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公元第一千九百七十一年之秋,東海邊的苦役犯杭得荼,照例在海灘上度過他的白天。
那是他在列賓的名畫《伏爾加船夫》上看到的生活,但數年過去,他已經開始習慣了。
得荼所在的拆船廠,環境倒是不壞,“南方有山,名補恒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
”得荼在一本破舊的《華嚴經》上看到了這段文字,補恒洛迦是普陀的梵語,漢語意為小白花,也是中國著名的供奉觀音菩薩的佛教聖地。
自1966年的革命以來,這個從唐代開始興盛的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海天佛國,僧尼已經被趕得幾乎一個不剩。
得荼在勞作之餘,踏遍了這個十二平方公裡的小島,那些被稱之為普濟、法雨和慧濟的大寺,那些從前的小小的庵院,是得荼經常光顧的地方。
千步金沙和潮音古洞,常常是寂寞無人的,正好由着他杭得荼去叩訪。
在那些監禁他的人看來,隻要他不離開島,他就算是蹲在一個大監獄裡。
而在杭得荼看來,隻要能夠脫離了那場他深陷其中的醜劇鬧劇,他就算是脫離了樊籠。
他和這裡的景色非常默契,大海、沙灘、破敗的佛門,落日、打魚的船兒。
夏天到來的時候,海上雲集的風暴把天壓到極低極低,黑雲翻墨,世界就像一個倒扣的鍋底,他和他們的那一群,背着纖繩在沙灘上跋涉着,拖拽着那些從泊在海邊的破船上肢解下來的零件。
他們的身體幾乎彎到了貼着地面,他們的手垂下來,汗滴到了腳下張皇爬動着的小蟹兒身上。
苦難就這樣被勒進了他的肩膀,鞭子一樣抽在他的靈魂上。
肉體的苦到了極緻,就和精神的煎熬合二為一。
苦到極處之時,偶爾他擡起頭來,看沙灘與田野接壤的堤岸,那裡長長的地平線上是高闊的天空,天空下是兩個小小的點兒,那是盼姑姑和女兒夜生。
她們幾乎每天都到海邊來眺望他,給他生存下去的慰藉。
孩子已經虛齡五歲了,十分可愛,一直就由杭盼養着。
她很想給孩子取一個跟上帝有關的名字,甚至悄悄地取名為聖嬰。
但她不敢公開那麼叫她。
接生的九溪一家與左鄰右舍七嘴八舌,報了一大批時髦名字:衛東、衛彪、衛青、紅衛、衛紅、文革、聞雷,聽上去簡直就是一支皇家侍衛隊或者宮廷禦林軍。
最後還是得荼一語定乾坤,說:“孩子是夜裡生的,又是白夜生的,就叫夜生吧。
”大家聽了都一愣,說不出不好,也說不出好。
有人冒失,便問那姓,得荼有些驚異地看了看對方,仿佛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說:“我的孩子,當然随我的姓。
” 知道底細的杭家女人,一開始都擔心吳坤會來搶了女兒回去。
竟然沒有,連看都沒有來看一次。
江南大學和一般社會上的人,都把此事作為一件稀罕的風流韻事,甚至那些對吳坤很反感的人,也以為他在這件事情上做得很大度。
不錯,杭得荼的确因此而一棍子打下去了,但這能怪誰呢,竟然生出一個私生子來,吳坤沒有一刀殺了杭得荼就算有理智了。
得荼并不算是正式的公安機關判刑,實際上還是一種群衆專政的特殊形式。
定下來送海島後,盼兒一聲不響地就辦了退休手續,杭家的女人中,隻有她可以陪着得荼一起去服苦役。
男人受難之際,也是女人挺身而出之時,這是從祖上傳下來的傳統。
這在别人也許是不能想象的,但對他們杭家的女人而言,卻恰恰是天經地義的。
杭得荼開始了另一種生活。
也許那種泛舟海上的古代高士的夢想,一直在他的意識深處潛伏,也許他生性本來就是恬靜,趨于自然,厭倦繁華的,也許這幾年火熱的入世的硝煙彌漫的戰鬥生活,實在是離他的性格太遠,也許他到島上的時間還不長,離群索居的生活的可怕的那一面還沒有顯現出來。
當然,還也許海邊人們對他還算不錯,他們中甚至還有人對他抱以一定程度的同情。
再說,他幹活也着實讓他們挑不出毛病。
人們難以想象,這樣一個瘦弱的戴眼鏡的大學老師,怎麼還能跟得上他們的步伐。
