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發生的事件。
“這幾塊地,你們打算種什麼呢?”蘇易接上問。
“這地嗎?嗯!不錯,是要種的。
”一個年老的山民以應戰的口吻回答說,“這地我們種了很多很多年了。
” “知道,這我知道的。
”蘇易竭力在緩和眼前的緊張局勢,“我是問你們打算種什麼,是種青稞吧?” “不!我們想種麥子,種冬麥。
” “種冬麥?好的!借了種子沒有?” “借了!都借了!” “對!應該種冬麥。
你們的地很肥,種冬麥頂合适。
”蘇易抓起一把土,在手裡搓撚着,随後又愉快地加上說,“好吧!你們忙!” 陳子璜見工委書記說罷便自管走開了,心中有些不解,也隻好跟随走去。
仿佛他們兩人是由此地過路,随便和種地的人搭了幾句話便忙着要去辦公事。
走出沒多遠,站長陳子璜便急躁地證明說: “老洛珠沒有弄錯,這幾個老鄉是侵占了我們的地!” “你覺得怎麼樣呢?”工委書記問道。
“我覺得……當然,照理說,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站長帶着明顯的不快說,“不過,你知道他們多調皮!先前我往他們家跑了多少趟,好勸好說,要他們給自己開幾塊荒地。
他們總是推三推四,還嬉皮笑臉說:‘開多少地才給我一個漢人姑娘呀?’步犁訓練班開辦的時候,各莊子都争着搶着學,可他們這幾家人三番五次請不動。
現在呢?好!倒省事,等我們翻好了,耙好了,撒了糞,什麼都擺治得現現成成的了,他們來了,到我們大田裡擺石頭,挖溝……” “你還記得不記得?幾個月以前,你做這樣的結論,”蘇易打斷了站長的話,“你說西藏人生性就懶惰,對土地不感興趣。
看,子璜同志,事實證明你的結論做得太早,也沒有實在根據。
如果真像你說的西藏人對土地不感興趣的話,他們就不會想盡法子來擴大自己的耕田了。
當然,這幾家老鄉沒有像别人一樣聽農業站的話,這是他們的錯。
不過,那時候他們有自己的難處,他們害怕呀!” 的确,當農業站的人跑到這小莊上來動員墾荒時,居民們是感到新奇而又不敢相信的。
雖說壩子上有的是荒地,可他們不相信有權利給自己弄一片養生田。
實在的,作為一個“差巴”,隻怕他們世世代代都沒有過這樣的夢想呢!同時,國民黨在這裡的那些年,誰家有了地,就等于誰家有了難以擺脫的災禍。
不把地裡的土塊都變成銀元簡直就種不起地呀!另一方面,起先他們對農業站還有些疑心。
這是明情,因為農業站的成員暫時還都是漢人。
可是現在呢?他們看見,他們親眼看見許多光身子人都忽然間有了自己的地,而且在冬天就下了種。
于是,他們後悔了,着急了,所以他們謀算出那麼一種簡便迅速的方法——在農業站大田裡打主意——為的是能趕上和别人一起種冬麥。
“不待說,這種法子不算妙。
”工委書記放慢了步子繼續說,“不過,事已如此,又何必一定要他們掃興,一定要和他們過不去呢?我看,你回去可以通過支部給同志們打個招呼。
關于這件事,誰也不許講一句不必要的話,權當不知道。
就給老鄉種吧!我覺得,我們這樣做,比起在那幾塊地裡所能得到的收獲要大得多,要重要得多。
” 陳子璜沒再說什麼,默默地跟在工委書記身邊走着。
“怎麼樣?”過了一會兒,蘇易又問道,“你是站長,同意不同意由你決定。
” “同意!”陳子璜竭力收斂着氣憤,“不過,我得告訴雷文竹,讓他把圖改一改。
他已經按照轉建國營農場計劃畫了一份可耕面積圖,那幾塊地是畫在圖裡的。
” “如果有必要的話,就改吧!”工委書記爽朗地說,“不過,請你給技術員轉達我一個意見,耕地面積圖最好是用鉛筆畫,這樣改起來方便些。
