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拾伍

關燈
水:“密斯餘,你一定要多加小心。

    ” 令之隻道:“你們這就回醫院去,越快越好,無論聽到什麼聲響,都别出來。

    ” 艾益華也不禁哽咽:“……千夏小姐,她……” 令之道:“我會盡力把她救出,若是救不出,那就讓她也為宣靈陪個葬吧,宣靈雖非死于她手,她卻也不冤。

    ” 令之本以為達之在外迎客,今日還不知何時能見,誰知他獨自一人,端坐在父親往日的書房中。

    見到令之進屋,也未有驚詫之态,隻淡淡道:“你何時回來的?” 令之不答,先遞上手中涼糕,又把黃桷蘭放在窗前的黃花梨六足香幾上。

    往年餘立心不喜焚香,幾上放一個德化白瓷瓶,插四時鮮花,但現今那花瓶不知去了哪裡,達之放了個德化白瓷香爐,屋内一股杜衡香味。

    幼時父親教他們《九歌》,《山鬼》一節中有“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大概為了這詩,家中不常焚香,卻總備有杜衡,令之記得,達之是從來不喜這些的,但如今三伏時節,達之也不開窗,焚香讓房内更顯酷熱,卻還是蓋不住不知哪裡來的一股酸臭之氣。

     達之一人枯坐屋中,面前偌大一張案幾,上面卻既無書報,也無紙筆,手旁連茶也沒有一杯。

    他似是許久沒有進過水米,雙眼眍瞜,嘴唇幹裂,鼻下有絨絨黑影,身上甚至連新郎的衣服也未有,隻穿一件父親的舊衣,那衣服洗得舊了,渾身上下一股污髒之氣。

    令之一見他便覺得眼熟,過了許久才想起,他眉裡眼間那股氣像極了父親,他們兄妹三人小時有一模一樣的眉眼,但到了如今,卻各長成了各的模樣,再無半點相似。

     達之伸手便舀涼糕吃,令之則坐了下來,道:“我讓阿婆多加了兩勺紅糖。

    ” 達之點點頭:“你還記得。

    ” 令之道:“我記得,二哥,你也知道,從小我記性最好,什麼都記得。

    大哥喜歡糍粑,你愛吃紅糖,父親……父親吃抄手也要加三調羹花椒油。

    ” 達之道:“你見過父親?他還活着。

    ” 令之道:“算吧,算還活着。

    ” 達之吃罷涼糕,起身擦手,又往爐子裡加了幾點香,道:“那我呢?我算什麼?” 令之道:“二哥,你也算還活着,但你就快死了。

    ” 達之道:“我會怎麼死?” 令之從懷裡掏出槍,放在桌前,道:“這麼死。

    ” 達之搖頭,道:“我不會這麼死。

    ” 令之起身,看牆上挂着他們一家相片。

    達之剛從東洋歸來不久,餘立心道一家人上回合影還是五六年前,便找了相館師傅上門,起先在院子裡拍了幾張,規規矩矩坐的坐站的站,後來達之忽道:“家裡拍來拍去有什麼意思,不如去井上。

    ” 于是衆人浩浩蕩蕩扛着機器去了天海井,在天車下拍了這張。

    井旁沒有座椅,餘立心站在中間,原來已是比濟之令之都矮了一頭,胡松本不肯入鏡,是濟之死死把他拉了進來,他站在一旁,和衆人都隔了一尺距離。

    令之此時再看,發現父親和二哥那時并無半點相像,倒是胡松,面上坦蕩神情最似父親,如今胡松還是這樣,父親的臉卻早不知去了哪裡。

     令之摸了摸相框,道:“二哥,那時你想的事情,如今是成了沒有?” 達之許久方答:“沒有。

    ” 令之嫣然一笑,道:“恩溥哥哥說,你們想的事情,永遠成不了了,是不是?” 達之蒼白面龐突地染上黑氣,他緩緩道:“我還不知。

    ” 令之自己找了杯子倒水,又從書桌屜中翻出炒過的南瓜子。

    這書房是令之來熟了的地方,她知道父親慣于在抽屜中放兩包炒貨,父親不在孜城已有多年,慎餘堂看似仍是照他在時那般秩序運轉,家中常備炒貨,井上竈火不滅,但令之剝了一粒瓜子,發現裡面早發了黴,南瓜子就是這種東西,裡頭早爛了心,外頭卻一點看不出來。

    令之扔了瓜子,道:“不,二哥,你知道的,你早知道了,你知道你們想的事情永遠成不了,你知道這麼些年,你和父親一樣,都是白白虛耗罷了。

    ” 達之看着她,手心一點點攥緊,令之又道:“民國已有八年,軍隊的人來來去去,你想找人聯手,又根本不知找哪方是好,你誰也不敢得罪,隻能任他們欺淩。

    你好不容易做成了商會,卻發現全無用處,稽核分所以鹽稅步步緊逼,川軍滇軍想來提錢便來提錢,為了穩住嚴家和李家,你隻得把悶虧吃了又吃,商會這幾年下來,你一分錢沒有賺到,反倒貼了不少家底。

    你看不上父親,因父親一會兒共和一會兒帝制,一會兒梁任公一會兒袁世凱,一會兒搞銀行一會兒又去種鴉片,上北京六七年,一事無成,隻把家産敗得七七八八,現在自己死是沒有死,卻已瘋了一大半。

    二哥,你發現沒有,我們兄妹三人,你才是最像父親的人呢,大哥稀裡糊塗,我也渾渾噩噩過了這麼些年,你卻和父親一般,從來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還從來以為必能實現。

    ” 達之茫茫然對着不知哪裡道:“不,怎麼可能,我不會像父親……父親……父親不過是個見風倒的小人罷了,我怎會像他?!我選中一條路,便從來就是這條路,我跟恩溥說過,他要走便走,他走了,千夏也想走,沒有關系,隻我一人,我也能走到底……莫說恩溥了,當年在橫濱中華街、往後在北京的那些革命黨人,多少人不是逃的逃變的變,但我不是父親,我也不是他們,我哪裡也不去!我哪裡也不去!”到了最後,達之嗓音又尖又利,似一把尖刀四處亂刺,卻刀刀落空,不知應刺向哪裡。

     令之也不言語,從屜中翻了一會兒,翻出一面銀質綠琺琅鏡子,鏡子背面乃是一片荷葉,把手處鑿有小洞,下垂一粒白玉蓮子,這是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