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譯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本書作者阿蘭·傅尼埃,原名亨利·傅尼埃(HenriFournier),一八八六年十月三日生于法國歇爾省拉沙佩勒-當日永(laChapelle-d’Angillon),父母親都是小學教師。一八九一年十月,傅尼埃的父母被調到埃比讷伊(Epineuil,即小說中的聖·阿加特),五歲的小亨利就在父母任教的學校裡上學,直至一八九八年。
一八九八年以後,亨利外出求學:一八九八年至一九〇一年在巴黎伏爾泰中學,以後在勃雷斯特(Brest)呆了一年。他酷愛文學,為了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而在拉加那拉(Lakanal)中學讀大學預科。
一九〇五年六月一日複活節,亨利在巴黎街上偶然遇見一位棕發姑娘扶着一位老太太走路。亨利對姑娘一見鐘情,尾随着這一老一少,登上巴黎塞納河上的遊艇。十天以後,亨利又在電車上遇見這位姑娘,兩人進行了交談。亨利告訴她自己的身世和今後的計劃,也知道了姑娘名叫伊沃娜·德·紀埃弗古爾(YionnedeQuiévrecourt),平時住在土倫(Toulon)城,現在巴黎姑媽家度假。分手前,姑娘請亨利以後不要再相見了,但是亨利已經情魔纏身,身不由己,經常在姑娘的寓所附近去候她,不過始終沒能再見上她一面。直至一九〇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他才從别人之口獲悉伊沃娜已在半年前結婚了。
以後,亨利在上學、服兵役、當報社編輯的過程中仍舊念念不忘他那不可實現的愛情。經過長期的醞釀,他以阿蘭·傅尼埃為筆名,寫出了本書:一九一三年先在文學雜志上分四期連載,緊接着于十月份單獨成書。著作出版後,作者還給他的戀人—那時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寄去了一份。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八月一日亨利應召入伍,九月二十二日在執行偵察任務時中德軍埋伏而戰死,時年僅二十八歲。
本書自問世以來,一版再版,經久不衰,長期來已成為法國青年必讀之物,被譽為“二十世紀法國最著名小說中的傑作”,研究它的論文連篇累牍,由法國和其他各國人士組成的阿蘭·傅尼埃之友協會每年出版刊物,組織活動來紀念他們這位心愛的、年輕的文學家。現在小說已被譯成英、德、日、西班牙、俄等多種語言,暢銷全球;數度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廣泛流傳。
我要借中譯文出版的機會,感謝埃比讷伊小學呂裡埃(Lullier)先生熱情引導我參觀阿蘭·傅尼埃的舊居;感謝作者的外甥阿蘭·裡維埃爾(AlainRiviere)先生在寓所熱情地接待我,為我提供詳細的資料。他們的幫助對我正确理解原文有極大的裨益。
李棣華
寫于法國巴黎
一八九八年以後,亨利外出求學:一八九八年至一九〇一年在巴黎伏爾泰中學,以後在勃雷斯特(Brest)呆了一年。他酷愛文學,為了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而在拉加那拉(Lakanal)中學讀大學預科。
一九〇五年六月一日複活節,亨利在巴黎街上偶然遇見一位棕發姑娘扶着一位老太太走路。亨利對姑娘一見鐘情,尾随着這一老一少,登上巴黎塞納河上的遊艇。十天以後,亨利又在電車上遇見這位姑娘,兩人進行了交談。亨利告訴她自己的身世和今後的計劃,也知道了姑娘名叫伊沃娜·德·紀埃弗古爾(YionnedeQuiévrecourt),平時住在土倫(Toulon)城,現在巴黎姑媽家度假。分手前,姑娘請亨利以後不要再相見了,但是亨利已經情魔纏身,身不由己,經常在姑娘的寓所附近去候她,不過始終沒能再見上她一面。直至一九〇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他才從别人之口獲悉伊沃娜已在半年前結婚了。
以後,亨利在上學、服兵役、當報社編輯的過程中仍舊念念不忘他那不可實現的愛情。經過長期的醞釀,他以阿蘭·傅尼埃為筆名,寫出了本書:一九一三年先在文學雜志上分四期連載,緊接着于十月份單獨成書。著作出版後,作者還給他的戀人—那時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寄去了一份。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八月一日亨利應召入伍,九月二十二日在執行偵察任務時中德軍埋伏而戰死,時年僅二十八歲。
本書自問世以來,一版再版,經久不衰,長期來已成為法國青年必讀之物,被譽為“二十世紀法國最著名小說中的傑作”,研究它的論文連篇累牍,由法國和其他各國人士組成的阿蘭·傅尼埃之友協會每年出版刊物,組織活動來紀念他們這位心愛的、年輕的文學家。現在小說已被譯成英、德、日、西班牙、俄等多種語言,暢銷全球;數度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廣泛流傳。
我要借中譯文出版的機會,感謝埃比讷伊小學呂裡埃(Lullier)先生熱情引導我參觀阿蘭·傅尼埃的舊居;感謝作者的外甥阿蘭·裡維埃爾(AlainRiviere)先生在寓所熱情地接待我,為我提供詳細的資料。他們的幫助對我正确理解原文有極大的裨益。
李棣華
寫于法國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