現在,因為老鄉占用了幾塊地,我們把圖往小裡改。
可是,等我們的農場真正地開辦一些時候以後,又得要趕着把耕地面積圖往大裡改呢!你相信嗎?” 8 一則是節日,二則又為慶祝冬麥下種,農業站舉辦了盛大的晚會。
姑娘們來了,三三兩兩,牽手搭肩,若無其事地來了。
她們一邊走,一邊吹着薄薄的樹葉,發出細悠悠的悅耳的聲音。
在姑娘們背後,總有一夥影子似地步步相随的青年人。
他們的神氣各有不同:有的像武士一樣莊重,好像是在護送女人們通過什麼兇險的關口;另外一些,則放着膽子對姑娘們動手動腳——這不會招緻什麼不好後果。
孩子們也來了,奶聲尖氣地嚎叫着,竄來竄去。
雖然沒有誰注意這些小角色,但對晚會的紅火繁鬧,卻是絕對少不得他們的。
老人們由于種種原因,來得要遲慢些。
不過,他們到場之後立即就選好位置,把自己固定起來,不去亂擠亂串。
而且,從他們的态度看來,也比年輕人對這節日晚會要認真得多。
晚會是依照當地風俗組織的——所有到會的人都席地盤腿而坐,圍成一個很大很大的圓場。
在場子裡,燃起十數堆篝火,多旺的火呀!好像天空都被燒着了。
人們的臉被映得通紅而新鮮。
所以,姑娘們帶着羨慕不已的心情,相互發覺别人變得格外好看起來了。
山民們不時地把松枝柏枝像丢到烈火中去,把糌粑面撒到烈火中去。
于是,會場被沉浸在一種奇異的野香裡。
場子正中,被火焰所封鎖的地方,擺了一個極為粗大的木桶。
桶裡裝的是水嗎?是酒!像稀牛奶一般甜甜的,然而是性效強烈的青稞酒。
桶旁邊放着幾十個木碗。
無論是誰,隻要高興,就可以随時躍過火堆,用木碗從桶裡舀酒痛飲。
桶裡幹了,立刻又會被裝滿…… 當遠路人還未曾趕到時,壩子已經變成了一個正在翻滾着狂濤的歡騰的海。
男人們的羊皮帽、狐皮帽以及繡金的偏舌帽不停地閃晃着;女人們的彩色衣袖令人眼花缭亂地揚舞着。
豔麗的長裙,随着姑娘們連連旋轉,宛如孔雀開屏一般飄撒開來;數不清多少隻靴子同時在急促地踏動;塵土從地面揚起,和着篝火的硝煙,和着人們縱情的歌聲,向夜空飛去,飛到很高很遠的地方去。
往年,每逢望果節[1],也照樣舉行這樣盛大的、在山民們看來很夠豪華的夜會,也照樣在壩子上燃起篝火,為了祈禱來年的豐收,也照樣毫不吝惜地把整口袋的糌粑面撒到烈火中去,也照樣地笑啊,唱啊,跳啊。
但是,他們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像今天夜會上這樣若夢若狂地高興過。
農業站所有的人,幾乎全被卷進舞蹈的漩渦裡了。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除非你躲得遠遠的——這時候誰又情願離開壩子呢——否則,隻要你站在看得見的地方,立刻就會有幾雙手伸過來拉你。
倉庫管理員李月湘本來是躲在一群老婆婆背後的,可是也被擁進場子當中去了。
于是她隻好仿照人家的姿勢,笨拙地擺動兩臂,錯亂地邁動雙腳。
她不是在跳舞,而是在受罪。
不光是李月湘,農業站的人大半都正被迫處在這種困境中。
不過,也有幾個人俨然是以内行的資格出現在舞群裡的。
特别是氣象員林媛,出手擡腳都和一個山間姑娘沒有什麼兩樣。
而且,她還能把現代舞的柔和幽雅之處和西藏民間舞的健壯原始的風味适當地融會起來。
因此,她的舞姿倒越發引人注目呢! 陳子璜好容易從舞群裡逃脫出來,見斯朗翁堆正在繪聲繪色地對孩子們講述什麼,便也湊過來聽,但還沒有聽出什麼頭緒,一個馬車隊員便跑來找他,請他出面去幹涉一件事。
“站長,你去命令一下吧!他根本不聽别人的話。
” “什麼事?誰呀?” “隊長,我們隊長。
他在跟人比賽喝酒,不像話!喝得太多了。
