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在冬窩子
關燈
小
中
大
奶茶。
” 問:“你在那兒急不急?” 答:“還好,習慣了,就是想吃東西。
” 問:“想吃什麼,涼皮子嗎?”我知道以往她最愛吃涼皮子。
去年冬天,她一個人在家,吃了一壇鹹菜。
偶爾,做一些涼皮子改善一下生活,犒勞一下自己。
答:“最想吃的是馍馍。
” 啊,胃口變了?在生活枯燥無味的時候,她渴望一碗酸辣冰涼的涼皮子,敗敗火,提提味兒。
在寒冷寂寞的冬窩子裡,她又渴望吃一個熱氣騰騰的馍馍。
那也許是一個柔軟而溫暖的懷念。
沒有吃過馍馍或很少吃馍馍的人,也許不能理解那種懷念。
記得在我下鄉的那個年代,能吃上一個熱馍馍夾上油潑辣子,那種幸福感和滿足感是無法言表的。
哈薩克人很少蒸馍馍,他們的主食是馕。
那種馕不是烏魯木齊街上味道各異的馕,它從裡到外都很樸實,厚墩墩的,成分單純的隻有面和少許鹽。
這種馕可以長期保存,無論再幹、再堅硬,隻要在奶茶或肉湯裡一泡就軟了。
馕能給人帶來的,是堅強和充實,很少帶來柔軟和溫暖。
它要靠奶茶或肉湯泡軟,靠唾液和胃液溫暖。
這樣說來,李娟對馍馍的思念是可以理解的了。
李娟說:“這裡方圓幾百裡(應該是數十公裡),隻有兩戶人家。
人在沒有安全感的時候,特别想吃東西。
”這是一種什麼理論?是李娟這兩個多月在荒原中的心得嗎?我沒有多問。
我問:“我好像聽到有個小孩的聲音。
” 答:“哦,就是的,鄰居家有一個七個月的娃娃。
” 問:“你什麼時候能從冬窩子裡出來呢?” 答:“還有八十多天吧……” 問:“現在羊還沒有下羊羔吧?” 答:“沒有呢,還要等些日子,那時可能要忙些。
” 我又告訴她,一個她認識的女孩上周結婚了。
她說:“怎麼才結婚?我以為她早結婚了。
我還沒有進冬窩子時,在她的空間裡看到上面貼滿了私家菜的菜譜。
” 我還想搜腸刮肚地收羅一些她感興趣的話題和她多聊一會兒,恢複她的語言機能。
想來想去,覺得她對當下發生的事情和社會熱議的話題肯定都不會感興趣的,因為她真正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裡。
我說:“怎麼隻有兩戶人家,交流的範圍太小了呀。
” 她說:“就是,我的事都被他們問完了,他們的事我還沒有問出多少呢。
” 我說:“也許從冬窩子出來,他們會寫一本你在冬窩子裡的書。
” 她在電話那頭笑個不停:“隻有我的房東懂一些漢語,鄰居家一點都不懂。
”接着她又說,“哎呀,不能多說了,把人家的電用完了。
到時候有什麼事,打不成電話了,就完了。
我挂了,再見。
” 和上一次的結束語幾乎是一模一樣。
李娟的聲音又消失在無盡的荒野中,一個隻有用衛星才能搜索到的地方…… 自從接了李娟從冬窩子打來的電話以後,無形中,我多了一份牽挂。
我開始每天關注起天氣預報,準确地說是關注北疆的天氣情況。
新聞裡“百年不遇的寒冬”的說法,讓我心裡一陣陣吃緊。
阿勒泰的冬天有寒流是正常的,說是“百年不遇的寒冬”,實在有些危言聳聽。
