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以手撫膺坐長歎

關燈
到,何況此地是碑石之地,大半夜的誰也不會來的。

    ”他伸出食指,以指畫圈,把方圓十幾米内都籠罩在一層淡薄的氣息之中,然後說道: “法源寺本叫憫忠寺,本是唐太宗為戰死在高麗的唐軍将士所設,取憐憫忠良之意。

    之後曆代風雲輪轉,宋時的宋欽宗、謝枋得,元時的張翥,明時的袁崇煥,都曾與此寺有過牽連,民國時甚至一度是停靈之所,無數孤魂怨靈都經此地而堕輪回,無不懷着嗟歎怨憤之情。

    千年積澱下來,就讓這寺中天然帶着悲怆陰郁的氣息。

    ” 他一拍石碑,燭光自行大熾,羅中夏看到碑上的文字清晰了幾分,那是一首律詩: 百級危梯溯碧空,憑欄浩浩納長風。

     金銀宮阙諸天上,錦繡山川一氣中。

     事往前朝人自老,魂來滄海鬼為雄。

     隻憐春色城南苑,寂寞餘花落舊紅。

     詩意蒼涼,語氣愁郁。

    落款是蛻庵先生。

     “你想表達什麼?這種話你該對文物局的去說。

    ”羅中夏不知蛻庵先生就是張翥,冷淡地反問。

     “欽宗、謝枋得懷亡國之痛,張翥感時局之殇,袁崇煥更有沉冤啖肉之怨。

    就算是整個華夏曆史上,這幾個人的哀傷怨痛都是至情至深。

    是以整個京城,要數此地沉怨最甚。

    ”彼得和尚說到這裡,鏡片後的目光一凜,“筆靈是靈性之物,對于情緒最為敏感。

    太白之筆性情飄逸,到了此地必為憂憤的重靈所羁絆,不能一意任行——就好像是蚊蟲落入松脂一樣。

    ” “難道說……” “不錯,Miss秦顯然是打算把你帶來這裡殺掉,然後借憂憤之氣粘住脫離了宿主的太白遺筆,然後從容收之。

    ” 羅中夏聽了以後,面色一變。

    難怪自己一來到這裡,就覺得胸中憋悶,原來是另有原因。

    如果他們所言屬實,那現在自己就處于絕大的危險中。

    隻消他們動手殺掉羅中夏,青蓮遺筆唾手可得。

     彼得和尚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不由得呵呵笑道:“羅先生你過慮了,我們韋家不是那等下作之人,否則我們早就動手了,何苦跟你在這裡白費唇舌?” “那……你們究竟是什麼人,跟秦宜到底是什麼關系?” 彼得和尚道:“如果我們告訴羅先生韋家與秦宜之事,你是否願意也把青蓮遺筆的來曆告訴我們?” “好吧,不過得你先講。

    ”羅中夏勉強同意了這個提議。

    他怕萬一再推三阻四惹惱了這夥人,指不定會發生什麼事。

     “在我講之前,可否讓我感受一下那支青蓮遺筆?”彼得和尚道。

    羅中夏把手伸了過去。

    和尚的雙手微微發顫,他小心地握着羅中夏的手,仿佛虔誠的天主教徒親吻教皇的手背。

    羅中夏微一運筆力,青蓮輕輕綻放,一股奇異的溫軟感覺順着羅中夏的手傳到彼得身上。

    和尚如被雷擊,僵在原地,五官沉醉。

    過了半晌,他才重新睜開眼睛,雙眸放光。

     “是了,是了,這就是太白遺風啊!” 羅中夏把手縮了回去,彼得點點頭,右手習慣性地敲了一下并不存在的木魚,娓娓道來: “韋氏的來曆,我想羅先生你也是知道的,乃是筆冢流傳的兩大家族之一。

    其實我們韋氏傳到今日,開枝散葉,宗族也頗為繁盛,但真正握有筆靈之秘的,卻隻有正房這一系。

    人心難測,萬一哪個不肖子孫拿着筆靈出去招搖,早晚會給整個家族帶來災難。

    所以韋家除了正房和諸房房長以外的絕大多數族人,都不知道韋家和筆冢之間的淵源。

    正房一直秉承韬光養晦之策,盡量低調,與世無争。

    ” 彼得這時聲音略有些擡高:“如今韋家的族長叫作韋定邦。

    二十多年前,他的長子韋情剛外出遊曆時,在安徽當塗一個叫龍山橋的鎮子,認識了一個姓秦的上海姑娘,兩個人情投意合,談了朋友。

    時代已經不同,韋家對‘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也不那麼重視,不過韋家身負筆冢之秘,大少爺又是正房長孫,擇偶不得不慎。

    因此韋氏特意派了一位長老前往當凃,去暗中考察一下。

    ” “這故事聽起來真像《故事會》。

    ”羅中夏暗自嘟囔。

     彼得繼續講道:“韋勢然到了當塗龍山橋鎮以後……” “等一等!你說誰?”羅中夏猛然間聽到這個名字,仿佛神經被抽了一鞭子。

     “韋勢然。

    ”彼得迷惑不解地反問,“你認識他?” “豈止認識……”羅中夏苦笑道,指了指自己胸口,“我這支青蓮筆,就是拜他所賜啊。

    ” 他再一看,彼得和尚的臉色已經變得如蒙死灰,難看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