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智通判獻策欽差府 勇傅恒擊鼓巡撫衙

關燈
” “不吃、不喝、不睡,用快馬,也要兩夜一天。

    ”李侍堯說道,“從代州到黑查山,走回頭路再往西南,又是八百裡,幾千人馬奔命,至少要十天!這樣的‘圍魏救趙’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傅恒聽了,大吃一驚!想不到自謂的“圍魏救趙”妙計,隻是挂一虛名不切實情。

    傅恒吃力地向前跨了一步,凝視着咄咄逼人的李侍堯,臉上紅一塊白一塊,嗫嚅了半晌,終于說了出來:“沒想到全盤有誤……先生……”他很快就口齒流暢了,“願先生諒我傅恒孟浪,必有妙計教我!”說着一揖到地! “六爺,我怎麼當得起?”李侍堯見傅恒如此肯纡尊降貴折節下士,連忙還禮,說道:“刍堯之見,也未必就好,而且是一步險棋,怕六爺也不見得能采納。

    ”傅恒一把扯過椅子,将李侍堯按坐下去,一邊吩咐人上茶,自己也坐了,在椅中又是一拱,說道:“兵兇戰危,哪有萬全之策?比我的好,我就用。

    ” 李侍堯躬身還禮,坐直了身子侃侃說道:“黑查山匪衆嘯聚馱馱峰已有十幾年。

    隻是去年飄高和一女弟子前去傳布正陽教,才真正扯旗放炮大幹起來——原來都是亦匪亦農,抗拒官府賦稅,逼勒大戶減租免租。

    官兵衙門來,他們上馱馱峰山寨,官兵去了他們再下山仍舊種田。

    其實,康熙年間這裡還是一片太平。

    聖祖爺西征回來,東渡黃河,路過臨縣,百姓們曾捐燕麥一千石,車推肩扛送到軍前,聖祖寫了‘民風淳厚’四個大字,至今碑碣尚在……” “但到雍正二年之後,接連來了幾個壞縣令,急征暴斂,苛捐雜稅,名目繁多,拼命地撈——倒也不為貪污,是求得個‘政績卓異’考評,弄得财主佃戶一齊精窮。

    你想,這山寒土薄之地,火耗銀加到一錢七分,能有不反的麼?”李侍堯看一眼傅恒,說道:“六爺别以為我扯得遠,其實這是緻亂之源。

    這次即使蕩平匪亂,大軍一去仍舊是原來模樣!” 傅恒身子向前傾了一下,微笑道,“我不是不耐煩聽。

    我急于聽聽你的解圍良策。

    ” “臨縣離省城四百裡地,黑查山隻有三百餘裡。

    我們離石到黑查山約三百裡,”李侍堯目光幽幽閃爍,“欽差從省城點精銳五百名,由此向西,我星夜回縣——為防黑查山匪衆滋擾我離石,我訓了兩千民兵,已經集結了一千。

    我帶民兵由南向北向黑查山,我們在馬坊會兵,趁虛進襲黑查山。

    這才是真正的奔襲。

    飄高他們就是想到了欽差要調雁門關的兵,才放心大膽地攻打臨縣。

    一來攻州打縣易造聲勢,可以籌措軍饷,二來打下臨縣,馱馱峰就更有憑借,就是大兵壓境,西逃陝北也極便當的。

    ” 傅恒心裡忖度,這确是一步險棋,但也确實占了出其不意和兵貴神速兩條先機,思量着,問道:“據你所知,飄高到底有多少兵力?” “五千人是斷然沒有的。

    ”李侍堯笑道,“地方官報匪案,這是常用的伎倆。

    敗了好交待,勝了好邀功。

    ”他詞鋒一轉,變得異常犀利,“但請大人留意,當地百姓飽受官府荼毒,助匪拒官出來幫打太平拳,趁火打劫的事,那是有的。

    所以聲勢就大了。

    ” 傅恒思量着,有這一千五百名生力軍,奇兵突襲,确實可以一戰。

    即使打不下馱馱峰,範高傑所帶雁門關兵馬正好接應過來。

    所以雖然險,幾乎是萬無一失。

    想起先祖公富察海蘭率一千鐵騎突襲揚州,攻城時被守城明軍用鐵鈎子勾了鎖骨吊上城牆,砍斷吊杆仍舊殺得明軍狼奔鼠竄。

    這位青年貴族頓時渾身熱血沸騰,“唰”地站起身來,說道,“大丈夫立功,在此時也!”又轉臉對李侍堯道,“你不要回離石,就留我身邊參贊軍務。

    我給你參議道名義,差使辦下來我專折奏明聖上!事不宜遲,我現在就去巡撫衙門要兵要饷。

    你寫信傳令,叫你離石一千民兵,限三天之内抵達馬坊待命!” “是,卑職明白!” 傅恒不再說話,将劍佩在腰間,帶了幾個親兵飛身上馬,潑風價一陣狂奔,在黑夜街衢中直趨巡撫衙門。

     此時已到亥時時牌,三月末天氣,夜深氣涼,又陰着天,巡撫衙門早已四門緊閉,昏黃的燈下,幾個戈什哈守夜無聊,坐在倒廈檐前撮花生米吃酒閑磕牙兒。

    聽得馬蹄急響,忙都站起身來,驚愕張望間,幾個騎馬人已飛身下來。

    門官廖清閣忙吆喝道: “什麼人?站住!” “是我。

    ”傅恒一手提馬鞭,一手按劍大踏步過來,昏燈下也看不清他臉色,隻道,“我是欽差大臣傅恒,有急事要立刻見喀爾吉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