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德州内外
關燈
小
中
大
!沒兒子哪來的孫子呢?”
老奶奶說着,那爬滿皺紋的臉上滾開了一串串的淚珠子。
她一邊走,一邊用手擦着,抹着。
可是,擦也擦不幹,抹也抹不淨。
永生吃驚地問: “你哭啥?” “我是個風淚眼。
”老奶奶轉了話題說,“孩子,多大啦?” “十一。
” “好。
長得這發實個子挺出息。
叫啥呀?” “叫梁永生。
你哩?” “唉,我哪有個名字啊!”老奶奶說,“永生啊,你就叫我趙奶奶吧。
” “哎。
” 梁永生跟随趙奶奶,穿大街,越小巷,鑽道洞,過木橋,上崖下坡,拐彎抹角,走呀走,走呀走,出了德州城,進了漫窪地,還是往前走。
梁永生越走越納悶兒,就問: “奶奶,怎麼還沒到家呀?” “這就到啦。
” 越走離德州城越遠了。
一片鹽堿荒窪展現在眼前。
正在返堿的土地,黑一片,白一片,花花搭搭,好像剛下過霜雪似的。
含着大量堿分的泥土,踩在腳下,軟軟和和,沙沙作響。
天,已經黑透了。
隐藏在羅紗薄雲後面的眉月有形無光。
荒涼的郊野好像漂浮着一層水。
天地之間的一切景物,都像若有若無,渺渺茫茫。
梁永生和趙奶奶踏着曲曲彎彎的羊腸小道,穿過了一片楊樹行子,趙奶奶向永生說:“孩子啊,到家啦!”她見永生四下張望,又用手一指說: “你看,咱的家就在這裡。
” 梁永生看見了。
這是個啥“家”呀?原來是個地窨子。
這地窨子很簡單——就着崖坡,挖了個土洞。
這土洞,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上邊用樹枝和茅草搭了個頂子。
那個剛能鑽進人去的洞口兒,既算“窗戶”也算“門”了。
梁永生哈下腰,對着那洞口兒朝裡一瞅,黑咕隆咚,啥也看不見。
他驚奇地向趙奶奶說: “奶奶,這就是‘屋’嗎?” 趙奶奶苦笑一下兒,無可奈何地說: “唉!啥法兒呀?這雖說不算屋,可總算有個安身落腳的地方呗!不比你睡在牆根底下強嗎?” 寒來暑往,秋風涼了。
半年多來,他們祖孫二人,在白天,要飯的要飯,拔草的拔草;到夜晚,異途同歸,又都回到地窨子安宿過夜。
一老一小,同舟共濟,相依為命。
日子長了,梁永生把他一家的不幸遭遇,全告訴給了趙奶奶;趙奶奶,也向梁永生傾述了她那災難的生涯。
趙奶奶是河北省大名縣人。
十多年前,她那當長工的兒子不知怎麼惹着了财主,被活活打死在牲口棚裡。
她的孫子年少志剛,一氣之下燒了财主的牲口棚,連夜逃走了。
衆鄉親掩護趙奶奶逃出虎口。
她要飯讨食來到這冀魯平原的運河岸邊。
梁永生和趙奶奶這對萍水相逢的祖孫,相互了解了彼此的身世以後,更是情同骨肉,親如眷屬了。
趙奶奶要着口好吃的幹糧,自己舍不得吃,留給小永生;梁永生拔草賣幾個錢,自己舍不得花,交給老奶奶。
趕上風雨天,他們出不去,就捋把樹葉兒來充饑;夜風涼,身上冷,他們就緊緊地抱在一起。
這天晚上,夜幕像一張廣大無邊的巨網,從天宮撒向人間,覆蓋在黃沙滾滾的原野上。
梁永生背着一背草,踏着月光,繞過地瓜地,向這地窨子走來了。
他來到洞口,放下青草,喊道: “奶奶!” “哎。
” 奶奶這聲“哎”,使永生毛了腳。
因為,奶奶的語音不像往日那樣——聲腔中流露出焦急,音韻裡又飽含着笑意;而是非常低沉、微弱,間而有些顫抖。
永生趕緊鑽進洞去,就着從洞口射進的月光一瞅,隻見趙奶奶正一陣陣地打哆嗦。
梁永生湊到奶奶的臉上,急切地問道: “奶奶,你病啦?” “不病。
” “你冷?” “不冷。
” “你餓了吧?” “不,不……” 趙奶奶嘴裡說着“不”,肚子卻咕噜咕噜叫起來。
奶奶知道沒有吃的,若把餓告訴永生,不是淨讓孩子為難嗎?小永生回想着幾天來的生活情景,心想奶奶準是餓的;要能有點兒東西吃下去,就會好了。
可是,這地窨子裡連一口吃的東西也沒有,怎麼辦呢? 永生正翻來覆去苦思冥想,蓦地,那塊地瓜地的景象,在他的頭腦裡閃出來。
他心中一喜,鑽出了地窨子。
永生要幹啥去?他要去扒兩塊地瓜,好救下趙奶奶的命。
可是,他一出洞口,又愣住了。
他想:“半夜三更去扒人家的地瓜,這不叫偷嗎?偷人家的東西多丢人呀!”當他正要轉身回洞,耳邊又響起奶奶那微弱而顫抖的聲音,眼前也晃動着奶奶那令人焦心的面容。
