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白首為儒身被輕
關燈
小
中
大
“我怎麼知道哪個是赝品……”
“去找幾本相關的書靜下心來研究一下就是,就算淘不到筆,也多少對你有些助益。
” 鞠式耕拍了拍扶手,羅中夏嘴上諾諾,心裡卻不以為然。
一想到自己的雙休日全沒了,又是一陣鑽心疼痛。
這一個周六,羅中夏早早起身,羨慕地看了眼仍舊在酣睡的同宿舍兄弟,随手洗了把臉,然後騎着借來的自行車,直奔本市的舊貨市場,去找那勞什子菠蘿漆雕管狼毫筆。
此時天剛蒙蒙亮,天色半青半灰,整個城市還沉浸在一片靜谧安詳的淡淡霧霭之中,路上寥寥幾個行人,多是環衛工人。
羅中夏一個人騎着自行車行在大路上,習習晨風吹過,倒也一陣清新爽快。
大約騎了半小時,天色漸亮,路上的人和出租車也逐漸多了起來,還有人蹬着三輪兒拉着一大堆瓶子器件,看來都是沖着舊貨市場去的。
這個舊貨市場也算是遠近聞名的去處,此地原本是座寺廟,占地方圓十幾畝。
每到周六、周日就有無數古董販子、收舊貨的、收藏家、偶爾挖到壇壇罐罐的農民和夢想一夜緻富的悠閑市民彙集到此,從早上四點開始便喧鬧起來。
舉凡陶瓷、玉石、金銀器、首飾、古泉、家具、古玩、“文革”藏品、民國雜物、舊書舊報,這裡是應有盡有,不過真假混雜,全看淘者眼光如何。
曾經有人在這裡以極低的價格淘到過宋版書,轉手就是幾十萬;也有人在這裡投下巨款買元代貼金青瓷花瓶,末了才發現是仿制品,搞得傾家蕩産——不過這些都與羅中夏無關。
他進了市場以後,對兩側嚷嚷的小販們視若無睹,一路隻打聽哪裡有賣舊毛筆的攤兒,早點找到早點了事。
其實在舊貨市場這種地攤地方,文房四寶極少單賣,多是散見在其他古玩之中。
淘舊貨的行内素有“墨陳如寶,筆陳如草”之說。
筆毫極易為蟲所蛀,明清能留存下來的已經算是鳳毛麟角,就是民國名家所制,也屬奇品。
一般藏家,都是将古筆置于錦漆套盒中再擱進樟腦,防止受潮,才可保存。
在舊貨市場混迹的販子,多是從民間收上來,叮叮咣咣裝滿一車就走,根本不注意什麼防護,若是偶有好筆,也被糟蹋得不成樣子了。
所以羅中夏開口一問哪裡賣舊毛筆,小販們就聽出來這是個棒槌,忙不疊地翻出幾支看似古舊的毛筆,信口開河: “您看看這支,上好的宣筆,七紫三羊,正宗的清宮内府所制。
” “這支好,地地道道的王一晶齋初代王氏制的鼠須筆,您看這筆毫,四德俱全。
” 這些小販原本打算祭出一些專用術語,糊弄這個嘴邊無毛的小棒槌。
誰知羅中夏對于毛筆一道,無知到了極點,除了知道一邊有毛一邊無毛以外别的一概不懂。
所以他隻牢記鞠老先生的毛筆是菠蘿顔色,其他一概不認。
小販們這一番唇舌可以說俏眼抛給瞎子看。
羅中夏這麼一路看下來,且玩且逛,見了許多佛手、鐘台、煙鬥、主席像章甚至角先生……雜七雜八倒也十分有趣。
古董販子們目光如炬,很快也看出來他不像是又有錢又會賞玩兒的主兒,招呼得也不甚熱心,他樂得清淨。
舊貨市場占地頗大,攤子也多,羅中夏浮光掠影地轉了一圈,已日近中午。
他揉揉發酸的大腿,找了處大柏樹下的水泥台陰涼地坐下歇氣,心想今天差不多可以回去了。
淘古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今天找不到還有明天,明天找不到還有下周,反正鞠老頭沒說期限。
忽然,羅中夏的目光一凝,他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在人群中一閃而過。
再仔細一看,原來是鄭和。
他穿着一件橘紅色套頭衫,個子又挺拔,在一群老頭大叔中很容易就能認出來。
