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成災
關燈
小
中
大
,未知可否?”冒襄說着,把從手上褪下來的一枚精金鑲翡翠指環,放在櫃台上。
老頭兒瞥了冒襄一眼,拿起指環,眯縫着眼睛反複審視了一陣,又擡頭重新打量冒襄。
終于,他堆起笑容:“好說,好說,敢問尊客高姓大名?要這十吊錢可是急用?” “小生如臯冒襄,借寓在下邊不遠河房裡,今日因出門匆匆,身上不曾帶得有銀子,故此相煩老丈相幫。
這十吊錢——”他指一指站在街中,正遠遠地朝這邊觀望的那群小乞丐,“也一并煩老丈替小生散給他們。
明日小生來取回信物時,另有酬謝!” “哦,冒相公原來欲行善舉。
小老自應效力,‘酬謝’二字,如何敢當!”老頭兒顯出肅然起敬的樣子。
停了停,他看着冒襄,眨眨眼睛,多少有點尴尬地:“這指環,按理也不敢讓相公留下,隻是……” 冒襄微微一笑:“老丈肯允相幫,小生已感激不盡。
指環一定留下,就請趕快施行吧!” “這——小老就大膽從命了!”老頭兒頓時高興起來,他鄭重收起指環,然後拿過紙筆,寫了一張字據,雙手交給冒襄,又親自搬了一張椅子,請冒襄坐下,這才轉過身,急急走進後面去了。
過了一會兒,兩個年輕夥計走出來,搬了兩張八仙桌,兩張長凳,在店門外擺好,然後,同那掌櫃老頭兒一起,從後間将十吊錢扛了出來,堆在八仙桌上。
那群小乞丐早已等得萬分焦急,瞧見這種架勢,也不待招呼,立即“哄”的一聲,擁上前來。
兩名年輕的店夥早已做好準備,他們站在八仙桌前,伸手一攔,把小乞丐們攔住了。
站在桌子後面的掌櫃先不忙發放,他清了清嗓子,大聲說道: “列位!請聽小老一言:近來天時不正,水旱頻繁,遠近四鄉,赤地千裡,顆粒無收,餓殍載道,滿目凄涼,消息交傳,已非一日。
雖有官府垂念哀憐,百計赈濟,唯是饑民日衆,杯水車薪,此亦有目共睹。
今有如臯冒先生,文名素著,久孚鄉望,且饑溺為懷,有口皆碑,偶來留都,目睹時艱,不忍坐視,慷慨解囊,以使嗷嗷待哺之輩,得以苟延殘喘,實屬功德無量!小老現今于此替冒先生發放,特此布知,所望四方仁人善士,能者效力,富者輸财,挽救浩劫于萬一……” 老頭兒咬文嚼字,滔滔不絕地說了一大篇,一邊說,一邊還洋洋自得地搖頭晃腦,也不管周圍的人聽得懂聽不懂。
冒襄不禁驚奇起來,心想:原來這老頭兒是念過幾天書的,卻拿到這當口來賣弄,真是好笑!本來沽屠之輩中略通文墨的,如今也不算稀罕,隻是他出口成文,得體堂皇,倒是難得。
所以,當老頭兒說完,拱着手作了半個羅圈揖,又轉身朝冒襄深深一揖時,冒襄就贊許地笑着,做了一個請他發放的手勢。
老頭兒受了這鼓勵,勁頭兒越足。
他回過頭去,瞅着那群小乞丐,威嚴地說:“現在開始放赈,每人一百文大錢,不許擠搶。
誰要擠搶,不光沒有,還要老大棒子打開去!” 老頭兒這幾句話果然有作用,本來做好了猛沖猛搶準備的小乞丐們,頓時變得服服帖帖。
他們一個接一個地走上來領了錢,然後,又走到冒襄跟前,叩頭稱謝。
冒襄和氣地點着頭,或者做一個讓他們起來的手勢。
他并非第一次做這種善事。
三年前,他來南京應鄉試時,就曾經在桃葉河房裡臨時收養過一批流落街頭的棄兒,後來又捐了一筆銀子,把他們送到寺院去安置。
比起那一樁轟動一時的善舉來,眼前這種小事實在不算什麼。
不過,他現在心情極好,“真是不巧,怎麼偏偏身上忘了帶錢,要不,還可以多放它幾兩銀子的!”他想。
于是,他開始盤算着,等父親的事情一辦成,他就派人上揚州,請一個班子,到如臯去唱幾天戲,謝神還願。
到時,再像像樣樣地散它一筆赈……“嗯,雖說這半年來,奔走請托,家産已經變賣了不少,不過,這一筆開銷,看來還是省不
