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主保守法莉妲絲不哭哭

關燈
牙齒發出咬合的聲響,那是恫吓,發出短暫兇狠的斥鳴,一來是提醒小熊危險了,二來是告訴來犯者它不好惹。

     黑熊不斷地大聲咆哮。

     破局了,帕吉魯握緊鹿骨刀,睜開眼,看清楚狀況對付。

    這頭母熊約八十幾公斤,站起來的身形非常吓人。

     黑熊的目标不是帕吉魯,是某個令它不安的家夥。

     是黃狗,帕吉魯驚覺黃狗肯定在這四周,“來,浪胖。

    ”他大喊,一喊就糟了,不喊更危險。

    因為他知道黑熊發現他是沒死的。

     汪汪汪,匍匐在短箭竹叢的黃狗狂吠示警,接着從喉間與鼻孔發出低沉的威吓聲,幾秒後,又狂吠不止。

    它從五十幾公尺外便聞到黑熊,一路匍匐前進尋求最佳的攻擊位置,聽到主人呼叫,立即出聲威吓。

     黑熊把豎起的前腳重重往地上跺,發出吼聲。

    要是往常,黑熊受到幹擾會立即離開,但是帶子母熊卻選擇反擊。

    黃狗又叫了幾聲,趁機往前幾步,拉近了戰鬥距離,眼神兇厲,露出雪亮的牙齒低吼。

     憤怒的黑熊跺完前肢,不理會黃狗,轉而攻擊3公尺外的帕吉魯。

    他離小黑熊最近。

     帕吉魯腎上腺素高升,咬緊牙根,随時張開眼睛,才能清楚地把刀子送進黑熊喉間。

     黃狗不再低狺,化成黃色橡皮筋射出,把所有能量轉換為四肢奔躍,得在瞬間拉近彼此7公尺的距離,然後在最後1公尺跳躍時亮出銳齒攻擊。

    當黑熊将要咬傷帕吉魯時,疾躍的黃狗咬上去,三方厮殺一堆。

    帕吉魯得救了,黑熊被黃狗撞歪,它沒有直接咬碎他的頭,隻咬住了帕吉魯的右臂。

     帕吉魯痛得大喊,鹿骨刀松手,連忙側身捂住傷口。

    他的手臂被熊的利齒撕開了,暴露壞死的黑肌肉,底層仍有少量血液流通的肌肉稍具紅潤。

    他的痛苦很快地放第二,先大吼斥退黑熊。

     開啟戰鬥模式的憤怒黑熊會頸毛贲張,耳朵後翻,站起來防止被黃狗再度咬傷,牙齒發出磨合聲。

    黃狗低狺,慢慢地對着黑熊轉圈子,找機會撲殺。

    黑熊走過去,站起身迎戰,并用前肢快速着地,要是鋼刀般的利爪沒有剖開黃狗,它會補上利齒。

     黃狗躲開了攻擊,前肢低伏,随時找機會跳上黑熊的喉間給予緻命一擊。

    黑熊攻擊無效,回身保護小熊,黃狗抓住機會在它後腿咬上一口後脫身。

    黑熊忍痛跑回小熊身邊,回身把它藏在屁股後頭的原木下方,小熊不忍地舔着母親後腿上的傷口。

    這激發了母愛,令黑熊防備再起,左右搖動頭頸,鼻孔噴氣,這是作勢攻擊。

     黃狗不見了,它消失了,沒有蹤影。

    黑熊的護子之情沒有停止,它轉而攻擊帕吉魯。

     黑熊跑過來。

    帕吉魯拿起鹿骨刀,怒目迎戰。

     箭竹短草再度響起,急促如流水,腦袋聰明得像草原狼的黃狗從匍匐的角落再度跳躍。

    這是漂亮的一擊,偷襲成功,它咬到黑熊右頸,牙齒穿透熊皮。

    黑熊打轉才甩開黃狗,留下頸部的幾道齒痕。

     帕吉魯被打轉的黑熊踩傷,迫使自己下意識地滾動避開,力道猛烈。

