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一章 寄宿生
關燈
小
中
大
他是在一八九幾年十一月一個星期天到我們家的……
我現在仍舊說“我們家”,其實這個家早就不是我們的了。
我們“離鄉背井”已經一十五載,而且肯定永遠也不會再回去了。
當時我們住在聖·阿加特完全小學的校舍裡。
學校的高級班的培養目标是小學師資注1。
這個高級班以及中級班都由我父親執掌教鞭;我和所有其他學生一樣,都管他叫索雷爾先生。
低級班則由我母親負責。
學校坐落在集鎮的邊緣。
五葉地錦樹下現出一座長長的紅房子,五扇房門全都鑲有玻璃;寬闊的院子附設風雨操場和洗濯間。
前面的大門向村子洞開;朝北的方向有一扇小栅欄,外邊就是公路,一直通到三公裡外的車站;南面以及校舍背後全是田野、花園和草地,它們的邊緣和集鎮的郊區相連……以上就是我的住所的簡略的草圖。
我一生中最動蕩不安的、最可珍惜的日子就是在這裡度過的,我們的種種奇遇也是從這裡開始,又退回到這裡,就像海浪拍礁,去而複返。
偶然的“工作調動”,學監或省長的一道命令,使我們到了這個家。
那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假期快結束時,我和母親坐在前面一輛大車上,後面随着行囊家具,來到了這裡。
我們在生鏽的小鐵栅欄門前下了車。
一些正在園中偷摘桃子的小孩悄悄地從籬笆的窟窿裡溜走了。
我母親—我們大家都管她叫米莉,她也是我所知道的治家最有方的主婦—馬上走進堆滿塵草的屋子。
如同前幾次搬家一樣,她一眼就明白我們的家具在這所破爛的房屋裡是怎麼也放不下的,心中不免十分失望。
她返身出來向我訴苦;她一邊訴說,一邊用手絹在我風塵仆仆的稚嫩的臉蛋上輕輕地拭擦,然後又回到屋裡去,計算着要使房屋能重新住人,需要堵塞多少窟窿……我留在外邊,頭上戴着系有綢帶的大草帽,站在這個陌生的院子的沙礫地上等着,或者到敞棚下、井台邊慢吞吞地轉悠。
我今天想起來,我們初到時的情景至少就是如此。
因為每當我要追憶我在聖·阿加特的院子裡第一個晚上是如何等候人的,我記起來的往往是其他等候人時的情景:我往往想起,我兩隻手拽住大門的鐵條,焦急地等着某個人從大路上下來;每當我要追憶起我在頂樓裡—二層樓好些谷倉間的居中的一間—是如何度過第一個夜晚的,我往往記起另外幾個夜晚;我記得我在房間裡不是孤獨一人,另有一個高大的身影沿着牆壁踱來踱去,他憂心忡忡,但熱情友好。
學校、馬丁大爺的田地、他的三棵核桃樹,還有每天下午四點鐘開始來找老師的婦女們占滿了院子…… 可是在我的腦海之中,所有這一切升平世界又被别的景象所攪亂,所改變。
這些景象,當時激蕩着我們少年的心靈,今天雖然事隔多年,仍使我們無法平靜。
其實,當莫納來到的時候,我們在當地已經整整住了十個年頭了。
我當時已有十五歲。
那天是十一月份的一個寒冷的星期天。
秋天乍冷,使人感到冬日的來臨。
整整一天,米莉等着火車站發來的馬車,因為人家要替她捎來一頂禦寒的帽子。
早晨,她沒有去做彌撒。
我和唱詩班的孩子們坐在一起,焦慮不安地朝鐘樓方向張望,想要看到她戴着新帽子進來。
可一直等到講道開始注2,也沒有見到她的蹤影。
下午,我還得獨自一人去做晚禱。
為了寬慰我,母親一邊用刷子替我刷童裝,一邊對我說:“這頂帽子即使已經送來了,我也許還得花整個星期天的時間來改制它。
