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節
關燈
小
中
大
飛舞。
“玮玮哥,你真好,也想着螢火蟲。
”嵋說。
“問一問玹子姐來不來。
”碧初又叮囑。
玮玮說玹子不在家。
“我明天來看螢火蟲。
”他鄭重地說,挂了電話。
嵋放下電話,走到凸窗處接着看書,那是最近的座位。
小娃這時在公公屋裡,祖孫二人都很開心。
先是一人一顆輪流吃荔枝,吃完後照例寫大字,也是一人一行輪着寫,好像做遊戲。
寫完後便在肥皂上刻圖章,再讨論哪個字好,哪個字差。
呂老太爺每天上午誦經看報,二者交叉進行,到哪兒都是同樣節目。
随身必帶一隻小宣德香爐,有五斤重,每天點一爐好香,一上午讓這爐香陪着。
老人生活儉樸,隻有每天這爐香要求苛刻,必定要雲南産的雞舌香,别的香一點就頭暈,如果不點也頭暈。
念誦的經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從“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念到“菩提薩婆诃”,大聲念十遍,再小聲念别的。
念一會兒就看報,如果報還沒有來就要問報來了沒有,怎麼不送進來。
下午午睡很長,起床後的時間如果可能,就是說如果外孫可以奉陪的話,就把它都交給外孫。
在城裡和玮玮玩,在鄉間和小娃玩。
老人自己隻有三個女兒,晚年能有外孫談談,覺得是人生第一樂事。
祖孫二人對今天的肥皂頭都很滿意。
小娃已經刻了一個“嵋”字,現在正刻“孟合己”三個字,那是他自己的名字。
老人用一塊書本大的肥皂,是肥皂頭煮化後做成的,刻的是“還我河山”四字。
刻了一次不滿意,又刻一次,第三次刻完,印在紙上左看右看,又命小娃看哪兒不好。
小娃看不出來,說:“反正比我刻得好。
” “‘還’字裡的這個走之不好,這一筆頂難寫,‘我’字這一撇不好。
你看,‘我’字的右邊是個‘戈’字,必須有保衛自己的能力,才算得一個‘我’。
” 小娃似懂非懂地望着公公。
“現在看你的。
” 紙上印出了孟合己三個紅字,小娃高興得拍手大叫:“我是孟合己!” “你是小娃!”老人笑道,“孟字刻得不好。
”他很快把兩塊肥皂都切去一層,“再來一遍,我的朋友。
”“我的朋友”是老人的一句口頭語,隻稱呼他所喜愛的人。
兩人又專心地擺弄刻刀了。
呂清非老人出身于安徽世家,少年時中過舉人。
青年時參加同盟會,曾經為營救一位被捕的同志劫過縣獄,因此被革去了功名。
民國初年曾當選為國會議員,中年喪妻以後,眼見國是日非,逐漸覺得萬事皆空,變賣了家鄉田産,到北平挨着兩個女兒居住。
“外老太爺,開晚飯了。
”趙媽在房門口恭敬地大聲說。
老人早中飯都在房裡吃,隻有晚飯和大家一起坐坐談談。
小娃從矮凳上一躍而起,祖孫一起到飯廳。
孟樾夫婦已在等候。
老人居中上坐,弗之與碧初坐在兩旁,嵋在碧初肩下,弗之肩下的位子空着。
“大小姐呢?”碧初皺眉問。
話音未落,孟峨走進來了。
她正當妙年,身材窈窕,着一件月白竹布旗袍,白鞋白襪,完全是一九三七年北平女學生裝束。
笑盈盈一張臉,隻是下巴過于尖削,好像盛不住那笑容似的。
“你一天上哪兒去了?”碧初和藹地問。
“同學家。
” “複習功課吧?”弗之也和藹地問。
“複習一點兒。