中國的氣象史可能還沒有一百年呢,哪有一百年的記錄。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據記載一九六〇年可可托海最低溫度達到零下五十一點五攝氏度。
在我的人生經曆中,經受過零下四十度左右的寒冷。
最冷的時候不敢把鼻子露在外面呼吸,在呼吸的瞬間,鼻孔裡的鼻毛就能凍住,夾得鼻子酸辣生疼。
那種滋味可是我身臨其境感受到的。
一般,傳言總是比實際的誇張一些。
我同學的媽媽是湖北支邊青年,她媽媽說他們在沒來新疆之前,聽老家的人說新疆有多冷多冷,尿尿時要拿一個棍子,必須要用棍子打,否則就會尿出來一條冰棍。
這是我一生中聽到的最難忘而荒誕的笑話。
難道“百年不遇的寒冬”能讓這個笑話成真嗎?如果真是這樣,李娟又能寫出一篇絕佳的好文章了。
我想,這兩天冷一點就冷一點吧,讓這個冬天最冷的寒夜早些過去吧。
再有半個多月就到了産春羔的時候,但願那時天氣能暖和一些,不至于讓李娟和她的房東們在嚴寒裡守護着臨産的母羊,那可太受罪了。
不過我聽說羊圈裡有羊群的體溫,不會太冷。
在南疆,老鄉為了讓葡萄過冬,就把葡萄挂在羊圈裡,用羊群産生的體溫令葡萄保鮮。
不過那是南疆,北疆還是要冷酷得多。
不管怎樣,冬天再冷都會過去的。
李娟的房東之所以選擇那個沒有路、沒有信号的地方做冬窩子,一定是那裡最安全、最适合羊群過冬。
等寒冬過去的時候,李娟和她的房東将會趕着一大群春羔,從冬窩子轉到春牧場。
那個時候,她所有的朋友就會随時随地聯系到她。
她如果再到我家,我就親自給她蒸一鍋熱熱的白馍馍…… 我畫了一張李娟和羊的畫。
在畫那些羊的時候,覺得那些羊仿佛正在我身邊拱來拱去,好像真有些暖洋洋的感覺呢。
段離 二〇一一年一月
” 問:“你在那兒急不急?” 答:“還好,習慣了,就是想吃東西。
” 問:“想吃什麼,涼皮子嗎?”我知道以往她最愛吃涼皮子。
去年冬天,她一個人在家,吃了一壇鹹菜。
偶爾,做一些涼皮子改善一下生活,犒勞一下自己。
答:“最想吃的是馍馍。
” 啊,胃口變了?在生活枯燥無味的時候,她渴望一碗酸辣冰涼的涼皮子,敗敗火,提提味兒。
在寒冷寂寞的冬窩子裡,她又渴望吃一個熱氣騰騰的馍馍。
那也許是一個柔軟而溫暖的懷念。
沒有吃過馍馍或很少吃馍馍的人,也許不能理解那種懷念。
記得在我下鄉的那個年代,能吃上一個熱馍馍夾上油潑辣子,那種幸福感和滿足感是無法言表的。
哈薩克人很少蒸馍馍,他們的主食是馕。
那種馕不是烏魯木齊街上味道各異的馕,它從裡到外都很樸實,厚墩墩的,成分單純的隻有面和少許鹽。
這種馕可以長期保存,無論再幹、再堅硬,隻要在奶茶或肉湯裡一泡就軟了。
馕能給人帶來的,是堅強和充實,很少帶來柔軟和溫暖。
它要靠奶茶或肉湯泡軟,靠唾液和胃液溫暖。
這樣說來,李娟對馍馍的思念是可以理解的了。
李娟說:“這裡方圓幾百裡(應該是數十公裡),隻有兩戶人家。
人在沒有安全感的時候,特别想吃東西。
”這是一種什麼理論?是李娟這兩個多月在荒原中的心得嗎?我沒有多問。
我問:“我好像聽到有個小孩的聲音。
” 答:“哦,就是的,鄰居家有一個七個月的娃娃。
” 問:“你什麼時候能從冬窩子裡出來呢?” 答:“還有八十多天吧……” 問:“現在羊還沒有下羊羔吧?” 答:“沒有呢,還要等些日子,那時可能要忙些。