” 我們的星期天經常是這樣過的:一清早,我父親就走得遠遠的,到某處迷霧籠罩的池塘邊,坐在小船上釣白斑魚去了;我母親則退居到
我們“離鄉背井”已經一十五載,而且肯定永遠也不會再回去了。
當時我們住在聖·阿加特完全小學的校舍裡。
學校的高級班的培養目标是小學師資
這個高級班以及中級班都由我父親執掌教鞭;我和所有其他學生一樣,都管他叫索雷爾先生。
低級班則由我母親負責。
學校坐落在集鎮的邊緣。
五葉地錦樹下現出一座長長的紅房子,五扇房門全都鑲有玻璃;寬闊的院子附設風雨操場和洗濯間。
前面的大門向村子洞開;朝北的方向有一扇小栅欄,外邊就是公路,一直通到三公裡外的車站;南面以及校舍背後全是田野、花園和草地,它們的邊緣和集鎮的郊區相連……以上就是我的住所的簡略的草圖。
我一生中最動蕩不安的、最可珍惜的日子就是在這裡度過的,我們的種種奇遇也是從這裡開始,又退回到這裡,就像海浪拍礁,去而複返。
偶然的“工作調動”,學監或省長的一道命令,使我們到了這個家。
那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假期快結束時,我和母親坐在前面一輛大車上,後面随着行囊家具,來到了這裡。
我們在生鏽的小鐵栅欄門前下了車。
一些正在園中偷摘桃子的小孩悄悄地從籬笆的窟窿裡溜走了。
我母親—我們大家都管她叫米莉,她也是我所知道的治家最有方的主婦—馬上走進堆滿塵草的屋子。
如同前幾次搬家一樣,她一眼就明白我們的家具在這所破爛的房屋裡是怎麼也放不下的,心中不免十分失望。
她返身出來向我訴苦;她一邊訴說,一邊用手絹在我風塵仆仆的稚嫩的臉蛋上輕輕地拭擦,然後又回到屋裡去,計算着要使房屋能重新住人,需要堵塞多少窟窿……我留在外邊,頭上戴着系有綢帶的大草帽,站在這個陌生的院子的沙礫地上等着,或者到敞棚下、井台邊慢吞吞地轉悠。
我今天想起來,我們初到時的情景至少就是如此。
因為每當我要追憶我在聖·阿加特的院子裡第一個晚上是如何等候人的,我記起來的往往是其他等候人時的情景:我往往想起,我兩隻手拽住大門的鐵條,焦急地等着某個人從大路上下來;每當我要追憶起我在頂樓裡—二層樓好些谷倉間的居中的一間—是如何度過第一個夜晚的,我往往記起另外幾個夜晚;我記得我在房間裡不是孤獨一人,另有一個高大的身影沿着牆壁踱來踱去,他憂心忡忡,但熱情友好。
學校、馬丁大爺的田地、他的三棵核桃樹,還有每天下午四點鐘開始來找老師的婦女們占滿了院子…… 可是在我的腦海之中,所有這一切升平世界又被别的景象所攪亂,所改變。
這些景象,當時激蕩着我們少年的心靈,今天雖然事隔多年,仍使我們無法平靜。
其實,當莫納來到的時候,我們在當地已經整整住了十個年頭了。
我當時已有十五歲。
那天是十一月份的一個寒冷的星期天。
秋天乍冷,使人感到冬日的來臨。
整整一天,米莉等着火車站發來的馬車,因為人家要替她捎來一頂禦寒的帽子。
早晨,她沒有去做彌撒。
我和唱詩班的孩子們坐在一起,焦慮不安地朝鐘樓方向張望,想要看到她戴着新帽子進來。
可一直等到講道開始
下午,我還得獨自一人去做晚禱。
為了寬慰我,母親一邊用刷子替我刷童裝,一邊對我說:“這頂帽子即使已經送來了,我也許還得花整個星期天的時間來改制它。
” 我們的星期天經常是這樣過的:一清早,我父親就走得遠遠的,到某處迷霧籠罩的池塘邊,坐在小船上釣白斑魚去了;我母親則退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