明天還有工作呢!去吧!命令一下吧!” 在大酒桶旁邊,馬車隊長糜複生正以壓倒的優勢在擊敗所有膽敢和他對飲的人。
山民們是素有海量的,他們之中有人達到了最高紀錄——九碗。
然而,糜複生卻正滿不在乎地彎腰舀起第十二碗。
這使他的對手們也不得不對他伸出拇指,連聲喝彩。
陳子璜躍過火堆,準備去制止這豪壯的酒賽。
其實,這時候糜複生已經不再繼續狂飲了,他滿了量嗎?不!(鬼曉得他還能再灌多少碗哪!)而是有人擾亂了這場豪壯的酒賽——當糜複生舀起第十四碗,正要仰面順下口去時,看見跳舞的人都向四外退開去,空出一片場子來。
原來,有人忽然提起了幾個月前那幫偷馬賊的賣唱表演。
于是,曾經在那次表演中擔任過角色的蛛瑪立刻引起了會場的舉衆注視。
年輕山民打着口哨,喊叫着,要求她把高超的舞技重演一次。
洗衣娘蛛瑪走進為她讓出的圓場當中,既沒有忸怩,也沒有推辭,略略向觀衆掃視了一下,便起舞獻演。
遵照衆人的要求,節目是重複的,和上次完全一樣,隻是沒有戴起怕人的假面具。
糜複生擠在人群裡,兩眼發直地看着,仿佛生怕錯過了表演者的每一個細小的動作。
木碗在他手中傾斜了,酒,從碗裡流出來,淌在人們的腳下…… 夜已經很深,晚會宣告結束。
但,對于情人們,這僅僅是開始,隻不過他們離開了壩子,隐沒到他們約定的地方去了。
這時候,假如你站在高高的屋頂上,歌聲便從四處向你送來,這歌聲帶着濃重的黃昏的醉意。
草坪上的小黃花, 要開就盡量開吧! 明天我要到遠方去, 免得為你耽誤了行程。
你若是實心實意, 赤着腳我也願長途相随。
對着純淨的月亮, 你敢發一個誓嗎? 你像熟透了的果子, 高高地挂在枝頭上。
雖說我并不靈巧, 樹上的果子還能摘下來。
耐聽的話兒少說幾句! 請到市上買一把鎖來。
把我們倆的心鎖在一處, 鑰匙可不要交給别人…… …… 山民們都有這樣一種能耐:幾乎用不着思索,就能把要對自己情人的發問或回答編成一支動聽的短歌。
他們習慣于用歌詞代替情語。
在林邊,秋枝和葉海并肩坐在一條露出地面來的粗大的樹根上。
因為葉海還未能具有山民們的那種特别能耐,所以秋枝隻好遷就他,用話而不是用歌來暢所欲言。
他們低語着,除了樹枝上歸宿的鳥雀之外,再沒有誰可以聽見。
“……我們家那頭小牛,你看好不好?”言談間,秋枝提出一個莫名其妙的問題。
“不錯!”葉海回答,“看樣子它會長成一條真正的牛。
” “阿爸阿媽說,就拿它來做我的嫁妝。
你喜歡不?”秋枝輕聲地、羞怯地問,但從語音裡可以聽得出,她自信葉海對這樣的陪嫁和她自己一樣的喜歡滿意。
“嫁妝?要嫁妝做什麼!” 在葉海看來,這隻是一種早已過時的風俗。
可是,斯朗翁堆夫婦卻認為這是一樁有關自家名聲的頂重要的大事。
他們獨獨地隻有這麼一個女兒,如果沒有任何陪嫁把她送出門去,不僅自己心裡過不去,連鄰人們都會說長道短的。
但,用什麼給女兒做嫁妝呢?這委實使做長輩的犯愁。
最後,還是老婦人想到了那頭出世不久的小牛。
這樣的嫁妝雖說不上堂皇,但比起三十年以前她自己出嫁的時候要體面得多了。
葉海費了很大口舌才說服了秋枝。
她同意了,到時候除去頭上戴的、身上穿的以外,再不帶任何一件陪嫁的東西。
因為葉海說,他們家鄉早已不時興這樣了。
同時,秋枝也忽然覺悟到,那一頭小牛對她的新的家庭恐怕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必要。
“我的頭發怎麼梳?是不是得要改呢?”秋枝又問,“還有,這個呢?一定得要摘掉嗎?”她雙手捧住吊在胸前的一串黑色玻璃珠和明光發亮的刻有花紋的銀質佛盒。
秋枝在莊子裡聽幾個年老的女人說,誰要是嫁給漢人,誰就得改成漢人梳頭的式樣,并且,非把佛盒摘掉不可。