” 小娃的座位是一個高椅,前面一塊橫闆放餐具。
他多次要求上桌吃飯,照說他這個暑假後上小學,早該上桌了。
他今晚在峨和嵋的座位之間磨蹭,想坐下來。
“我都會刻圖章了。
”他擺出自己的優越條件。
“今天沒有交代擺你的座位。
”碧初溫和地說,“明天吧,好不好?” “那就後天吧,後天開始。
”小娃想,明天下午進城,晚飯不在家,頭一天上桌少一次有點吃虧。
“等玮玮哥來了,我們挨着坐。
”小娃說着自己上了高椅子坐好。
老人有一隻特制的宜興紫砂小鍋,像個大碗,但有蓋有柄。
碧初揭去蓋子,滿屋一陣甜香。
這是百合、紅棗、糯米和青海特産長壽果一起煨煮的粥。
老人舀起一匙粥,全家開始用飯。
“明天晚上玮玮哥來了,我們到荷花池去看螢火蟲。
今天玮玮哥問來着。
”嵋一面嚼飯一面說。
“吃飯别說話。
”峨瞪她一眼。
嵋轉着烏黑的眼睛,把全桌人看了一遍,決定對着公公繼續說:“荷花池的螢火蟲和後門外頭小溪上的也差不多——” “告訴你吃飯别說話!”峨嚴厲地說。
“那你還說呢。
”嵋頂嘴。
峨立刻放下筷子。
“姐姐說得對。
你們都專心吃飯。
”碧初溫和地說,看着兩個女兒。
孟家從來是長幼有序的。
峨、嵋兩人的臉都很秀氣,輪廓很像,眼睛都是黑沉沉的。
隻是姐姐的滿含少女的迷惑朦胧,妹妹的還盛着兒童的澄澈無邪。
最不同的是兩人臉上的神氣,這和年齡無關。
衛葑曾形容姐姐是酸中微有些辣,妹妹是甜中略帶些澀。
“那我呢?”小娃曾問。
衛葑一時想不出,把他抱起來舉得高高的。
“你是五味俱全。
”衛葑說。
大家哈哈大笑。
“這幾天這樣熱,舅父何必明天回城?”弗之說。
這時一隻小獅子貓跳到他懷裡轉了兩圈就坐下來,擡頭望着大家
“玮玮哥,你真好,也想着螢火蟲。
”嵋說。
“問一問玹子姐來不來。
”碧初又叮囑。
玮玮說玹子不在家。
“我明天來看螢火蟲。
”他鄭重地說,挂了電話。
嵋放下電話,走到凸窗處接着看書,那是最近的座位。
小娃這時在公公屋裡,祖孫二人都很開心。
先是一人一顆輪流吃荔枝,吃完後照例寫大字,也是一人一行輪着寫,好像做遊戲。
寫完後便在肥皂上刻圖章,再讨論哪個字好,哪個字差。
呂老太爺每天上午誦經看報,二者交叉進行,到哪兒都是同樣節目。
随身必帶一隻小宣德香爐,有五斤重,每天點一爐好香,一上午讓這爐香陪着。
老人生活儉樸,隻有每天這爐香要求苛刻,必定要雲南産的雞舌香,别的香一點就頭暈,如果不點也頭暈。
念誦的經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從“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念到“菩提薩婆诃”,大聲念十遍,再小聲念别的。
念一會兒就看報,如果報還沒有來就要問報來了沒有,怎麼不送進來。
下午午睡很長,起床後的時間如果可能,就是說如果外孫可以奉陪的話,就把它都交給外孫。
在城裡和玮玮玩,在鄉間和小娃玩。
老人自己隻有三個女兒,晚年能有外孫談談,覺得是人生第一樂事。
祖孫二人對今天的肥皂頭都很滿意。
小娃已經刻了一個“嵋”字,現在正刻“孟合己”三個字,那是他自己的名字。
老人用一塊書本大的肥皂,是肥皂頭煮化後做成的,刻的是“還我河山”四字。
刻了一次不滿意,又刻一次,第三次刻完,印在紙上左看右看,又命小娃看哪兒不好。
