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三節

關燈
“你怎麼知道我的名字?”小娃掙出娘的懷抱,仍端正坐好。

     “在方壺見過你們,不止一次。

    ”明經笑道,“隻有澹台玮沒見過。

    ”這種鄭重的稱呼,孩子們聽了很高興。

    他又專對玮說:“我見過你父親,隻見過一次。

    ” “爸爸的傷全好了,他們就要到昆明去。

    ”玮玮說,按按口袋裡的信。

    那是父母的信,弗之交給他的。

    他預備一個人靜下來好好看。

     “柳夫人現在哪裡?”碧初問。

     “現在昆明,可能要到重慶去。

    ”惠枌答。

     “哪個柳夫人?”峨在人多時很少說話,這時好奇地問,“是唱歌的嗎?” “是歌唱家柳夫人,她是錢太太的姐姐。

    ”碧初答,又對惠枌說:“我們家的孩子都喜歡音樂,可是沒有這方面的天賦。

    ” “我上星期到昆明開會,聽說惠杬找不到鋼琴,子蔚幫着在一家教堂裡借到了。

    ”弗之說。

     峨聽得錢鄭惠枌是柳鄭惠杬之妹,不覺看她幾眼。

    見她着一件暗藍色布旗袍,周遭用花布鑲細邊。

    鵝蛋臉兒,眉目清秀,不及柳夫人妩媚,卻有一種飒爽之氣。

     惠枌見峨打量她,因笑道:“我是學畫的,也學過些樂器。

    現在是家庭主婦,主管我們兩人的生活。

    ”說着向明經颔首微笑。

    又向碧初說:“内地生活費用便宜多了,火腿兩毛錢一斤,雞蛋一毛錢一百個。

    活下去很容易。

    ” 明經說:“看她多熟悉市場,足見是個好主婦。

    隻是這裡文化落後,風氣閉塞,書籍缺乏。

    到縣圖書館看看,什麼書都沒有!” 弗之道:“學校的圖書大都運到昆明了。

    在龜回上課不是久長之計,還要搬家,搬到昆明。

    ”他對碧初抱歉地一笑,“你看,你剛到,又說搬家的事。

    不會馬上搬,還得幾個月。

    ” 碧初道:“國家有難,搬幾回家算不得什麼。

    ” “給你找了一位女仆,這兒叫幫工,一會兒就來。

    ”惠枌道。

     正說着,錢家的幫工王嫂帶來一個婦女,說是姓張,就叫張嫂。

    碧初和她談了幾句,留下做事。

    孟家人遂都下樓。

     樓下正房裡空蕩蕩,隻有幾張木闆,拼起來,就是床了。

    弗之在廂房暫住。

    一張行軍床歪斜着支在當地,窗下一張未上油漆的白木案上書稿淩亂。

    奇怪的是一面牆邊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飯碗,一摞一摞,排了兩排。

     “這是怎麼了?”碧初笑問,“要開飯館?” “你們來了,要吃飯啊。

    ”弗之理直氣壯。

     碧初仔細看時,好些碗都是用過的,沒有洗。

    隻好忍着笑,分派打掃收拾,說:“比我想象的好多了,我以為得住草棚呢。

    ” “問題是沒有辦法吃飯寫字。

    ”峨冷冷地說,“總不能席地而坐吧?” “爹爹能想到預備幾張床和飯碗,就不簡單了。

    ”碧初說,“應用的東西,慢慢再添置,不用忙。

    ” “抗戰期間,一切從簡。

    ”玮玮剛看到一張《新滇日報》,報上有幾個結婚啟事,都有這句話。

     峨瞪他一眼,不再說話。

     以後孟家人回想起龜回的生活,都覺得像是激流中間短短的一段平靜溫柔的流水,讓他們繃緊的心弦松弛一下。

    腳踏在中國自己的土地上,頭上沒有日本統治的壓力,那種自由的感覺,是沒有當過“亡國奴”的人感覺不到的。

    盡管因為語言不同,習慣不同,有時會生出背井離鄉的惆怅,那小縣城色彩濃郁的民俗,亞熱帶景色的詩情畫意以及家人的團聚使他們常處于欣悅的狀态。

    外來人的經濟情況優越得很。

    雲南省自己發行的滇币有新舊之分,一元新币換十元舊币。

    中央法币一元換十元新币,相當于百元舊币。

    有的賣雞鴨蔬菜等生活用品的攤販還用舊币。

    外來的人等于平白加了數十倍工資,難怪錢明經可以興沖沖準備搜揀古董了。

    這種經濟優勢當然不能消除所有不便,對于碧初來說,首先沒有得心應手的下人使喚,樣樣要自己操心。

    弗之與峨,是做慣老爺和小姐的,想不到幫忙或不肯幫忙。

    倒是嵋和玮,常常問:“娘,有事嗎?”“三姨媽,有事嗎?”當然也幫不上忙。

     對于孩子們來說,這裡的生活打開了新的天地。

    這裡沒有明侖校園或香粟斜街三号的高牆,使他們不知人間煙火。

    芸豆街小院和龜回縣城的生活是相通的。

     每到趕集時,賣菜的,賣果子的,賣竹制品草制品的,各種叫賣聲不斷傳來。

    孩子們随時受到雲南語言的熏染。

    最初大家都奇怪聲音何以如此之近,再一想,整個縣城沒有多大,随便走到哪兒,都很容易。

    出門不用經過幾重院子,跑幾步就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