這給秋枝增加了不少顧慮。
倒不是她覺得漢人的發式不好看。
她想,如果改成漢人的式樣,就是說,照倪慧聰姐姐那樣,剪得短短的,露着後頸;或者是照女教師林媛那樣,隻留兩根又短又粗的辮子搭在肩膀頭上。
那麼,現在加飾在幾十根細辮子上的鮮豔的紅繩和丁當作響的許多銀币,不是就沒有什麼用場了嗎?至于說摘掉佛盒,這對秋枝則不僅是覺得惋惜,而是引起了不安,甚至是恐慌。
挂在胸前的念珠和佛盒,在山民們看來是惟一可靠的對自身的保護。
據秋枝母親說,她所以能被山匪擄走,遭到那麼大磨難,就是因為她在小帳篷裡烤衣服的時候取下了念珠和佛盒,忘記戴起便睡着了。
“哪裡話!沒有的事!頭發樣式當然是随個人高興,你覺着什麼樣子好,就梳什麼樣子。
别人管不着。
這個呢!”葉海指指秋枝的佛盒繼續說,“也是随你高興,要是你願意戴着,你就盡管戴着好了,沒有誰非要你摘掉不可。
要是你不想再戴它了,想把它摘掉,那你盡管摘掉就是了,沒有誰非要你套在脖子上不可。
” 葉海的回答是這樣簡單,簡單得讓人不能不信實。
“可是,”過了一會兒,秋枝又低低地說,“阿媽阿爸總還是有些怕呢!” “怕什麼?” “怕你走!” “走?我往哪裡走?” “是怕你走。
這裡不是你的家。
你早晚總是要回家去,早晚總是要走的。
是不是?” 秋枝舉目凝望着葉海。
他在她眼睛裡看出一種憂郁的乞求的神情。
于是他反問: “你怕不怕呢?” “我……”秋枝低下頭回答道,“也怕也不怕!” 的确,關于這件事,秋枝還未能确定應當怕還是不應當怕。
不待說,假若葉海要走,要回家,作為他的妻子,秋枝勢必要同他一起走。
可是,對于秋枝說,離開自己的家,離開生長了她的地方,像山裡所說的“到外邊去”,這使她感到神秘、茫然、不可想象,也可以說是可怕的,好像一隻飛得太高的鳥很難再落回到地面上來一樣可怕。
但,從另一方面看,秋枝又覺得這正可以滿足她的心願,她老早就幻想“到外邊去”了,在那裡,可以親眼看見許許多多新奇的她渴望知道的事物。
同時,她已經完完全全屬于葉海,葉海也完完全全屬于她了。
她覺得,跟他在一路,一切都會很好的。
如果葉海邀她同坐一隻牛皮船,從更達河順水随浪飄去,她一定會欣然同意。
飄到哪裡她不問!隻要能和他在一起。
然而,做父母的對這件事卻是當真害怕的(雖說他們忙着給女兒籌措嫁妝)。
本來,斯朗翁堆和他的女人早已決計好要女婿來“上門”[2]。
依照當地人的風俗習慣,如果家裡隻有一個獨女,準定會招人“上門”的。
這樣不但可以使女兒永遠留在跟前,不至于使老夫婦在凄涼孤獨中度日,而且,這麼一來,實際上便等于得着一個晚生的可以養老的兒子。
可是,秋枝卻找了這樣一個丈夫,是農業站的人,是一個有本事的青年人。
不錯,斯朗翁堆夫婦知道,這是難得的女婿。
不過,要讓這樣的女婿來“上門”隻怕是辦不到的。
他不能離開農業站到誰家裡去做姑爺。
這一點辦不到倒也事小,更使人不放心的是,遲早他總歸要回家去,要走,要帶着自己娶的婆娘一同走。
這可怎麼好啊!那麼一來,斯朗翁堆夫婦就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再看見女兒了!家裡少了秋枝,可還像什麼家呢?同時,斯朗翁堆還聽人說過,“外邊”是萬萬去不得的,天氣熱呀!熱得要命,那裡的河水在冬天也不結冰,山上沒有雪,西藏人到那裡簡直很難活…… “不要怕!秋枝!我不會走。
”葉海小聲地說,“我往哪裡走呢?這兒就是我的家呀!” “你不是說過你有自己的家嗎?家裡還有你阿媽。
”秋枝問。
“有!不過,我要把我媽接到這裡來。
這裡已經成了我的家,”葉海認真地指着腳下的土地說,“你别覺得奇怪呀!秋枝,我雖不是西藏人,可現在,西藏已經成了我自己的家。
