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靈神閉氣昔登攀
關燈
小
中
大
手捧住了他的臉,語氣依然清冷:“我會和你在一起的。
” “哎?”面對這出乎意料的告白,羅中夏面色大紅。
旁邊韋勢然提醒道:“羅小友你别誤會。
我孫女本是詠絮筆靈,等一下也要被放翁先生融入筆陣,歸你操控。
”“哦。
”羅中夏也不知是松了一口氣還是失落。
陸遊催促道:“時間不多了。
羅中夏上前,剩下你們幾個筆冢吏各自在筆冢前,閉目凝神,準備入陣。
” 羅中夏隻好忐忑地走上前一步,努力用起懷素禅心讓自己平靜下來。
其他人則圍坐在墳冢之前,各自喚出筆靈。
筆冢之前,一時光彩缭繞,就連那心霾都為之一顫,仿佛筆冢主人窺見天才性情,見獵心喜。
見諸人都已經就位,陸遊劍眉一立,把《錄鬼簿》一氣展開,他雙手持定,對着墳冢朗聲道:“老夫昔日引狼入室,親睹筆冢封存,疚萦于心,更不忍見天下才情為儒門所禁锢。
故而一縷精魄遲死千年,隻為今日能舍身化陣,了卻這段因果。
汝冢中有知,該知我陸遊不負君托!” 聲如洪鐘大呂,在衰朽的桃花源久久回蕩。
隻見陸遊周身浮起一層清光,慢慢從彼得頭頂脫離出去,一頭紮進《錄鬼簿》中。
那《錄鬼簿》登時脫離了人手,浮到半空,它看似不厚,完全展開以後竟有百千條竹簡編編相連。
有了陸遊最後的精魂注入,這《錄鬼簿》仿佛活過來似的,在半空旋轉遊動,越遊越長,很快将筆冢和包括彼得和尚在内的諸人都圍在卷中,有若立起一道長長的簡城竹牆,密不透風。
隻有羅中夏獨自留在外頭,站在丘頂。
這時從《錄鬼簿》裡傳來陸遊威嚴的聲音:“渡筆人,接筆!”羅中夏登時不敢動了,頓覺得背後有一股雄渾的力量升起,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宏大力場。
他之前在高陽洞裡見識過陸遊筆陣的威力,可跟現在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一支又一支筆靈逐次升騰,透過片片竹簡之間的空隙,形成無形的絲線牽系到羅中夏心中。
不必用肉眼去分辨,羅中夏可以輕而易舉地知道它們都是誰——畫眉、麟角、從戎。
那一瞬間,他與它們三個心意相通,透徹無比。
這時羅中夏感應到身心一涼,一個虛無缥缈的少女靈影從背後抱住了他。
他的耳邊,再次響起一聲細細的嗫嚅:“我會和你在一起的。
”他猛然回頭,可少女的靈影倏然潰散,化為絲絲縷縷的雪絮,進入羅中夏體内。
韋小榕本就是詠絮筆所變,如今也算是現出了本質。
羅中夏閉上眼睛,想要去看看她的内心到底是什麼想法,可兩人合二為一時,他一陣愕然,似乎聽到小榕說了什麼話,随即整個人面容沉穩下來,肅然垂首,凝神去感受那筆陣的種種玄妙。
這時陸遊的聲音又在缥缈中傳來:“七侯入陣!” 此前四筆,不過是尋常筆靈,接下來才是重頭戲。
陸遊竟是打算把目前手裡的七侯也都放入陣中。
要知道,陸遊與《錄鬼簿》化成的這一座筆陣,并非靠陣法禦敵,而是利用筆通之力,把陣中筆靈的力量凝聚在渡筆一人之身。
單獨一支七侯已是威力十足,如今數支齊現,以筆陣并聯,其威力相疊,簡直不敢想象。
羅中夏體内已有青蓮遺筆和點睛,如今又先後有葛洪靈崇、朱熹紫陽以及王羲之的天台白雲入陣。
自有筆冢以來,還從未有這麼多天才性情集于一人。
一時間,有通天氣勢從羅中夏身上噴薄而出,如風似煙,霎時蔓延到桃花源的每一處角落。
筆冢前缭繞的心霾,都為之一震,隐然有消散之勢。
羅中夏緩緩擡起手來,感覺與背後那座筆陣已融為一體,随心意随時有無窮的力量湧現。
這麼大的力量,若換作從前,隻怕羅中夏精神已崩潰,全靠有懷素禅心,方能潛心駕馭。
一股強烈的自信自心中生起,他覺得能與任何強者對敵。
這時陸遊的聲音在羅中夏耳邊響起:“函丈已近,筆陣已成,接下來就靠羅小友你了。