” 我又告訴她,一個她認識的女孩上周結婚了。
她說:“怎麼才結婚?我以為她早結婚了。
我還沒有進冬窩子時,在她的空間裡看到上面貼滿了私家菜的菜譜。
” 我還想搜腸刮肚地收羅一些她感興趣的話題和她多聊一會兒,恢複她的語言機能。
想來想去,覺得她對當下發生的事情和社會熱議的話題肯定都不會感興趣的,因為她真正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裡。
我說:“怎麼隻有兩戶人家,交流的範圍太小了呀。
” 她說:“就是,我的事都被他們問完了,他們的事我還沒有問出多少呢。
” 我說:“也許從冬窩子出來,他們會寫一本你在冬窩子裡的書。
” 她在電話那頭笑個不停:“隻有我的房東懂一些漢語,鄰居家一點都不懂。
”接着她又說,“哎呀,不能多說了,把人家的電用完了。
到時候有什麼事,打不成電話了,就完了。
我挂了,再見。
” 和上一次的結束語幾乎是一模一樣。
李娟的聲音又消失在無盡的荒野中,一個隻有用衛星才能搜索到的地方…… 自從接了李娟從冬窩子打來的電話以後,無形中,我多了一份牽挂。
我開始每天關注起天氣預報,準确地說是關注北疆的天氣情況。
新聞裡“百年不遇的寒冬”的說法,讓我心裡一陣陣吃緊。
阿勒泰的冬天有寒流是正常的,說是“百年不遇的寒冬”,實在有些危言聳聽。
中國的氣象史可能還沒有一百年呢,哪有一百年的記錄。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據記載一九六〇年可可托海最低溫度達到零下五十一點五攝氏度。
在我的人生經曆中,經受過零下四十度左右的寒冷。
最冷的時候不敢把鼻子露在外面呼吸,在呼吸的瞬間,鼻孔裡的鼻毛就能凍住,夾得鼻子酸辣生疼。
那種滋味可是我身臨其境感受到的。
一般,傳言總是比實際的誇張一些。
我同學的媽媽是湖北支邊青年,她媽媽說他們在沒來新疆之前,聽老家的人說新疆有多冷多冷,尿尿時要拿一個棍子,必須要用棍子打,否則就會尿出來一條冰棍。
這是我一生中聽到的最難忘而荒誕的笑話。
難道“百年不遇的寒冬”能讓這個笑話成真嗎?如果真是這樣,李娟又能寫出一篇絕佳的好文章了。
我想,這兩天冷一點就冷一點吧,讓這個冬天最冷的寒夜早些過去吧。
再有半個多月就到了産春羔的時候,但願那時天氣能暖和一些,不至于讓李娟和她的房東們在嚴寒裡守護着臨産的母羊,那可太受罪了。
不過我聽說羊圈裡有羊群的體溫,不會太冷。
在南疆,老鄉為了讓葡萄過冬,就把葡萄挂在羊圈裡,用羊群産生的體溫令葡萄保鮮。
不過那是南疆,北疆還是要冷酷得多。
不管怎樣,冬天再冷都會過去的。
李娟的房東之所以選擇那個沒有路、沒有信号的地方做冬窩子,一定是那裡最安全、最适合羊群過冬。
等寒冬過去的時候,李娟和她的房東将會趕着一大群春羔,從冬窩子轉到春牧場。
那個時候,她所有的朋友就會随時随地聯系到她。
她如果再到我家,我就親自給她蒸一鍋熱熱的白馍馍…… 我畫了一張李娟和羊的畫。
在畫那些羊的時候,覺得那些羊仿佛正在我身邊拱來拱去,好像真有些暖洋洋的感覺呢。
段離 二〇一一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