” “當真?”秋枝仰起臉來,“什麼時候接你阿
“這幾塊地,你們打算種什麼呢?”蘇易接上問。
“這地嗎?嗯!不錯,是要種的。
”一個年老的山民以應戰的口吻回答說,“這地我們種了很多很多年了。
” “知道,這我知道的。
”蘇易竭力在緩和眼前的緊張局勢,“我是問你們打算種什麼,是種青稞吧?” “不!我們想種麥子,種冬麥。
” “種冬麥?好的!借了種子沒有?” “借了!都借了!” “對!應該種冬麥。
你們的地很肥,種冬麥頂合适。
”蘇易抓起一把土,在手裡搓撚着,随後又愉快地加上說,“好吧!你們忙!” 陳子璜見工委書記說罷便自管走開了,心中有些不解,也隻好跟随走去。
仿佛他們兩人是由此地過路,随便和種地的人搭了幾句話便忙着要去辦公事。
走出沒多遠,站長陳子璜便急躁地證明說: “老洛珠沒有弄錯,這幾個老鄉是侵占了我們的地!” “你覺得怎麼樣呢?”工委書記問道。
“我覺得……當然,照理說,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站長帶着明顯的不快說,“不過,你知道他們多調皮!先前我往他們家跑了多少趟,好勸好說,要他們給自己開幾塊荒地。
他們總是推三推四,還嬉皮笑臉說:‘開多少地才給我一個漢人姑娘呀?’步犁訓練班開辦的時候,各莊子都争着搶着學,可他們這幾家人三番五次請不動。
現在呢?好!倒省事,等我們翻好了,耙好了,撒了糞,什麼都擺治得現現成成的了,他們來了,到我們大田裡擺石頭,挖溝……” “你還記得不記得?幾個月以前,你做這樣的結論,”蘇易打斷了站長的話,“你說西藏人生性就懶惰,對土地不感興趣。
看,子璜同志,事實證明你的結論做得太早,也沒有實在根據。
如果真像你說的西藏人對土地不感興趣的話,他們就不會想盡法子來擴大自己的耕田了。
當然,這幾家老鄉沒有像别人一樣聽農業站的話,這是他們的錯。
不過,那時候他們有自己的難處,他們害怕呀!” 的确,當農業站的人跑到這小莊上來動員墾荒時,居民們是感到新奇而又不敢相信的。
雖說壩子上有的是荒地,可他們不相信有權利給自己弄一片養生田。
實在的,作為一個“差巴”,隻怕他們世世代代都沒有過這樣的夢想呢!同時,國民黨在這裡的那些年,誰家有了地,就等于誰家有了難以擺脫的災禍。
不把地裡的土塊都變成銀元簡直就種不起地呀!另一方面,起先他們對農業站還有些疑心。
這是明情,因為農業站的成員暫時還都是漢人。
可是現在呢?他們看見,他們親眼看見許多光身子人都忽然間有了自己的地,而且在冬天就下了種。
于是,他們後悔了,着急了,所以他們謀算出那麼一種簡便迅速的方法——在農業站大田裡打主意——為的是能趕上和别人一起種冬麥。
“不待說,這種法子不算妙。
”工委書記放慢了步子繼續說,“不過,事已如此,又何必一定要他們掃興,一定要和他們過不去呢?我看,你回去可以通過支部給同志們打個招呼。
關于這件事,誰也不許講一句不必要的話,權當不知道。
就給老鄉種吧!我覺得,我們這樣做,比起在那幾塊地裡所能得到的收獲要大得多,要重要得多。
” 陳子璜沒再說什麼,默默地跟在工委書記身邊走着。
“怎麼樣?”過了一會兒,蘇易又問道,“你是站長,同意不同意由你決定。
” “同意!”陳子璜竭力收斂着氣憤,“不過,我得告訴雷文竹,讓他把圖改一改。
他已經按照轉建國營農場計劃畫了一份可耕面積圖,那幾塊地是畫在圖裡的。
” “如果有必要的話,就改吧!”工委書記爽朗地說,“不過,請你給技術員轉達我一個意見,耕地面積圖最好是用鉛筆畫,這樣改起來方便些。
現在,因為老鄉占用了幾塊地,我們把圖往小裡改。