得荼甚至連病也沒有生過一場,看上去明顯的變化,隻是他的背駝了下去,他還不到三十,腰已經有些伸不直了。
休息的時候,他也和那些拆船的民工一樣,端着大茶缸子喝茶。
茶是本地人自采自炒的,也是他杭得荼過去從來沒有吃過的。
休息的日子,得荼在山間行走散步的時候,曾經在寺庵附近看到過不少茶蓬,它們大都長得比大陸上的茶蓬要高大。
他記得普陀十二景中,還專門有“茶山風露”一景。
民工們對他多有敬畏,那是因為他們已經聽說了他杭得荼流放前的赫赫名聲。
他們告訴他,他們現在喝的就是佛茶,聽說可以治肺癰呢。
這個說法讓得荼覺得新鮮,茶葉可治白痢,得荼倒是在不少史籍中見過,但此地的茶可治肺癰血痢,卻是他頭一次聽說。
為此他還專門寫信回去,向他的爺爺嘉和讨教。
爺爺嘉和在給孫子得荼的信裡,盡量把有關佛茶的事情寫得詳細,那是他對孫子的最深切的愛。
他已經七十出頭了,但他也在和時光較量,他也在等待。
他用那種平常的口氣對孫子這樣說: 普陀山對于你是一個新鮮的地方,對于爺爺我,卻是不陌生的。
隻是多年不曾上島,不知當年滿山滿寺的茶樹今日尚存否?你在信上說,這裡的茶樹長得特别高,當年我也就此問題問過山中茶僧,蒙其告知,原來此地的茶一年隻采一次,夏秋兩季養精蓄銳,到了谷雨時分,自然就“一夜風吹一寸長”了。
我還不知道你有沒有可能去看一看此地人的采摘茶葉的方法,當年我上島時,正是谷雨時分,我就發現了他們的采摘方法,較之龍井茶,是比較粗放的,但粗放自有粗放的好處,另外,佛茶也有龍井沒有的潔淨之處。
尤其是炒茶的鍋子,炒一次就要洗涮一次,所以成茶的色澤特别翠綠。
再者,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幹茶的樣子,我已經多年未見這佛茶了,但當年佛茶的樣子我卻記憶猶新,它似圓非圓,似眉非眉,近似蝌蚪,有人因此叫它“鳳尾茶”。
憑爺爺數十年間對茶的浏覽,這種形狀的幹茶,還是獨此一家呢,不知今日還存此手法否?…… 見爺爺信後,得荼立刻就
那是他在列賓的名畫《伏爾加船夫》上看到的生活,但數年過去,他已經開始習慣了。
得荼所在的拆船廠,環境倒是不壞,“南方有山,名補恒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
”得荼在一本破舊的《華嚴經》上看到了這段文字,補恒洛迦是普陀的梵語,漢語意為小白花,也是中國著名的供奉觀音菩薩的佛教聖地。
自1966年的革命以來,這個從唐代開始興盛的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海天佛國,僧尼已經被趕得幾乎一個不剩。
得荼在勞作之餘,踏遍了這個十二平方公裡的小島,那些被稱之為普濟、法雨和慧濟的大寺,那些從前的小小的庵院,是得荼經常光顧的地方。
千步金沙和潮音古洞,常常是寂寞無人的,正好由着他杭得荼去叩訪。
在那些監禁他的人看來,隻要他不離開島,他就算是蹲在一個大監獄裡。
而在杭得荼看來,隻要能夠脫離了那場他深陷其中的醜劇鬧劇,他就算是脫離了樊籠。
他和這裡的景色非常默契,大海、沙灘、破敗的佛門,落日、打魚的船兒。
夏天到來的時候,海上雲集的風暴把天壓到極低極低,黑雲翻墨,世界就像一個倒扣的鍋底,他和他們的那一群,背着纖繩在沙灘上跋涉着,拖拽着那些從泊在海邊的破船上肢解下來的零件。
他們的身體幾乎彎到了貼着地面,他們的手垂下來,汗滴到了腳下張皇爬動着的小蟹兒身上。
苦難就這樣被勒進了他的肩膀,鞭子一樣抽在他的靈魂上。
肉體的苦到了極緻,就和精神的煎熬合二為一。
苦到極處之時,偶爾他擡起頭來,看沙灘與田野接壤的堤岸,那裡長長的地平線上是高闊的天空,天空下是兩個小小的點兒,那是盼姑姑和女兒夜生。
她們幾乎每天都到海邊來眺望他,給他生存下去的慰藉。
孩子已經虛齡五歲了,十分可愛,一直就由杭盼養着。
她很想給孩子取一個跟上帝有關的名字,甚至悄悄地取名為聖嬰。
但她不敢公開那麼叫她。
