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甯期此地忽相遇
關燈
小
中
大
山峰聳峙兩側,如同巨大的古代武士披着繁茂的綠色甲胄,沉默地睥睨着小路上的這三個如蝼蟻草芥般的行人蠕蠕而動。
這條山路想來是過去雲門寺興盛時修建的,依地勢而建,路面以灰色碎石鋪就,兩側還一絲不苟地用白石塊标好。
每一處路面上的石棱都被磨得圓滑,可見當年盛況。
可惜現在廢棄已久,路面滿是落葉塵土,許多地方甚至被一旁橫伸過來的樹枝侵占,石縫間蓄積了許多已經漚爛的黑黃色葉泥,讓整條路看起來爬滿了灰明相間的條條斑紋。
這路愈走愈靜,愈走愈窄,窄到過濾掉了所有的聲音,仿佛引導着人進入另外一個幽靜的世界。
步行了大約十五分鐘,他們翻過一道高坡,終于看到了空虛口中提到的雲門塔林——盡管有雲門寺的前車之鑒,可他們還是大吃一驚。
這是一個方圓幾十米的石園,一圈低矮的斷垣殘壁,隻有從石台上的三四個柱礎才能勉強看出當年佛塔的痕迹。
現在塔身早已經傾頹難辨,隻剩幾截塔石橫陳,其上青苔斑駁,岩縫間植物繁茂。
用腳撥開層層雜草,可以看到數個蓄滿陳年雨水的凹洞,這想來是佛塔底座用于存放骨灰的地宮,如今也湮滅無迹,淪為草間水坑。
兩株墓園松樹少人看管,一棵長勢蠻橫,枝杈肆意伸展;另外一棵則被雷火毀去了大半,隻剩了一截枯殘樹幹。
看起來,這裡廢棄起碼已經有數百年時光了,仿佛已經徹底被世界遺忘,于無聲處慢慢衰朽,慢慢磨蝕,空留下無人憑吊的塔基,令人橫生出一股思古幽情。
“這,就是塔林?” 羅中夏忍不住問道,他之前對塔林的印象是少林寺内那種鱗次栉比、多層寬檐的高大佛塔,林立森森。
而眼前的情景與想象中落差實在太大。
這裡就好像是《天空之城》裡的拉普達(Laputa)一般,已經死去,留存給後人的隻有空蕩蕩的遺骸。
佛塔都已經不在,遑論别的。
他想到這裡,心中忽地一沉,難道說這一次的尋訪落空了嗎?可點睛筆明明是讓自己來這裡的。
一陣山風吹過,顔政和二柱子互視一眼,一起蹚進深草,沿着塔林——其實應該叫塔林廢墟——走了一圈,繞到後面的翠綠色松樹林中,突然一起嚷道:“你來看!” 羅中夏連忙趕過去。
原來在塔林廢墟後的一棵古樹之下,尚有一處墳茔。
周圍青草已經有半人多高,若不走到近前是斷然不會發現的。
這墳包有半米多高,墳土呈黑色,周圍一圈青磚松松垮垮地箍住墳體,已經有許多磚塊剝落,露出黑黃色的墳土。
墳前斜斜倒着一面墓碑,碑面已經裂成了三截,字迹漫漶不堪,但還勉強能辨識出,是三個字: 退筆冢。
一看到這三個字,羅中夏心髒驟然一陣狂跳,也說不清是因為自己的心情還是青蓮筆。
上空的陰雲似乎濃郁了幾分。
周圍一時間陷入一種奇妙的寂靜,所有的人都感受到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氣息絲絲縷縷地從墳内滲出,于是不約而同地把視線投向羅中夏。
羅中夏咽了咽唾沫,向前伸出手。
“小心!這東西看起來怪怪的。
”二柱子提醒道。
羅中夏惶然把手縮回去,面帶敬畏。
這時顔政卻大大咧咧走過去,随手在墳上抓了一把黑土,覺得這土松軟滑膩,仿佛裹了一層油脂,和周圍的黃土迥異。