可是,等我們的農場真正地開辦一些時候以後,又得要趕着把耕地面積圖往大裡改呢!你相信嗎?” 8 一則是節日,二則又為慶祝冬麥下種,農業站舉辦了盛大的晚會。
姑娘們來了,三三兩兩,牽手搭肩,若無其事地來了。
她們一邊走,一邊吹着薄薄的樹葉,發出細悠悠的悅耳的聲音。
在姑娘們背後,總有一夥影子似地步步相随的青年人。
他們的神氣各有不同:有的像武士一樣莊重,好像是在護送女人們通過什麼兇險的關口;另外一些,則放着膽子對姑娘們動手動腳——這不會招緻什麼不好後果。
孩子們也來了,奶聲尖氣地嚎叫着,竄來竄去。
雖然沒有誰注意這些小角色,但對晚會的紅火繁鬧,卻是絕對少不得他們的。
老人們由于種種原因,來得要遲慢些。
不過,他們到場之後立即就選好位置,把自己固定起來,不去亂擠亂串。
而且,從他們的态度看來,也比年輕人對這節日晚會要認真得多。
晚會是依照當地風俗組織的——所有到會的人都席地盤腿而坐,圍成一個很大很大的圓場。
在場子裡,燃起十數堆篝火,多旺的火呀!好像天空都被燒着了。
人們的臉被映得通紅而新鮮。
所以,姑娘們帶着羨慕不已的心情,相互發覺别人變得格外好看起來了。
山民們不時地把松枝柏枝像丢到烈火中去,把糌粑面撒到烈火中去。
于是,會場被沉浸在一種奇異的野香裡。
場子正中,被火焰所封鎖的地方,擺了一個極為粗大的木桶。
桶裡裝的是水嗎?是酒!像稀牛奶一般甜甜的,然而是性效強烈的青稞酒。
桶旁邊放着幾十個木碗。
無論是誰,隻要高興,就可以随時躍過火堆,用木碗從桶裡舀酒痛飲。
桶裡幹了,立刻又會被裝滿…… 當遠路人還未曾趕到時,壩子已經變成了一個正在翻滾着狂濤的歡騰的海。
男人們的羊皮帽、狐皮帽以及繡金的偏舌帽不停地閃晃着;女人們的彩色衣袖令人眼花缭亂地揚舞着。
豔麗的長裙,随着姑娘們連連旋轉,宛如孔雀開屏一般飄撒開來;數不清多少隻靴子同時在急促地踏動;塵土從地面揚起,和着篝火的硝煙,和着人們縱情的歌聲,向夜空飛去,飛到很高很遠的地方去。
往年,每逢望果節
但是,他們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像今天夜會上這樣若夢若狂地高興過。
農業站所有的人,幾乎全被卷進舞蹈的漩渦裡了。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除非你躲得遠遠的——這時候誰又情願離開壩子呢——否則,隻要你站在看得見的地方,立刻就會有幾雙手伸過來拉你。
倉庫管理員李月湘本來是躲在一群老婆婆背後的,可是也被擁進場子當中去了。
于是她隻好仿照人家的姿勢,笨拙地擺動兩臂,錯亂地邁動雙腳。
她不是在跳舞,而是在受罪。
不光是李月湘,農業站的人大半都正被迫處在這種困境中。
不過,也有幾個人俨然是以内行的資格出現在舞群裡的。
特别是氣象員林媛,出手擡腳都和一個山間姑娘沒有什麼兩樣。
而且,她還能把現代舞的柔和幽雅之處和西藏民間舞的健壯原始的風味适當地融會起來。
因此,她的舞姿倒越發引人注目呢! 陳子璜好容易從舞群裡逃脫出來,見斯朗翁堆正在繪聲繪色地對孩子們講述什麼,便也湊過來聽,但還沒有聽出什麼頭緒,一個馬車隊員便跑來找他,請他出面去幹涉一件事。
“站長,你去命令一下吧!他根本不聽别人的話。
” “什麼事?誰呀?” “隊長,我們隊長。
他在跟人比賽喝酒,不像話!喝得太多了。
明天還有工作呢!去吧!命令一下吧!” 在大酒桶旁邊,馬車隊長糜複生正以壓倒的優勢在擊敗所有膽敢和他對飲的人。
山民們是素有海量的,他們之中有人達到了最高紀錄——九碗。
然而,糜複生卻正滿不在乎地彎腰舀起第十二碗。