莫忘了,擊敗天人之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啊……”聲音漸消,意識徹底消融于筆陣之中。
羅中夏沒有出言,而是仰起頭來,看向穹頂。
他能感覺到,另外一股可怕的力量,在急速接近,與筆陣相比并不遜色。
說來諷刺,這搜集中華才情、彙聚衆多文靈的筆冢決戰,卻要交托給他這麼一個不學無術的大學生。
過不多時,穹頂忽然開裂,一束光芒射入灰敗的桃花源内。
那不是陽光,而是比陽光更加耀眼、更加危險的存在。
羅中夏眼神微眯,見到一個身着黑色儒袍、頭戴峨冠的長須男子飄然而落,身旁還跟随着同樣裝束的殉筆童,面無表情。
那些殉筆童鋪天蓋地,比之前在韋莊時更多,這次恐怕是傾巢出動了。
這應該就是函丈的真身了。
函丈的面目不清,隻有一雙淡漠至極的雙眼俯瞰着下方,無喜無怒,似已入天道,萬物皆視若刍狗。
可他身上那種強烈的壓迫感,卻清晰無比,把羅中夏的滔天氣焰硬是壓了回來。
看來他已經徹底消化了慈恩和太史二筆,實力又上了一層。
羅中夏夷然不懼,挺直了身體,擡手輕輕吐出兩句詩來:“趙客缦胡纓,吳鈎霜雪明。
” 李白的詩作裡,要論慷慨犀利、豪快肅殺,莫過于《俠客行》。
其氣勢太過豐沛,羅中夏原來根本使不出其中意境,直到如今筆陣初成,方才有足夠的靈力駕馭此詩。
詩出象具,隻見一道靈光彙聚成一柄巨大的偃月吳鈎,鈎刃冰霜。
“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 那吳鈎化為一道軌迹,直向天空刺去。
羅中夏舌綻春雷,猛然喝道:“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随着這兩句送出去,吳鈎猛然一挑,鈎穿了函丈的身體,将其削成了兩截。
這一擊裡,不光有青蓮化鈎的意象,還含有從戎筆的鋒銳之氣,函丈根本無從抵擋,立刻爆成一團清氣,消失在半空。
這就是筆陣的威力,諸筆合一,諸般能力彼此配合,戰法百變。
不過羅中夏并未因此放松警惕,而是讓那吳鈎懸
” “哎?”面對這出乎意料的告白,羅中夏面色大紅。
旁邊韋勢然提醒道:“羅小友你别誤會。
我孫女本是詠絮筆靈,等一下也要被放翁先生融入筆陣,歸你操控。
”“哦。
”羅中夏也不知是松了一口氣還是失落。
陸遊催促道:“時間不多了。
羅中夏上前,剩下你們幾個筆冢吏各自在筆冢前,閉目凝神,準備入陣。
” 羅中夏隻好忐忑地走上前一步,努力用起懷素禅心讓自己平靜下來。
其他人則圍坐在墳冢之前,各自喚出筆靈。
筆冢之前,一時光彩缭繞,就連那心霾都為之一顫,仿佛筆冢主人窺見天才性情,見獵心喜。
見諸人都已經就位,陸遊劍眉一立,把《錄鬼簿》一氣展開,他雙手持定,對着墳冢朗聲道:“老夫昔日引狼入室,親睹筆冢封存,疚萦于心,更不忍見天下才情為儒門所禁锢。
故而一縷精魄遲死千年,隻為今日能舍身化陣,了卻這段因果。
汝冢中有知,該知我陸遊不負君托!” 聲如洪鐘大呂,在衰朽的桃花源久久回蕩。
隻見陸遊周身浮起一層清光,慢慢從彼得頭頂脫離出去,一頭紮進《錄鬼簿》中。
那《錄鬼簿》登時脫離了人手,浮到半空,它看似不厚,完全展開以後竟有百千條竹簡編編相連。
有了陸遊最後的精魂注入,這《錄鬼簿》仿佛活過來似的,在半空旋轉遊動,越遊越長,很快将筆冢和包括彼得和尚在内的諸人都圍在卷中,有若立起一道長長的簡城竹牆,密不透風。
隻有羅中夏獨自留在外頭,站在丘頂。
這時從《錄鬼簿》裡傳來陸遊威嚴的聲音:“渡筆人,接筆!”羅中夏登時不敢動了,頓覺得背後有一股雄渾的力量升起,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宏大力場。
他之前在高陽洞裡見識過陸遊筆陣的威力,可跟現在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一支又一支筆靈逐次升騰,透過片片竹簡之間的空隙,形成無形的絲線牽系到羅中夏心中。