    就是在這時候,他壞死的關節扭轉了一百八十度,他滾了一圈,看見上臂與被壓的下臂出現夢中才會有的奇怪聯結。

     黑熊認為帕吉魯起身是挑釁,朝他撲擊。

     危險之際,黃狗沒有太多思索,再度跳擊黑熊。

    它行了,咬緊黑熊喉嚨,這是成功一擊,也是慘烈的一擊。

    或許在黃狗最生物性的本能裡,護主心切大過于它的生命。

    因為正面攻擊黑熊喉間是下策,即使咬到動脈或血管,黑熊瞬間用利爪撕開了黃狗身體。

     黃狗很快死了,它的皮膚、肋骨被剖開,部分的内髒挂在身上,大部分的血液與内髒撒到地上了。

    可是,黃狗的頭顱沒有松開牙,仍咬住黑熊反擊。

    在玉石俱焚的行動中,它終于為主人獻上綿薄力量,與生命。

     不久,黑熊人立的高大身軀,轟然歪下去,倒在地上喘氣。

    它被黃狗的利嘴咬住氣管,快窒息了。

    黃狗不是白白犧牲的,它即使隻剩腦袋瓜,也要用牙齒狠狠地咬緊對方,這樣才能保護主人。

     戰鬥接近尾聲了,帕吉魯的戰鬥才開始。

    他拿起襪子塞進嘴裡緊咬,睜亮眼睛,用鹿骨刀割開關節壞死的韌帶,即使沒有預期的困難,他仍感到頭頂被鐵錘重擊了。

    他跪在地上,額頭冒汗,全身發抖,頻頻告訴自己要忍住痛苦。

    當他站起來的那刻,已為這人類視野的高度奮鬥了很久很久,他深呼吸,慢慢走向黑熊倒落的地方,看見那殘酷的畫面。

     它們都是為了愛而戰鬥,黑熊為幼子,黃狗為主子,誰都不讓誰。

    這戰争最殘酷的美好,就是一命換一命,黃狗換回帕吉魯的命了,母熊用性命換到了幼熊的存活。

    小黑熊從原木縫鑽出來,舔着母親,它得學會叢林法則,再過不久,它會失去親情。

     帕吉魯湧起無限的悲傷,他扔下鹿骨刀,大膽地再向前去。

    狗頭顱被利掌刨開皮膚,露出白色頭骨的凹痕,黑眼睛不會眨,也不會凝視他了。

    帕吉魯用顫抖的左手撫摸黑熊頸上緊咬的黃狗,良久,才說:“浪胖,放開這媽媽。

    我帶你回家去。

    ” 無法解釋的原因,黃狗松開嘴巴,給帕吉魯抱在了左腋下。

    帕吉魯往山下走去,苦倦疲憊,使他靠在一棵扁柏休息。

    他回頭,看見黑熊醒來了,與他深情對望一眼。

    小熊站起來好奇地張望,它從此對世界多了些什麼,或許是畏懼,或許是崇敬,因為它給了帕吉魯更多眼神的瞻顧。

    這對母子慢慢消匿在森林。

    一隻台灣小莺目擊了這動人之際,鳴叫不停,聲如“你──回去”。

     帕吉魯非常累,身體快崩潰了,于是,接下來的每口呼吸令他感激,當下的每步、每秒都是盼望而來。

    他要努力地活下去。

    主呀!他祈禱天父讓他活下去,不要有姑娘為他哭泣,他為愛的戰鬥要堅持到底。

    他要是放開黃狗的頭,左手能幫他在崎岖的森林自在地扶着樹幹前進。

    他不要,不再放棄手中的戰友,即便它死了。

    他見證了它成為英雄的時刻,要活下去把這件傳奇說給人贊美。

     他往山下走去,需要休息時,他額頭頂着扁柏,走的時候親吻它。

    這親吻有深刻意涵,意味他不再回森林了,每個眼神所見都是最後一瞥。

    往昔他總是用“回頭見”來取代“再見”,表達他重回森林懷抱的向慕。