這使他的對手們也不得不對他伸出拇指,連聲喝彩。
陳子璜躍過火堆,準備去制止這豪壯的酒賽。
其實,這時候糜複生已經不再繼續狂飲了,他滿了量嗎?不!(鬼曉得他還能再灌多少碗哪!)而是有人擾亂了這場豪壯的酒賽——當糜複生舀起第十四碗,正要仰面順下口去時,看見跳舞的人都向四外退開去,空出一片場子來。
原來,有人忽然提起了幾個月前那幫偷馬賊的賣唱表演。
于是,曾經在那次表演中擔任過角色的蛛瑪立刻引起了會場的舉衆注視。
年輕山民打着口哨,喊叫着,要求她把高超的舞技重演一次。
洗衣娘蛛瑪走進為她讓出的圓場當中,既沒有忸怩,也沒有推辭,略略向觀衆掃視了一下,便起舞獻演。
遵照衆人的要求,節目是重複的,和上次完全一樣,隻是沒有戴起怕人的假面具。
糜複生擠在人群裡,兩眼發直地看着,仿佛生怕錯過了表演者的每一個細小的動作。
木碗在他手中傾斜了,酒,從碗裡流出來,淌在人們的腳下…… 夜已經很深,晚會宣告結束。
但,對于情人們,這僅僅是開始,隻不過他們離開了壩子,隐沒到他們約定的地方去了。
這時候,假如你站在高高的屋頂上,歌聲便從四處向你送來,這歌聲帶着濃重的黃昏的醉意。
草坪上的小黃花, 要開就盡量開吧! 明天我要到遠方去, 免得為你耽誤了行程。
你若是實心實意, 赤着腳我也願長途相随。
對着純淨的月亮, 你敢發一個誓嗎? 你像熟透了的果子, 高高地挂在枝頭上。
雖說我并不靈巧, 樹上的果子還能摘下來。
耐聽的話兒少說幾句! 請到市上買一把鎖來。
把我們倆的心鎖在一處, 鑰匙可不要交給别人…… …… 山民們都有這樣一種能耐:幾乎用不着思索,就能把要對自己情人的發問或回答編成一支動聽的短歌。
他們習慣于用歌詞代替情語。
在林邊,秋枝和葉海并肩坐在一條露出地面來的粗大的樹根上。
因為葉海還未能具有山民們的那種特别能耐,所以秋枝隻好遷就他,用話而不是用歌來暢所欲言。
他們低語着,除了樹枝上歸宿的鳥雀之外,再沒有誰可以聽見。
“……我們家那頭小牛,你看好不好?”言談間,秋枝提出一個莫名其妙的問題。
“不錯!”葉海回答,“看樣子它會長成一條真正的牛。
” “阿爸阿媽說,就拿它來做我的嫁妝。
你喜歡不?”秋枝輕聲地、羞怯地問,但從語音裡可以聽得出,她自信葉海對這樣的陪嫁和她自己一樣的喜歡滿意。
“嫁妝?要嫁妝做什麼!” 在葉海看來,這隻是一種早已過時的風俗。
可是,斯朗翁堆夫婦卻認為這是一樁有關自家名聲的頂重要的大事。
他們獨獨地隻有這麼一個女兒,如果沒有任何陪嫁把她送出門去,不僅自己心裡過不去,連鄰人們都會說長道短的。
但,用什麼給女兒做嫁妝呢?這委實使做長輩的犯愁。
最後,還是老婦人想到了那頭出世不久的小牛。
這樣的嫁妝雖說不上堂皇,但比起三十年以前她自己出嫁的時候要體面得多了。
葉海費了很大口舌才說服了秋枝。
她同意了,到時候除去頭上戴的、身上穿的以外,再不帶任何一件陪嫁的東西。
因為葉海說,他們家鄉早已不時興這樣了。
同時,秋枝也忽然覺悟到,那一頭小牛對她的新的家庭恐怕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必要。
“我的頭發怎麼梳?是不是得要改呢?”秋枝又問,“還有,這個呢?一定得要摘掉嗎?”她雙手捧住吊在胸前的一串黑色玻璃珠和明光發亮的刻有花紋的銀質佛盒。
秋枝在莊子裡聽幾個年老的女人說,誰要是嫁給漢人,誰就得改成漢人梳頭的式樣,并且,非把佛盒摘掉不可。
這給秋枝增加了不少顧慮。
倒不是她覺得漢人的發式不好看。
她想,如果改成漢人的式樣,就是說,照倪慧聰姐姐那樣,剪得短短的,露着後頸;或者是照女教師林媛那樣,隻留兩根又短又粗的辮子搭在肩膀頭上。