不必用肉眼去分辨,羅中夏可以輕而易舉地知道它們都是誰——畫眉、麟角、從戎。
那一瞬間,他與它們三個心意相通,透徹無比。
這時羅中夏感應到身心一涼,一個虛無缥缈的少女靈影從背後抱住了他。
他的耳邊,再次響起一聲細細的嗫嚅:“我會和你在一起的。
”他猛然回頭,可少女的靈影倏然潰散,化為絲絲縷縷的雪絮,進入羅中夏體内。
韋小榕本就是詠絮筆所變,如今也算是現出了本質。
羅中夏閉上眼睛,想要去看看她的内心到底是什麼想法,可兩人合二為一時,他一陣愕然,似乎聽到小榕說了什麼話,随即整個人面容沉穩下來,肅然垂首,凝神去感受那筆陣的種種玄妙。
這時陸遊的聲音又在缥缈中傳來:“七侯入陣!” 此前四筆,不過是尋常筆靈,接下來才是重頭戲。
陸遊竟是打算把目前手裡的七侯也都放入陣中。
要知道,陸遊與《錄鬼簿》化成的這一座筆陣,并非靠陣法禦敵,而是利用筆通之力,把陣中筆靈的力量凝聚在渡筆一人之身。
單獨一支七侯已是威力十足,如今數支齊現,以筆陣并聯,其威力相疊,簡直不敢想象。
羅中夏體内已有青蓮遺筆和點睛,如今又先後有葛洪靈崇、朱熹紫陽以及王羲之的天台白雲入陣。
自有筆冢以來,還從未有這麼多天才性情集于一人。
一時間,有通天氣勢從羅中夏身上噴薄而出,如風似煙,霎時蔓延到桃花源的每一處角落。
筆冢前缭繞的心霾,都為之一震,隐然有消散之勢。
羅中夏緩緩擡起手來,感覺與背後那座筆陣已融為一體,随心意随時有無窮的力量湧現。
這麼大的力量,若換作從前,隻怕羅中夏精神已崩潰,全靠有懷素禅心,方能潛心駕馭。
一股強烈的自信自心中生起,他覺得能與任何強者對敵。
這時陸遊的聲音在羅中夏耳邊響起:“函丈已近,筆陣已成,接下來就靠羅小友你了。
莫忘了,擊敗天人之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啊……”聲音漸消,意識徹底消融于筆陣之中。
羅中夏沒有出言,而是仰起頭來,看向穹頂。
他能感覺到,另外一股可怕的力量,在急速接近,與筆陣相比并不遜色。
說來諷刺,這搜集中華才情、彙聚衆多文靈的筆冢決戰,卻要交托給他這麼一個不學無術的大學生。
過不多時,穹頂忽然開裂,一束光芒射入灰敗的桃花源内。
那不是陽光,而是比陽光更加耀眼、更加危險的存在。
羅中夏眼神微眯,見到一個身着黑色儒袍、頭戴峨冠的長須男子飄然而落,身旁還跟随着同樣裝束的殉筆童,面無表情。
那些殉筆童鋪天蓋地,比之前在韋莊時更多,這次恐怕是傾巢出動了。
這應該就是函丈的真身了。
函丈的面目不清,隻有一雙淡漠至極的雙眼俯瞰着下方,無喜無怒,似已入天道,萬物皆視若刍狗。
可他身上那種強烈的壓迫感,卻清晰無比,把羅中夏的滔天氣焰硬是壓了回來。
看來他已經徹底消化了慈恩和太史二筆,實力又上了一層。
羅中夏夷然不懼,挺直了身體,擡手輕輕吐出兩句詩來:“趙客缦胡纓,吳鈎霜雪明。
” 李白的詩作裡,要論慷慨犀利、豪快肅殺,莫過于《俠客行》。
其氣勢太過豐沛,羅中夏原來根本使不出其中意境,直到如今筆陣初成,方才有足夠的靈力駕馭此詩。
詩出象具,隻見一道靈光彙聚成一柄巨大的偃月吳鈎,鈎刃冰霜。
“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 那吳鈎化為一道軌迹,直向天空刺去。
羅中夏舌綻春雷,猛然喝道:“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随着這兩句送出去,吳鈎猛然一挑,鈎穿了函丈的身體,将其削成了兩截。
這一擊裡,不光有青蓮化鈎的意象,還含有從戎筆的鋒銳之氣,函丈根本無從抵擋,立刻爆成一團清氣,消失在半空。
這就是筆陣的威力,諸筆合一,諸般能力彼此配合,戰法百變。
不過羅中夏并未因此放松警惕,而是讓那吳鈎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