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法外刑元兇受誅戮 勢利情李衛遭窘辱

關燈
張廷玉坐轎趕到西華門下來,看表時已是申末酉初,家人眼巴巴地守在門口,見他下轎,飛跑着送來了袍褂、冠帶、朝珠,就轎旁套在外邊,又喝了一碗參湯,這才進了大内,徑至養心殿來見乾隆。

    隻見養心殿外太監們個個屏息躬身小心侍立,似乎出了什麼事似的,他站在滴水檐下定了定神,聽聽裡頭毫無動靜,輕咳一聲道:“老臣張廷玉恭見萬歲。

    ” “請進來吧。

    ”乾隆在殿中答道。

     張廷玉進了殿便覺得氣氛和平日不同。

    乾隆盤膝端坐在東暖閣大炕上,臉色陰沉。

    下邊莊親王和讷親都是直挺挺地跪着一語不發,隻鄂爾泰一人坐在旁邊,也是一言不發。

    見張廷玉佝偻着身子要行大禮,乾隆吩咐道:“不要行禮了,你坐到那邊杌子上。

    ” “謝主子。

    ”張廷玉看了看允祿,斜欠着坐了,心裡忐忑不安:雖說按規矩無論親王大臣見駕,一概都是跪着回話。

    但曆來皇帝優禮有加,軍機大臣見駕都賜座的。

    今兒是怎麼了?張廷玉說道:“臣來遲了些。

    傅恒要去山西,有些細務向他叮囑了幾句。

    ” 乾隆點點頭,說道:“劉康是劉康,嶽浚是嶽浚,亂攀扯些什麼?讷親你就這宗兒不好。

    連李衛個病人也攪進去。

    當初山東三台衙門,加上将軍,誰不知道賀李氏告狀?可隻有一個李衛接了這案子。

    如今拒不接案的都成了有功之臣,惟一一個接狀的倒成了罪人!莊親王,你敢說你這不是偏私嗎?劉康是在你家酒宴上拿下的,要是有人攀你通同結謀,試問你服不服氣?”張廷玉這才知道方才乾隆生氣的緣由,大約是讷親追究嶽浚保奏劉康升任山東臬台,允祿要求查處李衛匿案不報。

    想到劉康升調山西布政使是自己寫的票拟,心裡不禁一寒。

    鄂爾泰在旁道:“主上,把李衛攀到案子裡是沒有道理的。

    李衛處置這案子時,揣度聖心,沒有及時奏明朝廷,不為無過。

    就是嶽浚,身為山東巡撫,又知賀李氏告狀,仍舊保舉劉康,死者含冤于地下,兇手卻扶搖直上,也難逃失察之罪。

    這是臣心裡想的,不敢欺君。

    ”乾隆聽了默然,停了片刻,問張廷玉道:“你看如何處置?” “無論如何,這不是一件體面事。

    ”張廷玉歎道,“臣想,分成裡外兩層處置為好。

    凡夥同劉康作案的,要嚴辦,昭示天下以公。

    屬官場辦案不力的,區分情節輕重或嚴旨申饬,或降調罰黜。

    該怎麼辦還怎麼辦,隻是不要大加張揚,不要叫下頭覺得皇上改了‘以寬為政’的宗旨,人心自然安定。

    ” “真是丢盡朝廷的人!”乾隆憤恨地說道,“當場還叫劉統勳揪出一個京兆尹。

    楊曾朕平日看他還好,竟這麼不是東西!”鄂爾泰道:“劉統勳也是冒失,不能從容查麼?也不請旨,也不和阿隆柯商量,把一個三品大員袍服當場就扒了!——這是有制度的嘛!” 張廷玉冷冷說道:“我不這樣看。

    我雖沒去,家人們回來學說,我倒賞識他這點機變之才。

    這種事不當場處置,下來不知又做出什麼手腳,又要牽累多少人。

    那不是更棘手難辦?劉康五刑熬遍不肯認罪,一副臭硬架勢,沒有這一雷霆一擊,恐怕也未必就肯伏罪。

    ”鄂爾泰毫不客氣,當即頂了回來:“萬一扒錯了呢?”張廷玉含笑道:“将軍打敗仗,自領其罪。

    ” “這件事争什麼?”乾隆見鄂爾泰還要說,淡淡插了一句,張、鄂二人立刻恢複了常态。

    乾隆端碗,用碗蓋撥着浮茶,說道:“事實是扒對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麼!但這種事不可以成例。

    朕賞識的是劉統勳不避怨嫌,此舉乃是出自公心。

    就小有失誤,人又孰能無過呢?”他眉宇一展,下了禦榻,在暖閣中一邊徐徐踱步,一邊說道,“朕思量再三,這案子一定要光明正大地辦下來。

    現在下頭一些官員領會錯了朕的宗旨,以為‘以寬為政’就是‘和光同塵’,就是粉飾太平,耽玩疏放毫無顧忌,情殊可恨!所有應處分的官員,該明旨申斥的,該邸報刊行的,一概照例辦理。

    吏治,是一篇大文章,不能因為寬仁施政敗壞了這篇文章。

    ” “但以寬為政的宗旨還是不能變,”乾隆目光神采流煥,侃侃說道,“所有查辦官員,要分清責任,如嶽浚、李衛、錢度、楊曾,還有德州府原來與劉康共事的官員,分清情節,是什麼事說什麼事,與案子沒有直接關聯的,不能像允祿和讷親說的那樣硬往裡塞。

    這個條理不能亂,不能借案子興大獄。

    ” 他的這席話其實駁斥了在場所有的人,但語氣辭令卻并不嚴厲:“朕以至公之心治天下,不能随便更動王章,要給天下後世立個榜樣。

    權術朕是不使用的。

    王德如風,民氣如草,你刮什麼風,草就向那邊倒,敢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