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袱沉沉地壓在他的頭上。

    其實在普店街,他本來算是個守規矩的老實孩子,結果偏偏他栽了跟頭。

    他要徹底改變人們頭腦中對他的認識,甩掉那個包袱。

    反正大家對他的案情了解得不清楚,對法律也不太懂,他就是要造成一個輿論:玩玩一個女孩子,毬毛大點的事。

     “小蘭,”萬家福把話題引入自己的軌道,“你說得有道理。

    爬得高,摔得重。

    我不是指你哥,我是說住高層樓太危險,誰能保證不突然又來次大地震,十七層,好家夥,真塌下來,上下一碾一壓,人非成粉末不可。

    就算不整個塌下來,斜倒拍下來,也得摔癟了。

    ” “你這人怎麼這麼缺德!招你惹你啦,這麼狠地咒我們家。

    ”張義蘭小臉一繃,滿臉冰碴子。

     萬家福沒想到小蘭的臉說變就變。

    他傻了眼,眼瞧着張義蘭氣哼哼地提起闆凳,扭扭地走了。

    他沮喪地歎口氣。

    陳寶柱卻帶頭起哄,大笑一通。

     一幫小子坐在一塊兒談天說地,罵娘鬥氣,本來挺熱鬧,不覺得少點什麼。

    這時,來了個湊熱鬧的女的,一下子像油鍋裡放把蔥花,話頭話尾的味更足了,越說越帶勁兒,帶勁得忘了什麼味。

    突然這女的一走,頓時大夥便會覺得談興全無。

    剛才還像炒爆豆似的劈啪劈啪的又快又響的話茬子,全都癟了,蔫了,沒了趣。

     沒了趣也不能立刻走,怕人說是跟女的走了。

    粗胳膊粗腿子的男子漢,不夠意思。

    再說,還不到十點呢,大熱的天,一點困意也沒有,往哪兒去?回蒸籠裡去睡覺?那還不跟上酷刑一個樣。

    還是這兒呆着,到底還有點兒過堂風,再說便道、馬路上橫七豎八,星羅棋布,哪兒都坐着人,多熱鬧。

    哥兒幾個便又開始拿對面那高層住宅樓出氣。

    罵那高樓窗口閃出的燈光太刺眼,擾人心煩,罵古今中外當官的沒好東西。

    又想起大地震最解氣,來個九級,普店街的人頂多傷點皮,落身土,可住那樓上的,嘿,全他媽的稀巴爛。

     “到那時候,我爬出來第一個往那樓裡奔,外彙券,彩電,冰箱咱也享受享受。

    ”陳寶柱狠到極處,一拍大腿,兩眼發紅,仿佛對面真的樓倒屋塌了。

     “别在這兒做夢了。

    ”猛然有人給了陳寶柱一脖溜,“回家看你媽去,這天多熱呀,當兒子的不回家給媽擦擦洗洗的,倒跑到這來聊天。

    快,走!” 說話的是楊元珍大娘,大手大腳的六十多歲老人還精精神神的。

    這一巴掌真靈,陳寶柱立刻站起來了。

     楊大娘在普店街可是個“官”。

    這麼一大片房屋,幾千号子居民,四分之一歸她領導。

    從五三年開始,她就是街道代表。

    這麼多年,從中央到市裡的頭頭,換了不知多少屆,但在普店街居委會裡的人們心目中的頭面人物始終是楊元珍。

    她孤兒寡母的在這兒住了多半輩子,誰家的忙她沒幫過!人心換人心,要是楊家有什麼為難事,比如楊大娘的獨生子楊建華出差或工程忙回不了家,那麼買煤,買過冬白菜這些個力氣活兒,用不着打招呼,一幫子争着搶着全都幫着幹。