這當兒,
她一邊走,一邊用手擦着,抹着。
可是,擦也擦不幹,抹也抹不淨。
永生吃驚地問: “你哭啥?” “我是個風淚眼。
”老奶奶轉了話題說,“孩子,多大啦?” “十一。
” “好。
長得這發實個子挺出息。
叫啥呀?” “叫梁永生。
你哩?” “唉,我哪有個名字啊!”老奶奶說,“永生啊,你就叫我趙奶奶吧。
” “哎。
” 梁永生跟随趙奶奶,穿大街,越小巷,鑽道洞,過木橋,上崖下坡,拐彎抹角,走呀走,走呀走,出了德州城,進了漫窪地,還是往前走。
梁永生越走越納悶兒,就問: “奶奶,怎麼還沒到家呀?” “這就到啦。
” 越走離德州城越遠了。
一片鹽堿荒窪展現在眼前。
正在返堿的土地,黑一片,白一片,花花搭搭,好像剛下過霜雪似的。
含着大量堿分的泥土,踩在腳下,軟軟和和,沙沙作響。
天,已經黑透了。
隐藏在羅紗薄雲後面的眉月有形無光。
荒涼的郊野好像漂浮着一層水。
天地之間的一切景物,都像若有若無,渺渺茫茫。
梁永生和趙奶奶踏着曲曲彎彎的羊腸小道,穿過了一片楊樹行子,趙奶奶向永生說:“孩子啊,到家啦!”她見永生四下張望,又用手一指說: “你看,咱的家就在這裡。
” 梁永生看見了。
這是個啥“家”呀?原來是個地窨子。
這地窨子很簡單——就着崖坡,挖了個土洞。
這土洞,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上邊用樹枝和茅草搭了個頂子。
那個剛能鑽進人去的洞口兒,既算“窗戶”也算“門”了。
梁永生哈下腰,對着那洞口兒朝裡一瞅,黑咕隆咚,啥也看不見。
他驚奇地向趙奶奶說: “奶奶,這就是‘屋’嗎?” 趙奶奶苦笑一下兒,無可奈何地說: “唉!啥法兒呀?這雖說不算屋,可總算有個安身落腳的地方呗!不比你睡在牆根底下強嗎?” 寒來暑往,秋風涼了。
半年多來,他們祖孫二人,在白天,要飯的要飯,拔草的拔草;到夜晚,異途同歸,又都回到地窨子安宿過夜。
一老一小,同舟共濟,相依為命。
日子長了,梁永生把他一家的不幸遭遇,全告訴給了趙奶奶;趙奶奶,也向梁永生傾述了她那災難的生涯。
趙奶奶是河北省大名縣人。
十多年前,她那當長工的兒子不知怎麼惹着了财主,被活活打死在牲口棚裡。
她的孫子年少志剛,一氣之下燒了财主的牲口棚,連夜逃走了。
衆鄉親掩護趙奶奶逃出虎口。
她要飯讨食來到這冀魯平原的運河岸邊。
梁永生和趙奶奶這對萍水相逢的祖孫,相互了解了彼此的身世以後,更是情同骨肉,親如眷屬了。
趙奶奶要着口好吃的幹糧,自己舍不得吃,留給小永生;梁永生拔草賣幾個錢,自己舍不得花,交給老奶奶。
趕上風雨天,他們出不去,就捋把樹葉兒來充饑;夜風涼,身上冷,他們就緊緊地抱在一起。
這天晚上,夜幕像一張廣大無邊的巨網,從天宮撒向人間,覆蓋在黃沙滾滾的原野上。
梁永生背着一背草,踏着月光,繞過地瓜地,向這地窨子走來了。
他來到洞口,放下青草,喊道: “奶奶!” “哎。
” 奶奶這聲“哎”,使永生毛了腳。
因為,奶奶的語音不像往日那樣——聲腔中流露出焦急,音韻裡又飽含着笑意;而是非常低沉、微弱,間而有些顫抖。
永生趕緊鑽進洞去,就着從洞口射進的月光一瞅,隻見趙奶奶正一陣陣地打哆嗦。
梁永生湊到奶奶的臉上,急切地問道: “奶奶,你病啦?” “不病。
” “你冷?” “不冷。
” “你餓了吧?” “不,不……” 趙奶奶嘴裡說着“不”,肚子卻咕噜咕噜叫起來。
奶奶知道沒有吃的,若把餓告訴永生,不是淨讓孩子為難嗎?小永生回想着幾天來的生活情景,心想奶奶準是餓的;要能有點兒東西吃下去,就會好了。
可是,這地窨子裡連一口吃的東西也沒有,怎麼辦呢? 永生正翻來覆去苦思冥想,蓦地,那塊地瓜地的景象,在他的頭腦裡閃出來。
他心中一喜,鑽出了地窨子。
永生要幹啥去?他要去扒兩塊地瓜,好救下趙奶奶的命。
可是,他一出洞口,又愣住了。
他想:“半夜三更去扒人家的地瓜,這不叫偷嗎?偷人家的東西多丢人呀!”當他正要轉身回洞,耳邊又響起奶奶那微弱而顫抖的聲音,眼前也晃動着奶奶那令人焦心的面容。
這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