接生的九溪一家與左鄰右舍七嘴八舌,報了一大批時髦名字:衛東、衛彪、衛青、紅衛、衛紅、文革、聞雷,聽上去簡直就是一支皇家侍衛隊或者宮廷禦林軍。
最後還是得荼一語定乾坤,說:“孩子是夜裡生的,又是白夜生的,就叫夜生吧。
”大家聽了都一愣,說不出不好,也說不出好。
有人冒失,便問那姓,得荼有些驚異地看了看對方,仿佛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說:“我的孩子,當然随我的姓。
” 知道底細的杭家女人,一開始都擔心吳坤會來搶了女兒回去。
竟然沒有,連看都沒有來看一次。
江南大學和一般社會上的人,都把此事作為一件稀罕的風流韻事,甚至那些對吳坤很反感的人,也以為他在這件事情上做得很大度。
不錯,杭得荼的确因此而一棍子打下去了,但這能怪誰呢,竟然生出一個私生子來,吳坤沒有一刀殺了杭得荼就算有理智了。
得荼并不算是正式的公安機關判刑,實際上還是一種群衆專政的特殊形式。
定下來送海島後,盼兒一聲不響地就辦了退休手續,杭家的女人中,隻有她可以陪着得荼一起去服苦役。
男人受難之際,也是女人挺身而出之時,這是從祖上傳下來的傳統。
這在别人也許是不能想象的,但對他們杭家的女人而言,卻恰恰是天經地義的。
杭得荼開始了另一種生活。
也許那種泛舟海上的古代高士的夢想,一直在他的意識深處潛伏,也許他生性本來就是恬靜,趨于自然,厭倦繁華的,也許這幾年火熱的入世的硝煙彌漫的戰鬥生活,實在是離他的性格太遠,也許他到島上的時間還不長,離群索居的生活的可怕的那一面還沒有顯現出來。
當然,還也許海邊人們對他還算不錯,他們中甚至還有人對他抱以一定程度的同情。
再說,他幹活也着實讓他們挑不出毛病。
人們難以想象,這樣一個瘦弱的戴眼鏡的大學老師,怎麼還能跟得上他們的步伐。
得荼甚至連病也沒有生過一場,看上去明顯的變化,隻是他的背駝了下去,他還不到三十,腰已經有些伸不直了。
休息的時候,他也和那些拆船的民工一樣,端着大茶缸子喝茶。
茶是本地人自采自炒的,也是他杭得荼過去從來沒有吃過的。
休息的日子,得荼在山間行走散步的時候,曾經在寺庵附近看到過不少茶蓬,它們大都長得比大陸上的茶蓬要高大。
他記得普陀十二景中,還專門有“茶山風露”一景。
民工們對他多有敬畏,那是因為他們已經聽說了他杭得荼流放前的赫赫名聲。
他們告訴他,他們現在喝的就是佛茶,聽說可以治肺癰呢。
這個說法讓得荼覺得新鮮,茶葉可治白痢,得荼倒是在不少史籍中見過,但此地的茶可治肺癰血痢,卻是他頭一次聽說。
為此他還專門寫信回去,向他的爺爺嘉和讨教。
爺爺嘉和在給孫子得荼的信裡,盡量把有關佛茶的事情寫得詳細,那是他對孫子的最深切的愛。
他已經七十出頭了,但他也在和時光較量,他也在等待。
他用那種平常的口氣對孫子這樣說: 普陀山對于你是一個新鮮的地方,對于爺爺我,卻是不陌生的。
隻是多年不曾上島,不知當年滿山滿寺的茶樹今日尚存否?你在信上說,這裡的茶樹長得特别高,當年我也就此問題問過山中茶僧,蒙其告知,原來此地的茶一年隻采一次,夏秋兩季養精蓄銳,到了谷雨時分,自然就“一夜風吹一寸長”了。
我還不知道你有沒有可能去看一看此地人的采摘茶葉的方法,當年我上島時,正是谷雨時分,我就發現了他們的采摘方法,較之龍井茶,是比較粗放的,但粗放自有粗放的好處,另外,佛茶也有龍井沒有的潔淨之處。
尤其是炒茶的鍋子,炒一次就要洗涮一次,所以成茶的色澤特别翠綠。
再者,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幹茶的樣子,我已經多年未見這佛茶了,但當年佛茶的樣子我卻記憶猶新,它似圓非圓,似眉非眉,近似蝌蚪,有人因此叫它“鳳尾茶”。
憑爺爺數十年間對茶的浏覽,這種形狀的幹茶,還是獨此一家呢,不知今日還存此手法否?…… 見爺爺信後,得荼立刻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