顔政聳聳肩,把土擱了回去,然後發現手上漆黑一片,如同在墨缸裡涮過一遍。
羅中夏蹲下身子去看那塊斷碑。
他仔細用手拂去碑上塵土,發現上面除了退筆冢三個字以外,落款處還有四枚小字:“僧智永立。
” 毫無疑問,這個就是智永禅師的退筆冢,冢内數百秃筆,皆是禅師用秃練廢的毛筆。
智永禅師原名王法極,系王羲之的七世孫。
他住在雲門寺内,以羲之、獻之為楷,勤練不辍。
每用廢一支毛筆,即投入一個牆邊大甕之中。
積三十年之辛苦,足足裝滿了五個大甕,于是智永便将這幾個甕埋于雲門塔林之中,立墳号“退筆冢”,于今已逾千年。
他又抓了把墳土,攥在手裡用力一擠,竟微微有黑汁滴下。
看來是冢中廢筆吐納殘墨,最後竟将墳土染成墨黑,足見智永禅師用功之純。
禅師已老,墳墨猶在,兩個時代的人便隔着千年通過這些墨土發生了奇妙的聯系。
但接下來該如何? 沒有人知道。
這種場景就像是一隻貓拿到了一罐沙丁魚,卻無法入口一樣。
現在退筆冢就在眼前,究竟如何退筆卻無從知曉。
“小榕那首詩怎麼說的來着?”顔政搓搓手,轉頭問羅中夏。
羅中夏從懷裡取出那張素箋,上面小榕娟秀的字迹仍在: 不如鏟卻退筆冢, 酒花春滿荼綍青。
手辭萬衆灑然去, 青蓮擁蛻秋蟬輕。
“鏟卻?不會要把人家的墳給鏟了吧?挖墳掘墓在清朝可都算是大罪……”顔政嘟囔着,同時挽了挽袖子,四處找趁手的工具。
沒人注意到,塔林石基下的數個地宮蓄積的水面忽然起了幾絲波動。
就在這時候,塔林外面忽然傳來一陣腳步聲。
衆人回頭一看,原來是空虛。
空虛賠着笑臉:“我是怕各位施主迷路,所以特意來看看。
其實這裡廢棄已久,沒什麼意思,附近還有獻之筆倉、陸遊草堂等懷古名勝,不如小僧帶你們去那裡看看。
” “對不起,我們沒興
這條山路想來是過去雲門寺興盛時修建的,依地勢而建,路面以灰色碎石鋪就,兩側還一絲不苟地用白石塊标好。
每一處路面上的石棱都被磨得圓滑,可見當年盛況。
可惜現在廢棄已久,路面滿是落葉塵土,許多地方甚至被一旁橫伸過來的樹枝侵占,石縫間蓄積了許多已經漚爛的黑黃色葉泥,讓整條路看起來爬滿了灰明相間的條條斑紋。
這路愈走愈靜,愈走愈窄,窄到過濾掉了所有的聲音,仿佛引導着人進入另外一個幽靜的世界。
步行了大約十五分鐘,他們翻過一道高坡,終于看到了空虛口中提到的雲門塔林——盡管有雲門寺的前車之鑒,可他們還是大吃一驚。
這是一個方圓幾十米的石園,一圈低矮的斷垣殘壁,隻有從石台上的三四個柱礎才能勉強看出當年佛塔的痕迹。
現在塔身早已經傾頹難辨,隻剩幾截塔石橫陳,其上青苔斑駁,岩縫間植物繁茂。
用腳撥開層層雜草,可以看到數個蓄滿陳年雨水的凹洞,這想來是佛塔底座用于存放骨灰的地宮,如今也湮滅無迹,淪為草間水坑。
兩株墓園松樹少人看管,一棵長勢蠻橫,枝杈肆意伸展;另外一棵則被雷火毀去了大半,隻剩了一截枯殘樹幹。
看起來,這裡廢棄起碼已經有數百年時光了,仿佛已經徹底被世界遺忘,于無聲處慢慢衰朽,慢慢磨蝕,空留下無人憑吊的塔基,令人橫生出一股思古幽情。
“這,就是塔林?” 羅中夏忍不住問道,他之前對塔林的印象是少林寺内那種鱗次栉比、多層寬檐的高大佛塔,林立森森。
而眼前的情景與想象中落差實在太大。
這裡就好像是《天空之城》裡的拉普達(Laputa)一般,已經死去,留存給後人的隻有空蕩蕩的遺骸。
