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金兀術攻占信德府

關燈
除夕前兩天,金兀術率領中路軍的第一軍團包圍了信德府。

    這個軍團共有弓弩營、雲車營、工兵營、械具營、騎兵六營、步兵六營,總共十六營,一萬二千兵力。

     按宗望元帥的策略,大軍本應在隆平縣休整十天,待過罷春節再向南挺進。

    他如此安排主要是出于兩個考慮:一是西路軍戰事推進要比東路緩慢,這其中的原因是東路這邊因郭藥師投降,燕京向南一馬平川,幾乎沒有像樣的官軍能夠阻擋大金的鐵騎。

    而西路軍那邊不一樣,宗翰兵發大同,輕而易舉攻克了武、朔、代、易四州,但再往南推進就沒有那麼容易了,一過晉西北地區,就有太行山、呂梁山交彙重疊,橫亘在晉北與晉中兩個平原之間,形成了以偏頭關、甯武關、雁門關、平型關、黃澤關、金鎖關為代表的數十道關隘,這些天然屏障易守難攻,幾乎每一道雄關上,都有大宋的精銳部隊扼守。

    西路軍推進不順,東路軍若再深入中原腹地,就有孤軍作戰四面受敵的危險。

    二是占領正定府之後,宗翰釋放了被俘的燕山知府蔡靖,讓他給南朝皇帝傳話兒,即大金國可以罷兵與南朝重啟和談,但條件是南朝必須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府給大金國。

    蔡靖離開正定前往汴京也有十來天了,但一直未有回音,宗望想等到南朝的回複之後,再決定下一步的軍事行動。

    但是,在吊死大黑狗的當天下午,派往燕京的細作帶回來一個驚人的消息:徽宗皇帝趙佶遜位,皇太子趙桓繼位。

     宗望當即召來金兀術、郭藥師、劉彥宗、托蔔愣、史濟等一應文武官員商議此事。

    議事之前,宗望首先從院庫中取出十兩銀子獎勵史濟,原因是數日前史濟觀察天象指出南朝帝星複明,今天得到的消息證明史濟慧言不謬。

    接着,宗望問大家:“南朝換了皇帝,你們怎麼看?” 托蔔愣第一個說話:“大帥,南朝換多少皇帝都不怕,不過是從這隻黃羊狍子,換成另一隻黃羊狍子,都是老虎嘴裡的吃食兒。

    ” 金兀術笑了笑,他同意托蔔愣的說法。

     宗望問史濟:“太史,你說說看。

    ” “帝星晦而複明,這事不能小看。

    ”史濟為避免刺激金兀術與托蔔愣,盡量語氣平和,“如果南朝走向衰敗,帝星就晦暗。

    帝星複明,這就意味着新皇帝有起死回生的能力。

    ” 宗望思慮了一會兒,問金兀術:“四弟,要不,咱們先撤回燕京,待南朝形勢明朗之後,再作決策不遲。

    ” 金兀術立刻表示反對,他說:“二哥,你是大帥,記得在燕京誓師時,你是怎麼回答大薩滿的?大薩滿說,從燕京到汴京,中間有一百多座城池,你說,隻當是一百多個土坷垃;大薩滿說,中間還隔着一條黃河,你說,就是一條小水溝而已。

    咱在旁邊聽了,就像喝了一碗狗血,渾身躁得像着了火,心想,咱二哥真是一個好大帥,咱跟着他,去把汴京皇帝的龍椅砸他個稀巴爛。

    可是,可是今天碰到這麼個小事,你就要打退堂鼓,就要當縮頭烏龜了,這叫天下人怎麼看我們?” 金兀術夾槍夾棒噼裡啪啦烏頭黑臉說了一通,放在别人哪受得了,但宗望卻是不氣不惱,隻把兩隻手擱在胸前揉搓着,對金兀術的話既不反駁,也不說贊同。

    他的性格就這樣,遇上大事就有些猶豫不決。

     郭藥師生怕冷了場讓兄弟倆難堪,于是幹咳一聲:“大帥,咱能說幾句嗎?” “你說。

    ”宗望的眼神落到郭藥師瘦削的臉上。

     郭藥師裝腔作勢瞪了史濟一眼,調侃說道:“老史啊,你腦瓜子進水了不是?” 史濟身子一激靈:“藥師,你?” 郭藥師用手指着天,問史濟:“你看的是啥天象?那個帝星什麼的,起了一點霧,它就像死豬眼睛,一刮風,了了無塵的,它看上去又像一顆大北珠。

    你說南朝帝星複明,咱還以為南朝皇帝把寶座讓給了哪路神仙,結果是傳給了太子。

    那個趙桓我見過幾回,是個屙不起三尺尿的小男人,見了任何人,他都像是個做錯了事的孩子,大石磨也壓不出一個響屁來,能有多大出息?咱把話撂在這兒,如果趙桓能夠讓南朝起死回生,你把我郭藥師扔進油鍋裡煮了。

    ” 宗望怕郭藥師言過其實,待他話音一落,就追問:“你見過趙桓幾次?” “大概四五次吧。

    有一次,我們還在牟駝崗一起打馬毬,一顆球落到他馬前,他隻用彎腰一挑,那馬毬就會救出,但他看到我一陣風撲過來,球棒帶哨兒直掃,便吓得撥了馬頭躲我的棒子。

    就那一刻,咱就知道,這小子一旦接了皇帝,肯定比他老爹窩囊。

    ” 金兀術本來對郭藥師感覺不好,但通過這兩次談話,他扭轉了對這位降将的看法,這時情不自禁地對郭藥師伸了個大拇指,贊道:“藥師你算是把這事兒說透了。

    ” 宗望一笑,自嘲道:“咱若是長了翅膀,一天要飛到天上去,就近看看那顆帝星,究竟是癟還是圓。

    ” 金兀術立刻回他:“二哥,你也别指望飛天了,你下決心吧。

    ” “下什麼決心?” “攻打信德府。

    ” “我說過,過罷春節再行動。

    ” “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