小娃看不出來,說:“反正比我刻得好。
” “‘還’字裡的這個走之不好,這一筆頂難寫,‘我’字這一撇不好。
你看,‘我’字的右邊是個‘戈’字,必須有保衛自己的能力,才算得一個‘我’。
” 小娃似懂非懂地望着公公。
“現在看你的。
” 紙上印出了孟合己三個紅字,小娃高興得拍手大叫:“我是孟合己!” “你是小娃!”老人笑道,“孟字刻得不好。
”他很快把兩塊肥皂都切去一層,“再來一遍,我的朋友。
”“我的朋友”是老人的一句口頭語,隻稱呼他所喜愛的人。
兩人又專心地擺弄刻刀了。
呂清非老人出身于安徽世家,少年時中過舉人。
青年時參加同盟會,曾經為營救一位被捕的同志劫過縣獄,因此被革去了功名。
民國初年曾當選為國會議員,中年喪妻以後,眼見國是日非,逐漸覺得萬事皆空,變賣了家鄉田産,到北平挨着兩個女兒居住。
“外老太爺,開晚飯了。
”趙媽在房門口恭敬地大聲說。
老人早中飯都在房裡吃,隻有晚飯和大家一起坐坐談談。
小娃從矮凳上一躍而起,祖孫一起到飯廳。
孟樾夫婦已在等候。
老人居中上坐,弗之與碧初坐在兩旁,嵋在碧初肩下,弗之肩下的位子空着。
“大小姐呢?”碧初皺眉問。
話音未落,孟峨走進來了。
她正當妙年,身材窈窕,着一件月白竹布旗袍,白鞋白襪,完全是一九三七年北平女學生裝束。
笑盈盈一張臉,隻是下巴過于尖削,好像盛不住那笑容似的。
“你一天上哪兒去了?”碧初和藹地問。
“同學家。
” “複習功課吧?”弗之也和藹地問。
“複習一點兒。
” 小娃的座位是一個高椅,前面一塊橫闆放餐具。
他多次要求上桌吃飯,照說他這個暑假後上小學,早該上桌了。
他今晚在峨和嵋的座位之間磨蹭,想坐下來。
“我都會刻圖章了。
”他擺出自己的優越條件。
“今天沒有交代擺你的座位。
”碧初溫和地說,“明天吧,好不好?” “那就後天吧,後天開始。
”小娃想,明天下午進城,晚飯不在家,頭一天上桌少一次有點吃虧。
“等玮玮哥來了,我們挨着坐。
”小娃說着自己上了高椅子坐好。
老人有一隻特制的宜興紫砂小鍋,像個大碗,但有蓋有柄。
碧初揭去蓋子,滿屋一陣甜香。
這是百合、紅棗、糯米和青海特産長壽果一起煨煮的粥。
老人舀起一匙粥,全家開始用飯。
“明天晚上玮玮哥來了,我們到荷花池去看螢火蟲。
今天玮玮哥問來着。
”嵋一面嚼飯一面說。
“吃飯别說話。
”峨瞪她一眼。
嵋轉着烏黑的眼睛,把全桌人看了一遍,決定對着公公繼續說:“荷花池的螢火蟲和後門外頭小溪上的也差不多——” “告訴你吃飯别說話!”峨嚴厲地說。
“那你還說呢。
”嵋頂嘴。
峨立刻放下筷子。
“姐姐說得對。
你們都專心吃飯。
”碧初溫和地說,看着兩個女兒。
孟家從來是長幼有序的。
峨、嵋兩人的臉都很秀氣,輪廓很像,眼睛都是黑沉沉的。
隻是姐姐的滿含少女的迷惑朦胧,妹妹的還盛着兒童的澄澈無邪。
最不同的是兩人臉上的神氣,這和年齡無關。
衛葑曾形容姐姐是酸中微有些辣,妹妹是甜中略帶些澀。
“那我呢?”小娃曾問。
衛葑一時想不出,把他抱起來舉得高高的。
“你是五味俱全。
”衛葑說。
大家哈哈大笑。
“這幾天這樣熱,舅父何必明天回城?”弗之說。
這時一隻小獅子貓跳到他懷裡轉了兩圈就坐下來,擡頭望着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