“奇怪,這小子來舊貨市場做什麼……”羅中夏心中起疑,連忙站起身來拍拍屁股上的土,悄悄跟了上去。
” 鞠式耕拍了拍扶手,羅中夏嘴上諾諾,心裡卻不以為然。
一想到自己的雙休日全沒了,又是一陣鑽心疼痛。
這一個周六,羅中夏早早起身,羨慕地看了眼仍舊在酣睡的同宿舍兄弟,随手洗了把臉,然後騎着借來的自行車,直奔本市的舊貨市場,去找那勞什子菠蘿漆雕管狼毫筆。
此時天剛蒙蒙亮,天色半青半灰,整個城市還沉浸在一片靜谧安詳的淡淡霧霭之中,路上寥寥幾個行人,多是環衛工人。
羅中夏一個人騎着自行車行在大路上,習習晨風吹過,倒也一陣清新爽快。
大約騎了半小時,天色漸亮,路上的人和出租車也逐漸多了起來,還有人蹬着三輪兒拉着一大堆瓶子器件,看來都是沖着舊貨市場去的。
這個舊貨市場也算是遠近聞名的去處,此地原本是座寺廟,占地方圓十幾畝。
每到周六、周日就有無數古董販子、收舊貨的、收藏家、偶爾挖到壇壇罐罐的農民和夢想一夜緻富的悠閑市民彙集到此,從早上四點開始便喧鬧起來。
舉凡陶瓷、玉石、金銀器、首飾、古泉、家具、古玩、“文革”藏品、民國雜物、舊書舊報,這裡是應有盡有,不過真假混雜,全看淘者眼光如何。
曾經有人在這裡以極低的價格淘到過宋版書,轉手就是幾十萬;也有人在這裡投下巨款買元代貼金青瓷花瓶,末了才發現是仿制品,搞得傾家蕩産——不過這些都與羅中夏無關。
他進了市場以後,對兩側嚷嚷的小販們視若無睹,一路隻打聽哪裡有賣舊毛筆的攤兒,早點找到早點了事。
其實在舊貨市場這種地攤地方,文房四寶極少單賣,多是散見在其他古玩之中。
淘舊貨的行内素有“墨陳如寶,筆陳如草”之說。
筆毫極易為蟲所蛀,明清能留存下來的已經算是鳳毛麟角,就是民國名家所制,也屬奇品。
一般藏家,都是将古筆置于錦漆套盒中再擱進樟腦,防止受潮,才可保存。
在舊貨市場混迹的販子,多是從民間收上來,叮叮咣咣裝滿一車就走,根本不注意什麼防護,若是偶有好筆,也被糟蹋得不成樣子了。
所以羅中夏開口一問哪裡賣舊毛筆,小販們就聽出來這是個棒槌,忙不疊地翻出幾支看似古舊的毛筆,信口開河: “您看看這支,上好的宣筆,七紫三羊,正宗的清宮内府所制。
” “這支好,地地道道的王一晶齋初代王氏制的鼠須筆,您看這筆毫,四德俱全。
” 這些小販原本打算祭出一些專用術語,糊弄這個嘴邊無毛的小棒槌。
誰知羅中夏對于毛筆一道,無知到了極點,除了知道一邊有毛一邊無毛以外别的一概不懂。
所以他隻牢記鞠老先生的毛筆是菠蘿顔色,其他一概不認。
小販們這一番唇舌可以說俏眼抛給瞎子看。
羅中夏這麼一路看下來,且玩且逛,見了許多佛手、鐘台、煙鬥、主席像章甚至角先生……雜七雜八倒也十分有趣。
古董販子們目光如炬,很快也看出來他不像是又有錢又會賞玩兒的主兒,招呼得也不甚熱心,他樂得清淨。
舊貨市場占地頗大,攤子也多,羅中夏浮光掠影地轉了一圈,已日近中午。
他揉揉發酸的大腿,找了處大柏樹下的水泥台陰涼地坐下歇氣,心想今天差不多可以回去了。
淘古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今天找不到還有明天,明天找不到還有下周,反正鞠老頭沒說期限。
忽然,羅中夏的目光一凝,他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在人群中一閃而過。
再仔細一看,原來是鄭和。
他穿着一件橘紅色套頭衫,個子又挺拔,在一群老頭大叔中很容易就能認出來。
“奇怪,這小子來舊貨市場做什麼……”羅中夏心中起疑,連忙站起身來拍拍屁股上的土,悄悄跟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