佛塔都已經不在,遑論别的。
他想到這裡,心中忽地一沉,難道說這一次的尋訪落空了嗎?可點睛筆明明是讓自己來這裡的。
一陣山風吹過,顔政和二柱子互視一眼,一起蹚進深草,沿着塔林——其實應該叫塔林廢墟——走了一圈,繞到後面的翠綠色松樹林中,突然一起嚷道:“你來看!” 羅中夏連忙趕過去。
原來在塔林廢墟後的一棵古樹之下,尚有一處墳茔。
周圍青草已經有半人多高,若不走到近前是斷然不會發現的。
這墳包有半米多高,墳土呈黑色,周圍一圈青磚松松垮垮地箍住墳體,已經有許多磚塊剝落,露出黑黃色的墳土。
墳前斜斜倒着一面墓碑,碑面已經裂成了三截,字迹漫漶不堪,但還勉強能辨識出,是三個字: 退筆冢。
一看到這三個字,羅中夏心髒驟然一陣狂跳,也說不清是因為自己的心情還是青蓮筆。
上空的陰雲似乎濃郁了幾分。
周圍一時間陷入一種奇妙的寂靜,所有的人都感受到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氣息絲絲縷縷地從墳内滲出,于是不約而同地把視線投向羅中夏。
羅中夏咽了咽唾沫,向前伸出手。
“小心!這東西看起來怪怪的。
”二柱子提醒道。
羅中夏惶然把手縮回去,面帶敬畏。
這時顔政卻大大咧咧走過去,随手在墳上抓了一把黑土,覺得這土松軟滑膩,仿佛裹了一層油脂,和周圍的黃土迥異。
顔政聳聳肩,把土擱了回去,然後發現手上漆黑一片,如同在墨缸裡涮過一遍。
羅中夏蹲下身子去看那塊斷碑。
他仔細用手拂去碑上塵土,發現上面除了退筆冢三個字以外,落款處還有四枚小字:“僧智永立。
” 毫無疑問,這個就是智永禅師的退筆冢,冢内數百秃筆,皆是禅師用秃練廢的毛筆。
智永禅師原名王法極,系王羲之的七世孫。
他住在雲門寺内,以羲之、獻之為楷,勤練不辍。
每用廢一支毛筆,即投入一個牆邊大甕之中。
積三十年之辛苦,足足裝滿了五個大甕,于是智永便将這幾個甕埋于雲門塔林之中,立墳号“退筆冢”,于今已逾千年。
他又抓了把墳土,攥在手裡用力一擠,竟微微有黑汁滴下。
看來是冢中廢筆吐納殘墨,最後竟将墳土染成墨黑,足見智永禅師用功之純。
禅師已老,墳墨猶在,兩個時代的人便隔着千年通過這些墨土發生了奇妙的聯系。
但接下來該如何? 沒有人知道。
這種場景就像是一隻貓拿到了一罐沙丁魚,卻無法入口一樣。
現在退筆冢就在眼前,究竟如何退筆卻無從知曉。
“小榕那首詩怎麼說的來着?”顔政搓搓手,轉頭問羅中夏。
羅中夏從懷裡取出那張素箋,上面小榕娟秀的字迹仍在: 不如鏟卻退筆冢, 酒花春滿荼綍青。
手辭萬衆灑然去, 青蓮擁蛻秋蟬輕。
“鏟卻?不會要把人家的墳給鏟了吧?挖墳掘墓在清朝可都算是大罪……”顔政嘟囔着,同時挽了挽袖子,四處找趁手的工具。
沒人注意到,塔林石基下的數個地宮蓄積的水面忽然起了幾絲波動。
就在這時候,塔林外面忽然傳來一陣腳步聲。
衆人回頭一看,原來是空虛。
空虛賠着笑臉:“我是怕各位施主迷路,所以特意來看看。
其實這裡廢棄已久,沒什麼意思,附近還有獻之筆倉、陸遊草堂等懷古名勝,不如小僧帶你們去那裡看看。
” “對不起,我們沒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