為重要的保障,但是當他眼看楊部一天天坐大,他還是感到不安,像是有一種柔軟的針芒刺在他的背上,不停地紮來紮去。
這種心态很複雜也很微妙。
他既不希望失去這個共同抵抗日軍的民族夥伴,也委實不希望這個夥伴的羽翼日漸豐滿,如果有一天他發現這個夥伴變得比他還強大了,那恐怕就不僅僅是不希望了。
鵝毛大雪一連落了四天,山垭裡積了幾丈深的雪溝。
到了第五天,雪是停了,尖利的北風卻号叫不止,凹凸山于是出現了經年不遇的滴水成冰的寒冷。
當石雲彪向劉漢英報告要利用大雪封山的機會進行圍獵的時候,劉漢英自然能夠揣摩出石雲彪的真實用心。
石雲彪不過是想找個理由把隊伍拉出去,練練協調戰術動作而已。
但是劉漢英沒有理由否決這個請求,更何況幾千部隊的肉食給養也确實亟待補充,有七十九團效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劉漢英給石雲彪規定了一個原則:圍獵可以,防務不可松懈,雖然山路已被積雪覆蓋,但不可掉以輕心。
宜将部隊分撥輪換,不許全部撒出,而且圍獵地距離防禦要點不宜過遠。
如果說以上安排是出于長官的缜密的話,那麼,他又提出從旅部和軍官訓練隊派出一批軍官來七十九團參加圍獵,或多或少就有些别樣考慮了——他多少還是有點擔心,怕這支隊伍會從他的眼皮子底下拉走。
石雲彪自然恭敬從命。
于是,在臘月中旬的一天,七十九團聲勢浩大的圍獵便開始了。
四 陳墨涵和團部的幾名參謀跟随莫幹山趕到二連的時候,二連的九十六名官兵已經整裝待發了。
莫幹山對二連溫連長說
表面看來,他的提案天衣無縫——不是要擴編麼?我這個當旅長的也巴不得充實隊伍啊,要擴編就擴大成四個營,擴成十八個連,由三百多人擴成一千九百人。
這一下行了吧,你石雲彪、莫幹山該沒有話說了吧?此招與左文錄提出的“摻沙子”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比左案似乎更有高明之處,用劉漢英的話說叫做桃子大了撐破嘴。
從三百多人到一千九百人,而且在一個月之内健全編制,兵員何在?軍官何來?招募是要招募一部分的,但是你能拒絕友鄰的支援麼?你能拒絕旅部的調配麼? 如此一來,這次擴編實際上就成了一次大換血。
借此機會,劉漢英就可以冠冕堂皇地從張嘉毓團、馬梓威團和旅部直屬隊給石雲彪至少派去二百名軍官和八百名骨幹。
顯然,在這二百名軍官和八百名骨幹中,除了公開的HZB分子可以明确地交代任務以外,即便是普通官兵,每人也都将從吉哈天那裡領到幾塊大洋和一句許諾。
那時候,新編第七十九團就再也不是第七十九大隊了,看看是你石雲彪指揮老子的部隊還是老子的部隊指揮你? 劉漢英沒有料到他的這一步棋又是臭棋。
長官部在他上報的擴編報告上批複如下:鑒于新七十九團軍官力量薄弱,不宜即刻升級為甲種團。
拟新七十九團為乙種,暫編兩個營六個連,團部直轄特務連、工兵連、救護所,兵員九百六十人,其中軍官一百八十人,全部從原七十九大隊士兵優秀者中産生。
另有委任狀任命石雲彪專任團長,不兼副旅長。
劉漢英感到自己湊上去的臉被人家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顯然,這又是軍委會裡那個姓陳的老東西作的怪。
尤其讓劉漢英感到惱火的是,在他呈送的報告中,某長官還有這樣的批示:劉、文、左所呈方案留存,一年後研究實施。
這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一年以後實施?一年以後石雲彪就會把新第七十九團變成原第七十九軍的幽靈。
