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魚不去碰一碰,隻吃空心菜和炒雞蛋,不禁問:“黃老伯,您不吃葷?” 黃炎培哈哈大笑了,說:“我不吃葷倒不是信佛吃齋。

    肉湯我也喝!主要是由于我的性格。

    我一九一七年夏天,遊新加坡海濱,親眼看到許多捕魚人出海歸來時,船上滿載活魚。

    天熱,怕魚死了腐臭,捕魚人将活魚一條條破腹殺了,挖掉内髒,丢到另一隻空船裡去。

    被殺死掏去内髒的活魚疼得蹦蹦跳跳,半晌才死。

    我想:人類為了吃,這樣殘殺生物,太殘忍了。

    就立下素食的志願。

    一晃已經二十多年了!” 家霆不禁想:他是個感情很豐富的老人呢! 燕姗姗夾一筷炒雞蛋給黃炎培,笑着說:“黃老伯,您就多吃點雞蛋和空心菜,喝點湯。

    魚肉就歸我們吃了。

    ”她指指寅兒,“我們家還有隻‘貓’呢!我們既吃魚肉,又聽你講延安,真是太賺了!” 黃炎培笑着說:“好,我就再講延安。

    那裡,抗戰氣氛極濃,人家是真正在全面抗戰的。

    在那裡受到熱烈歡迎,黨、政、軍高級領導幹部見到不少,還見過一些在延安的我以前的熟朋友,甚至有我的學生。

    感到他們個個穩重、謙虛、樸實、誠懇,說起話來都有見地,學識不淺。

    我想,有好的領導幹部,該是他們所以能成功的相當主要的原因。

    ” “延安市面怎樣?”燕翹問,“繁榮嗎?” “延安是經過幾次日機的大轟炸最近從瓦礫堆上重建起來的。

    陝北本是很窮的地方,生活當然艱苦。

    住的是窯洞,市面也不可能繁華。

    但老百姓都很健康,衣服也算整潔,所有的人都露着愉快的笑容,不論男女都有朝氣。

    有一種上下一緻、同心同德的精神面貌。

    那裡絕不拉壯丁,志願從軍是光榮的事。

    有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社會風氣,有一股蒸蒸向上的發展氣勢。

    我們在那裡是行動自由,他們不怕人看,也不護短,實事求是。

    什麼妓女、乞丐、小老婆、鴉片煙、賭博,都沒有!更未見特務橫行霸道,官僚貪污腐化。

    那裡是一個幹淨的、上進的社會。

    ” “看了不少地方嗎?”童霜威問。

     “利用會談以外的空隙時間,會見了‘三三制’政權的一些非共産黨的人士。

    如陝北有名的李鼎銘先生。

    又參觀了市容、供銷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銀行、延安大學、光華農場,還有日俘的日本工農學校,參觀了寶塔山等名勝古迹,對經濟方面的減租減息、變工隊的互助方式、貨币流通、商品貿易和機關裡實行的供給制等都進行了了解。

    也考察了工農業生産情況,訪問了勞動英雄。

    在文教、衛生等方面也進行了訪問觀察。

    總之,感到人家是在做革命工作,在為事業和理想奮鬥,人家是在踏踏實實抗戰,不像這大後方烏煙瘴氣鑽營私利。

    ” 燕翹停筷說:“真那麼好?是不是故意安排了讓你們看的?” 黃炎培搖頭,笑着說:“絕不像都是故意安排出來的,确是很好。

    所以中共說國民黨是代表着大地主大資産階級利益的,而他們是代表的人民利益。

    所以,連美國軍政界都有一些人說他們的好話。

    這并不奇怪!” 童霜威問:“對中共的一些領導幹部,印象如何?” 黃炎培喝着湯,答:“我的印象,他們有的領導人水平很高,很有學識。

    在領導幹部之間,親密無間,彼此間的關系是正常平等的,毫無拘束,常常談笑風生。

    ” “談談毛澤東吧!黃老伯。

    ”家霆這是坐上桌子吃飯後第一次開口說話。

     黃炎培朝他看看,說:“人都叫他毛主席。

    他的經曆,他所領導的邊區為他赢得了崇高的威望。

    他幾乎煙不釋手,他好像博覽群書,具有堅強的意志。

    住的窯洞,光亮整潔。

    身材結實健壯,頭發往後梳去,下巴上有個黑痣,一口湖南話,聲音低沉柔和,侃侃而談。

    我有時聽不清楚。

    走動時,慢騰騰地拖着腳步,步态穩重,鎮定自若。

    說話很會打比喻,據說去年冬天,赫爾利到延安時,要中共解散軍隊,說可以訂個協議讓中共在政府中取得一個地位。

    毛澤東說:這不行。

    赫爾利說:這個協議将使你在大門裡有個立足之地。

    毛澤東立刻回答他:假如你被反綁着雙手,即使走進了大門,又有什麼用呢?” 燕寅兒說:“精彩!” 黃炎培說:“我們六位參政員到達延安時,毛澤東等領導人都來迎接。

    我們出延安城南門,到達陝甘甯邊區招待所,地名瓦窯灣,每人一間卧房,招待得很周到。

    到延安的第二天下午,就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舉行了正式會談。

    大家十分融洽,暢所欲言。

    當我們談到國共雙方商談的門沒有關閉時,毛澤東風趣地接過話題,說:雙方的門沒有關,但門外有一塊絆腳的大石頭擋住了。

    這塊大石頭就是國民大會!他們同我們都一樣,認為舊的國民大會不能代表民意,他們提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