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錢一搖

關燈
山裡人以前做生意少,就算交易也不像是交易。比如賣瓜論個,不管大小是一個價;賣羊論隻,大一點小一點不生計較。賣柴則論步:把柴禾碼成大體上四四方方的垛子,然後以腳步丈量出一二三。至于腳步的長或短,柴垛的高或低,都是馬馬虎虎的。

    牛馬是比較昂貴的财産,計量不能太随意,因此買賣時需“拳牛比馬”,以拳頭或指頭比量牛馬的大小。但這是專業販子的工夫,非一般人能勝任。

    現在商品交換增多,山裡人也大多會精打細算了。有一次,我看到路邊有個闆粟園,問管園子的老人如何賣。老人想了想說:“十塊一斤。”我吓了一跳:“你是賣金元寶呵?不就是闆粟嗎?”對方警惕地看着我,大概最怕城裡人巧舌如簧,決不讓我有任何可乘之機,堅決一口清。鐵定十塊,一分不能少。

    生意做不成。我走到另一處闆粟園。那裡也有一個看園子的老頭。聽說我要買闆粟,他想了想說:“塊錢一搖。”

    我不知道對方的意思,後來才問明白:他沒有秤,也沒有升,要我自己到園子裡搖一搖樹杆了事。交一元錢,搖一下,搖落的闆粟都歸我。

    “搖”就是這樣的量詞。

    我當然拿出吃奶的力氣來搖,專挑果實挂得多而且熟得透的樹來搖,嘩啦啦片刻之間闆粟滿地,足足裝滿了一提袋,算是心狠手辣。但主人沒有挑剔我的動作,數着幾張鈔票,倒也很樂意。

    我相信,要是我同他說熱鬧了,說出點張家長李家短的家常來了,說出點明朝清朝的老皇曆來了,他很可能還要留下我吃飯,喝谷酒。五搖闆粟白白地送人,也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