到那時候,軍官有了,戰鬥骨幹有了,再給他兩個營一個連的編制,本旅長就該向他點頭哈腰了。
真正是豈有此理。
劉漢英差不多憤怒了,認準一條,做出這個混賬批示的混賬長官,一定是陳老東西的同黨。
眼下是木已成舟了,劉漢英盡管滿肚皮晦氣,也隻能自己消化了,表面上還得裝出寬大為懷甚至滿面春風的樣子,同石雲彪、莫幹山等人保持着談笑風生的上下級關系,其實心裡真是苦得很呵。
三 轉眼就進入了冬天。
處在江淮之間的凹凸山下了一場近年罕見的大雪,山裡山外蒼茫一片,天地不分。
幾尺厚的雪層封住了進山的道路,也阻隔了日軍“掃蕩”的步伐。
早在秋末冬初,劉漢英和一批中高級軍官的眷屬們就分别從南京、廬州等地輾轉進入凹凸山,另有從洛安州、峨嵋州和汝陽城等地過來從軍的女學生們,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圍追堵截中,不斷有人就範,陸續嫁給自己中意或者勉強中意的軍官。
如此一來,便給這個深藏在大戰腹地的凹凸山一隅山脈,增添了些許安居樂業的氣氛。
七十九團的軍官成親的不多,僅有的幾名眷屬也都在北方,軍官們的日子就過得比較清苦。
石雲彪同莫幹山别出心裁,向旅長劉漢英呈報了一個圍獵的計劃,居然照準了。
由于日軍長期封鎖,給養十分困難,僅靠凹凸山幾十萬百姓補充,山南山北國共兩軍五六千人馬分而食之,委實有杯水車薪之虞。
雖然兩邊的部隊統一歸屬最高統帥部,但是南京政府隻承認八路軍的三個主力師,那些自生自長的地方武裝很難得到物資上的保障。
楊庭輝的部隊早就搞起了生産自給活動,豐衣足食尚且談不上,但是溫飽問題基本上解決了,這就讓劉漢英的心裡泛出一些說不出的滋味。
劉漢英一向以正統的職業軍人自居,對于楊庭輝部隊的泥腿子遊擊隊作風打心眼裡瞧不起。
盡管楊庭輝部隊的存在可以說同他唇齒相依,對他支撐凹凸山半壁河山是個極為重要的保障,但是當他眼看楊部一天天坐大,他還是感到不安,像是有一種柔軟的針芒刺在他的背上,不停地紮來紮去。
這種心态很複雜也很微妙。
他既不希望失去這個共同抵抗日軍的民族夥伴,也委實不希望這個夥伴的羽翼日漸豐滿,如果有一天他發現這個夥伴變得比他還強大了,那恐怕就不僅僅是不希望了。
鵝毛大雪一連落了四天,山垭裡積了幾丈深的雪溝。
到了第五天,雪是停了,尖利的北風卻号叫不止,凹凸山于是出現了經年不遇的滴水成冰的寒冷。
當石雲彪向劉漢英報告要利用大雪封山的機會進行圍獵的時候,劉漢英自然能夠揣摩出石雲彪的真實用心。
石雲彪不過是想找個理由把隊伍拉出去,練練協調戰術動作而已。
但是劉漢英沒有理由否決這個請求,更何況幾千部隊的肉食給養也确實亟待補充,有七十九團效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劉漢英給石雲彪規定了一個原則:圍獵可以,防務不可松懈,雖然山路已被積雪覆蓋,但不可掉以輕心。
宜将部隊分撥輪換,不許全部撒出,而且圍獵地距離防禦要點不宜過遠。
如果說以上安排是出于長官的缜密的話,那麼,他又提出從旅部和軍官訓練隊派出一批軍官來七十九團參加圍獵,或多或少就有些别樣考慮了——他多少還是有點擔心,怕這支隊伍會從他的眼皮子底下拉走。
石雲彪自然恭敬從命。
于是,在臘月中旬的一天,七十九團聲勢浩大的圍獵便開始了。
四 陳墨涵和團部的幾名參謀跟随莫幹山趕到二連的時候,二連的九十六名官兵已經整裝待發了。
莫幹山對二連溫連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