    就連陳寶柱,萬家福這幫二十七八的小子,也一個個都對楊大娘畢恭畢敬服服帖帖的。

     “我正準備回家呢,不信您問問他們,是他們非拽着我講改革。

    ”陳寶柱做出一副無可奈何的委屈相。

     楊大娘擰擰陳寶柱的耳朵:“渾小子,你要會講改革倒出息了。

    快回家去。

    ”陳寶柱悻悻地倒提着闆凳往家走,别看大娘厲害,可她的話是為了他好,他雖渾心裡還明白,不能不聽。

     “楊大娘,您在這兒坐會兒,這涼快。

    ”一個小夥子讨好地說。

     “不啦,我該回家去啦。

    ” “今晚怎麼沒見建華哥呢?”萬家福問。

     “他在屋裡鼓搗東西呢。

    ” “這麼熱的天,不出來涼快,關在屋裡鼓搗嘛東西呀?”張義蘭不知什麼時候又湊了過來。

     “他多會兒閑得住?和春生兩人瞎折騰呗。

    ”楊元珍笑着說。

     二 屋裡真夠熱,電扇三檔快速,使勁地吹,不頂事,隻要電扇稍一擺頭,身上的汗,刷地全冒出來。

     楊建華和史春生兩個人,一個鐵活兒,一個木活兒一晚的工夫,拆了兩輛舊自行車和一把破椅子,要裝好一輛手推式輪椅。

     手推輪椅的活是楊元珍派給兒子的,她是為了寶柱媽。

    寶柱媽半身不遂有五年了。

     寶柱家三口人,比起普店街的其他老住戶算個人口清靜的人家,偏偏這個家又最不清靜。

    自從她從良嫁給寶柱爸,安生日子沒過幾天,隔三岔五就是一場惡架,打得雞飛狗跳,四鄰不安。

    她是個要臉面的人,可解放前卻因走投無路,幹上了最不要臉面的活兒。

    初起,仗着年輕、俊俏,客人也肯掏大錢。

    偏有一次,遇到個有勢力的,使勁折磨她,她不肯依從,便把主顧惹翻了。

    鸨母見她給自己惹了禍,拿着一把燒紅的烙鐵朝她臉拍過去。

    這回,她從樓上被攆到樓下,臉上拳頭大的疤把她能賣高價的身子變成了甩不出手的“處理品”。

    她接的客全是隻能摸出幾口酒錢的三輪車夫,沒處歇腳的大車老闆兒,進城賣菜換油鹽錢,家裡娶不上媳婦兒的莊稼人。

    她碰上一個男人,也就是後來寶柱他爸,兩人一下子好上了。

    她覺得他是條漢子,他覺得她可憐。

    他是個拉膠皮車的,打那以後,有倆富裕錢,就去找她。

    沒多天,解放了。

    她進了教養所,教養員很快了解到她的身世,幫她找到了寶柱他爸。

    他連塊花布都沒扯,就娶了個老婆。

    他比她小三歲,他沒在乎,女大三,抱金磚。

    她臉上有疤,他不嫌棄,他頭上還有塊癞呢。

    剛成親那些日子,倆人心裡都挺美。

    寶柱娘覺得終身有靠,一心一意地侍奉丈夫。

    可沒過多久,他忽然知道了對他來說是一個絕頂的大事,她不生養。

    他越尋思越别扭,一别扭就起火,起火就罵,罵不解氣就打,打累了就抄家夥砸,一個好好的家成了破爛堆。

     她隻是躲在牆角哭,她不怕挨打,窯子裡打得比這狠,打對她也是家常便飯。

    她隻是覺得對不住他。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是她讓他成了陳家的不孝之子。

     楊元珍看不過,挺身幹預陳家“内政”,鄰居們也都過來,一起給寶柱爸開竅。

    寶柱爸不是聽勸的人。

    楊大娘動了肝火,請來了派出所所長,他隻好收斂了些。

     趁熱打鐵,楊元珍帶着六歲的建華,東奔西跑,找到一個三個月的男孩子。

     這孩子就是陳寶柱,他維系了這個快要散架的家。

     從此,她成了寶柱媽,他成了寶柱爸。

    這些事,陳寶柱本來不知道,别看普店街的人多嘴雜,可以前,誰也沒透出半個字兒。

    大夥怕寶柱爸火暴子脾氣,可憐寶柱媽受過的那些罪。

    所以,寶柱懂事以後,男人見了孩子,都故意當着孩子面說:“瞧,寶柱随他爸。

    ”女人則反駁:“眉眼可像寶柱媽。

    ”老人則說:“寶柱是爹媽身上的一塊肉嘛,哪能不像?” 誰都知道這是假的,但又都當成真的說。

    一來二去,寶柱爸、寶柱媽也真覺得這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