那麼,現在加飾在幾十根細辮子上的鮮豔的紅繩和丁當作響的許多銀币,不是就沒有什麼用場了嗎?至于說摘掉佛盒,這對秋枝則不僅是覺得惋惜,而是引起了不安,甚至是恐慌。
挂在胸前的念珠和佛盒,在山民們看來是惟一可靠的對自身的保護。
據秋枝母親說,她所以能被山匪擄走,遭到那麼大磨難,就是因為她在小帳篷裡烤衣服的時候取下了念珠和佛盒,忘記戴起便睡着了。
“哪裡話!沒有的事!頭發樣式當然是随個人高興,你覺着什麼樣子好,就梳什麼樣子。
别人管不着。
這個呢!”葉海指指秋枝的佛盒繼續說,“也是随你高興,要是你願意戴着,你就盡管戴着好了,沒有誰非要你摘掉不可。
要是你不想再戴它了,想把它摘掉,那你盡管摘掉就是了,沒有誰非要你套在脖子上不可。
” 葉海的回答是這樣簡單,簡單得讓人不能不信實。
“可是,”過了一會兒,秋枝又低低地說,“阿媽阿爸總還是有些怕呢!” “怕什麼?” “怕你走!” “走?我往哪裡走?” “是怕你走。
這裡不是你的家。
你早晚總是要回家去,早晚總是要走的。
是不是?” 秋枝舉目凝望着葉海。
他在她眼睛裡看出一種憂郁的乞求的神情。
于是他反問: “你怕不怕呢?” “我……”秋枝低下頭回答道,“也怕也不怕!” 的确,關于這件事,秋枝還未能确定應當怕還是不應當怕。
不待說,假若葉海要走,要回家,作為他的妻子,秋枝勢必要同他一起走。
可是,對于秋枝說,離開自己的家,離開生長了她的地方,像山裡所說的“到外邊去”,這使她感到神秘、茫然、不可想象,也可以說是可怕的,好像一隻飛得太高的鳥很難再落回到地面上來一樣可怕。
但,從另一方面看,秋枝又覺得這正可以滿足她的心願,她老早就幻想“到外邊去”了,在那裡,可以親眼看見許許多多新奇的她渴望知道的事物。
同時,她已經完完全全屬于葉海,葉海也完完全全屬于她了。
她覺得,跟他在一路,一切都會很好的。
如果葉海邀她同坐一隻牛皮船,從更達河順水随浪飄去,她一定會欣然同意。
飄到哪裡她不問!隻要能和他在一起。
然而,做父母的對這件事卻是當真害怕的(雖說他們忙着給女兒籌措嫁妝)。
本來,斯朗翁堆和他的女人早已決計好要女婿來“上門”
依照當地人的風俗習慣,如果家裡隻有一個獨女,準定會招人“上門”的。
這樣不但可以使女兒永遠留在跟前,不至于使老夫婦在凄涼孤獨中度日,而且,這麼一來,實際上便等于得着一個晚生的可以養老的兒子。
可是,秋枝卻找了這樣一個丈夫,是農業站的人,是一個有本事的青年人。
不錯,斯朗翁堆夫婦知道,這是難得的女婿。
不過,要讓這樣的女婿來“上門”隻怕是辦不到的。
他不能離開農業站到誰家裡去做姑爺。
這一點辦不到倒也事小,更使人不放心的是,遲早他總歸要回家去,要走,要帶着自己娶的婆娘一同走。
這可怎麼好啊!那麼一來,斯朗翁堆夫婦就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再看見女兒了!家裡少了秋枝,可還像什麼家呢?同時,斯朗翁堆還聽人說過,“外邊”是萬萬去不得的,天氣熱呀!熱得要命,那裡的河水在冬天也不結冰,山上沒有雪,西藏人到那裡簡直很難活…… “不要怕!秋枝!我不會走。
”葉海小聲地說,“我往哪裡走呢?這兒就是我的家呀!” “你不是說過你有自己的家嗎?家裡還有你阿媽。
”秋枝問。
“有!不過,我要把我媽接到這裡來。
這裡已經成了我的家,”葉海認真地指着腳下的土地說,“你别覺得奇怪呀!秋枝,我雖不是西藏人,可現在,西藏已經成了我自己的家。
” “當真?”秋枝仰起臉來,“什麼時候接你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