    現在他說起再見,意味永遠不再見面了。

    他要去台北找古阿霞,讓這座森林活在霧氣、陽光與清風中。

     再見了,阿弟牯──表示這棵扁柏年少如牛。

     再見了,虱嬷子──這是客語曾孫的意思,意味扁柏是第四代樹。

     再見了,發狂仔──這扁柏總是在微風中搖擺,有一千二百齡。

     再見了,鲈鳗頭──這扁柏極其雄偉,有一千八百齡。

     再見了,溜苔。

    再見了,海碗。

    再見了,鴨蹄。

    再見了,搞頭王。

    再見了,河壩水。

    再見了,打孔翹。

    再見了,釘子頭。

    再見了,羅賴把。

    再見了,黃蜂腰。

    再見了,鲫魚嘴。

    再見了,阿哩阿碴。

    再見了,青青胡須。

    再見了,大調羹。

    再見了,牛背筋…… 再見了,咒谶森林,我不會回來了,你們要好好照顧自己…… 帕吉魯在鋪滿青苔的大岩石回望森林,驚飛了附近蹲踞的一隻松雀鷹。

    雀鷹飛向天。

    他曾在這巨岩上用盡殘體字向日本來的木商刻下“給你全部樹,給阿霞蓋學校的錢”,他沒有後悔。

    他義無反顧地離開,走上森鐵,沒有在菊港山莊停留,坐流籠下山,搭上火車來到了花蓮火車站,也讓他看見古阿霞正從金馬号公車下來。

    他沖着她說:“拜托你聽我說,你看,我不講話的毛病好了。

    ”他的舌頭有過動症地叽叽喳喳講不停,抓着她的手要幫她算命,要不是這樣他牽不到她的手。

     古阿霞罵他,神經病。

     帕吉魯說:“噓!現在開始,你安靜,我來講話。

    ” “好呀!” “我有好多的話要跟你說,真的,我怕這輩子都不夠用,要用好幾輩子才講得完,請你聽我說。

    ”帕吉魯苦求。

     “我聽,我認真聽。

    ”古阿霞坐得端正,撲哧一笑。

     “……” “怎麼不說了?” “突然覺得很累,我可以靠着你就好嗎?” 帕吉魯靠在古阿霞肩上,時光安靜樸淡,兩人坐在火車站前的面包樹下,一如初逢,海風吹來,孩童嬉戲,黃狗繞着噴水池亂叫,春風吹動滿城的樹葉唱歌而代替他們的千言萬語。

     從此要講到地老天荒了。

     從此是沒有地老天荒了,真的沒了。

     因為,帕吉魯沒有如願離開森林,成了咒谶森林的另一則傳說。

    他與古阿霞的相遇,是他休克前的一瞬間夢境。

    這夢境是他付出生命最後能量才抵達的甜白之境,這夢境是他在鋪滿青苔的大岩石回望森林時啟動,他走不動,睜眼看天地一滅,慢慢死亡。

    他死前以堅定的藕斷絲連在腦海中見到了想念的人,要是古阿霞後來知道這點,她餘生會釋懷。

    她不知道,又老是想到帕吉魯留在原木上的遺言而做不到。

     那隻被帕吉魯驚擾的松雀鷹拍翅,飛出樹冠,繼續往上飛,朝藍天盤桓了幾圈。

    午後常有的濃霧從山谷升上來,淹過山巒,松雀鷹失去了來時的蹤影,失去森林,失去它撲飛而出時的帕吉魯位置,朝萬裡溪河谷滑去。

     雲海終于形成,台灣東部淹沒在蒼白之中了。

     不久,雲海翻過了中央山脈。

     ①面積計量單位,30.3厘米×30.3厘米。

    ——編者注 ②即《星際旅行》。

    ——編者注