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浮雲蔽日去不返

關燈
起外面世界的天翻地覆,這裡卻沒什麼變化,仿佛是五柳先生筆下的化外之境,超脫時間之外。

    尤其是習慣了都市喧嚣的人,來到這裡都會有恍若隔世的感覺。

     “這還像點樣子。

    ”羅中夏嘀咕。

     韋莊的路是青條石鋪成的,起伏不定,寬度剛剛能容兩輛汽車對開而過。

    道路兩側多是磚木結構的古屋,青磚青瓦,屋檐檐角高高挑起,姿态堂皇而寬方。

    楹聯、石雕和碑石比比皆是,點綴在古屋之間,彌散着敦淳之氣,比起普通小村多了幾分古雅的書香味道。

     他們兩個走到村口,仰起頭望了望石牌樓,上面兩個篆字“韋莊”,古意盎然,可惜牌樓旁邊還豎起一塊藍底白字的路牌,上面寫着“韋莊歡迎您”五個仿宋字,實在有點煞風景。

    羅中夏正要評論幾句,村裡的幾個年輕人恰好騎着摩托車“突、突、突”地與他擦肩而過,紛紛好奇地朝這邊望過來,吹兩聲口哨,還有一兩個背着旅行包的驢友對他舉起了照相機。

     彼得和尚看着羅中夏的窘迫表情,不由大笑道:“羅施主,你莫非以為韋莊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我沒想到這是個和烏鎮一樣的旅遊景點……” 彼得和尚摸了摸佛珠:“筆冢吏講究的是入世修心,紅塵磨煉,試想一個人不谙世情、不通世故,又如何能體味到筆靈的神韻?所以韋家從來不關起門來當隐士,用現在的話說,得和這個現實世界同呼吸、共命運,俗稱接地氣。

    ” 羅中夏忽然想起了另外一個大族:“那諸葛家呢?也講究入世嗎?” 彼得和尚苦笑道:“他們家啊……問題是入世太深。

    算了,先不說這個,我帶你先去見族長。

    ”他扶了扶金絲鏡框,不知為什麼,這一片本該熟極的家鄉之地卻讓他突然有了另外一種感覺,一種隔膜且不安的陌生感。

    就連小村靜谧的氣氛,都顯得不太一樣。

     大概是長途旅行太累了吧,彼得和尚想,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的光頭。

     兩人徑直走到韋莊的村委會。

    韋莊村委會設在一個叫作敦頌堂的地方,以前是一個私塾,現在改成了幾間辦公室。

    彼得和尚推門進去的時候,一群幹部模樣的人正在開會,其中一個身穿藏青幹部服的老頭手夾香煙,一手拿着鋼筆,正侃侃而談。

    他一看到彼得和尚,連忙把香煙掐了,把鋼筆别回胸前,起身對其他人說:“我有個客人要接待一下,你們先研究研究,我一會兒就回來。

    ” 他走出門,随手把門關上,示意彼得和尚随他走到走廊拐彎,這才熱情地拍了拍他肩膀,上下打量了一番:“等你好久了。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這後三個字倒是真适合你啊,呵呵。

    ” 彼得和尚慢慢後退一步,淡淡一笑:“定國叔,好久不見。

    ” 這個人叫韋定國,是現任韋氏族長韋定邦的親弟弟。

    韋定國處事手腕靈活,入世心重,很有活動能力,族内和筆靈相關的事情都是族長韋定邦處理,而一切俗務外事工作則交給了韋定國。

    他如魚得水,順理成章地當上了韋莊名義上的村長,以至于韋莊族内素有“内事不決問定邦,外事不決問定國”一說。

    隻是彼得和尚一直不大喜歡這位叔叔,總覺得和自己秉性不合。

     “這一位是……?”韋定國看到羅中夏,眼睛一眯。

    羅中夏尴尬地點頭笑了笑,不知該說啥才好。

     彼得和尚小聲說了幾句,韋定國眼睛一瞪:“青蓮出世,就在他身上?” 羅中夏暗暗提高了警惕,生怕這位韋家長老突然發難,把自己抓住,畢竟青蓮遺筆是筆冢吏們志在必得之物。

    不過他感應了一下,并沒在韋定國身上感覺到筆冢吏的氣息——大概是筆靈難得的緣故,不是誰都有的。

     沒想到韋定國熱情地走上來,握住羅中夏的手道:“歡迎啊歡迎,聽說你還是華夏大學的高才生,嗯,不錯,小夥子有前途,這次能莅臨韋莊考察學習,讓我們蓬荜生輝啊。

    ” 這一套官場套話,讓羅中夏哭笑不得。

    他開口解釋道:“韋村長,這次我來,是來退掉青蓮筆的。

    ”韋定國笑容不變,官腔照打:“筆冢吏活着退筆這事,沒有先例,不過年輕人有想法是好的,多研究一下,多研究。

    ”聽他的口氣,似乎壓根不相信。

     彼得和尚這時插話道:“族長如今在哪裡?” 韋定國扶了扶玳瑁腿的黑框眼鏡,背着手慢慢踱到樓梯口,長歎一聲:“族長如今情況卻不太好……”彼得和尚一驚:“怎麼?”韋定國道:“自從我哥被我那不成器的侄子打成重傷,就一直狀況不佳,這你也是知道的。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