老頭兒瞥了冒襄一眼,拿起指環,眯縫着眼睛反複審視了一陣,又擡頭重新打量冒襄。
終于,他堆起笑容:“好說,好說,敢問尊客高姓大名?要這十吊錢可是急用?” “小生如臯冒襄,借寓在下邊不遠河房裡,今日因出門匆匆,身上不曾帶得有銀子,故此相煩老丈相幫。
這十吊錢——”他指一指站在街中,正遠遠地朝這邊觀望的那群小乞丐,“也一并煩老丈替小生散給他們。
明日小生來取回信物時,另有酬謝!” “哦,冒相公原來欲行善舉。
小老自應效力,‘酬謝’二字,如何敢當!”老頭兒顯出肅然起敬的樣子。
停了停,他看着冒襄,眨眨眼睛,多少有點尴尬地:“這指環,按理也不敢讓相公留下,隻是……” 冒襄微微一笑:“老丈肯允相幫,小生已感激不盡。
指環一定留下,就請趕快施行吧!” “這——小老就大膽從命了!”老頭兒頓時高興起來,他鄭重收起指環,然後拿過紙筆,寫了一張字據,雙手交給冒襄,又親自搬了一張椅子,請冒襄坐下,這才轉過身,急急走進後面去了。
過了一會兒,兩個年輕夥計走出來,搬了兩張八仙桌,兩張長凳,在店門外擺好,然後,同那掌櫃老頭兒一起,從後間将十吊錢扛了出來,堆在八仙桌上。
那群小乞丐早已等得萬分焦急,瞧見這種架勢,也不待招呼,立即“哄”的一聲,擁上前來。
兩名年輕的店夥早已做好準備,他們站在八仙桌前,伸手一攔,把小乞丐們攔住了。
站在桌子後面的掌櫃先不忙發放,他清了清嗓子,大聲說道: “列位!請聽小老一言:近來天時不正,水旱頻繁,遠近四鄉,赤地千裡,顆粒無收,餓殍載道,滿目凄涼,消息交傳,已非一日。
雖有官府垂念哀憐,百計赈濟,唯是饑民日衆,杯水車薪,此亦有目共睹。
今有如臯冒先生,文名素著,久孚鄉望,且饑溺為懷,有口皆碑,偶來留都,目睹時艱,不忍坐視,慷慨解囊,以使嗷嗷待哺之輩,得以苟延殘喘,實屬功德無量!小老現今于此替冒先生發放,特此布知,所望四方仁人善士,能者效力,富者輸财,挽救浩劫于萬一……” 老頭兒咬文嚼字,滔滔不絕地說了一大篇,一邊說,一邊還洋洋自得地搖頭晃腦,也不管周圍的人聽得懂聽不懂。
冒襄不禁驚奇起來,心想:原來這老頭兒是念過幾天書的,卻拿到這當口來賣弄,真是好笑!本來沽屠之輩中略通文墨的,如今也不算稀罕,隻是他出口成文,得體堂皇,倒是難得。
所以,當老頭兒說完,拱着手作了半個羅圈揖,又轉身朝冒襄深深一揖時,冒襄就贊許地笑着,做了一個請他發放的手勢。
老頭兒受了這鼓勵,勁頭兒越足。
他回過頭去,瞅着那群小乞丐,威嚴地說:“現在開始放赈,每人一百文大錢,不許擠搶。
誰要擠搶,不光沒有,還要老大棒子打開去!” 老頭兒這幾句話果然有作用,本來做好了猛沖猛搶準備的小乞丐們,頓時變得服服帖帖。
他們一個接一個地走上來領了錢,然後,又走到冒襄跟前,叩頭稱謝。
冒襄和氣地點着頭,或者做一個讓他們起來的手勢。
他并非第一次做這種善事。
三年前,他來南京應鄉試時,就曾經在桃葉河房裡臨時收養過一批流落街頭的棄兒,後來又捐了一筆銀子,把他們送到寺院去安置。
比起那一樁轟動一時的善舉來,眼前這種小事實在不算什麼。
不過,他現在心情極好,“真是不巧,怎麼偏偏身上忘了帶錢,要不,還可以多放它幾兩銀子的!”他想。
于是,他開始盤算着,等父親的事情一辦成,他就派人上揚州,請一個班子,到如臯去唱幾天戲,謝神還願。
到時,再像像樣樣地散它一筆赈……“嗯,雖說這半年來,奔走請托,家産已經變賣了不少,不過,這一筆開銷,看來還是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