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

關燈
對于高廣厚來說,最艱難的日子開始了。

     實際上,在他三十三歲的生命曆程中,歡樂的日子也并沒有多少。

    他剛降生到這個世界,父親就癱瘓在炕上不能動了。

     一家三口人的光景隻靠母親的兩隻手在土地上刨挖來維持。

    要不是新社會有政府救濟,他們恐怕很難活下去。

     他是聽着父親不斷的呻吟和看着母親不斷的流淚而長大的。

    抑郁的性格和忍痛的品質從那時候就形成了。

     在一個農家戶裡,一家人最重要的支撐是父親。

    因為要在土地上生活,就得靠勇人的力氣。

     可是他們家失去了這個支撐。

    那個不能盡自己責任的男人看見他們娘兒倆受可憐,急得在炕上捶胸嚎啕,或者歇斯底裡地發作,多少次想法子尋死。

    母親跪在父親面前,央告他千萬不能尋短見;要他眼看着他們的廣厚長大成人。

     他就在這樣的家境中一天天長大了。

     剛強的母親不讓他勞動,發誓要供他上學,叫他成為高家祖宗幾代第一個先生。

    幾乎一直在饑餓的情況下,他用最勤奮的勁頭讀書,在一九六六年初中畢業了。

    為了早一點參加工作,養活父母,他不上高中,報考了中專,以優異的成績被省航空機械學校錄取。

    他把錄取通知書拿回家後,不識字的父親把這張親愛的小紙片,舉到燈下,不知看了多少遍。

    一家三口人都樂得合不攏嘴巴。

    十幾年不能下炕的父親幾乎高興得要站起來了。

     可是,命運最愛捉弄不幸的人。

    “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一切都不算了。

    錄取通知書成了一錢不值的廢紙。

     學校亂了。

    社會亂了。

    武鬥的槍炮聲把城市和鄉村都變成了恐怖的戰場。

    他隻好垂頭喪氣回了家。

    他膽小,沒勇氣去參加你死我活的鬥争。

    他并不為此而過分地難過。

    不論怎樣說,他終于長大了。

    他可以在土地上開始用力氣來扛起沉重的家庭負擔,父母親都已經年邁了,可憐的母親在土地上掙紮不動了。

     不久以後,父親去世了。

    他是一個孝子,借了一河灘賬債,按鄉俗隆重地舉行了葬禮。

    他再不讓母親去下地。

    他像一個成熟的莊稼人那樣,開始了土地上的辛勞。

     像牛一樣,一幹就是十來年,幾乎本村的人都忘了他還是個中學畢業生。

    直到他的一個同學在公社當了副主任,才發現他還在農村。

    念老同學之情,把他推薦到了地區師範學校。

    在地區師範,他立刻成為他那一級學得最好的學生。

    畢業時,學校要他留校教書。

    但他拒絕了,他要回來孝敬母親。

     就這樣,他來到離家隻有十來裡路的高廟小學當了教師。

    他愛這個事業,他愛他的學生娃們;他不幸的童年生活使他有一種強烈的責任心,想把這些農村娃娃都培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